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蝶变周窑:美丽的村庄在说话

作者:职恬恬 宋子奇

编者按

2015年8月,焦作市审计局的薛殿成任驻中站区龙翔街道周窑村第一书记。五年来,周窑村山村面貌发生了巨变,由省级深度贫困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中站区文联和华东师范大学以真实人物和典型事例进行创作,以周窑之事讲述“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怀川精神,传递了周窑村民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喜悦感和幸福感,立体呈现了一幅众志成城又极具人情温暖的怀川扶贫画卷。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周窑村位于太行山南麓,隶属于焦作市中站区龙翔街道,山村遗迹可以追溯到元朝,是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山村。

美丽的村庄在歌唱

据史载,明朝时期周窑村90%以上村民姓周,世代以经营钧瓷窑为业,历史上曾取名“周家窑村”。

周窑村最大的特色是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村落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泉水河穿村而过,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石窑洞、石民居70余座,村落里遗留有明清时期的石磨、石碾、石狮、古井、辘轳等,几条石头小路蜿蜒向前通向村外,似乎是开启古老村庄的重要密匙。山神庙、老君庙、古瓷窑、古栈道和抗战时期的藏兵洞等一些历史遗迹分散四周,似乎都在讲述着古老村庄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河南日报》摄影记者王天定曾七次到访龙翔山,每次过来,周窑村都是他的必去之地。春天的山花,夏天的溪流,秋天的红叶,冬天的冰挂,还有那些古朴而神秘的石民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风霜,点点滴滴皆可入镜。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这样的周窑村,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事实却是,这么多年来,她一直都是一个安安静静、养在深闺的寂寞少女。

远离城市工业文明的烦扰喧嚣,在岁月的风霜洗礼中,一边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蹒跚向前,一边曼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你见与不见,她都在那里。

踽踽而行,不悲不喜。

美丽的村庄有忧伤

2013年,周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全村120户38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43人,被认定为省级深度贫困村。

“羊肠路,草上墙,荒山野岭石头房,有女不嫁周家郎。”

那时的周窑,是贫穷的,也是自卑的。

2015年秋,周窑村18岁的女孩许丽霞收到了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可6000元的学费让她为难,许丽霞的父亲在她两岁时因山体滑坡身亡,母亲诸小凤智障,生活都难以自理。

6000元的学费不算高,却承载了女孩改变命运的念想和走出大山的希望。那时的许丽霞,时常会将目光望向山外。“如果不念书,我这辈子会怎样?是不是会像祖辈们一样面朝大山背向天,每日里为生活而挣扎,最后终老于山林?”念过书的她看得到眼前的苟且,却也想和城市的孩子一样,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和她一样困惑的,还有村里的靳淘气。

靳淘气的父亲因病去世,留给他的除了几间破房,还有几万元的欠款,母亲长年生病需要吃药,本来还能打个零工的妻子又怀上了二胎,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看着妻子越来越大的肚子和越来越瘦的脸,靳淘气觉得心都在滴血,时年47岁的他已经不再年轻,又没什么技术,以后的日子该何去何从?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群山外松涛阵阵,村庄里溪流潺潺,这是美丽的村庄在吟唱,也是美丽的村庄在忧伤。

其实,历史上的周窑村也曾有过鼎盛的时期。明朝中期周窑村常住人口1500余人,周氏钧瓷工艺精良,周家窑村也远近闻名。明末清初后,陶瓷产业逐步走向没落,周氏人口外迁,周家窑村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周窑村。

群山之外,风云嬗变多少年,为何周窑村总是走不出眼前的困局,脱不掉贫穷的外衣?

她,又该怎样,才能恢复昔日的容光和灿烂?

美丽的村庄在说话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了精气神,怕的是看不到破局而出的希望。

2015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席卷全国。

2015年8月26日,焦作市审计局薛殿成任驻周窑村第一书记。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我为改变而来,只要周窑村还有一个贫困户,我就不会走。”望着眼前美丽孤寂的小山村,薛殿成掷地有声地撂下了这么一句话。

伴随着这句话的,是五年来始终如一的兢兢业业,和五年来不辞辛苦的山高水长。

漫山的红叶红了又绿,河旁的芦花白了又青,村庄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工作的印记……

那年的秋天,薛殿成敲开了贫困户诸小凤的家门,家徒四壁和一室清寒让他潸然泪下。

这是那年他第二次落泪,第一次是他母亲查出癌症晚期妻子给他打电话的时候,驻村在外的他落泪了……

三天后,薛殿成将捐款加上自己的工资,凑齐了6000元交到许丽霞手上。“霞,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没钱了,就给叔打电话……”

在靳淘气家里,薛殿成帮他申请了3万元政府贴息贷款,买了50箱雏蜂,安排他参加养殖培训班,鼓励他发展特色养殖。第二年,靳淘气家的蜂箱发展到了100个,年销售蜂蜜2000多公斤,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元,靳淘气靠着养蜂技术做成了“甜蜜事业”,实现了光荣脱贫。

许丽霞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靳淘气也添了千金,喜为人父。可周窑村像诸小凤、许丽霞、靳淘气一样的贫困户还有许多。

政策性的外在“输血”只能缓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却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实现村庄的自我“造血”,让全村贫困人口都能有稳定的收入、致富的机会、发展的平台,才是脱贫攻坚的康庄大道。

周窑村的选择是发展山区林果种植。

村民靳祥忠之前也曾种植过杂果,桃红杏黄,果实累累。“当时想着能赚一笔钱,没想到最后果子全烂在了树上。”靳祥忠说起那时候还是很忧伤,“种植量少且山高路远,批发商说不够装车跑一回,自己运出去卖连路费都划不来,干脆不管了,乡邻们谁想吃谁来摘吧。”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山区种植必须得有特色、上规模、形成产业。”薛殿成和村“两委”经过调研后,得出了结论。

2016年,村“两委”将村里现有土地资源规划整理后,选出33.3公顷土地,采取“党员+贫困户+农业合作社”的模式,开始筹建林果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已经停摆多年的周窑村果品专业合作社也在这一年恢复了运作,34名贫困户在专家指导下种起了各类经济杂果。

可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种植基地的果树第二年开始挂果,但挂果率低,口感差,病虫害严重,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村民们期盼的目光黯淡了下来。

薛殿成一边安抚村民,一边总结经验教训。他相信,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只要肯下功夫,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果园里的桃花红了又白,开了又落。

2018年秋,林果基地第一批果子成熟,周窑村举办了林果采摘节,特色农产品“大白沙杏”“红啤梨”被大家争相抢购。林果基地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村人均收入12000元。

同年,薛殿成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第一书记”;周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市“五星级”农村基层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连足意和致富带头人靳祥忠分别被推选为省级和市级劳动模范。

林果产业发展带动了山村经济的振兴。

周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美丽周窑,不再自卑,搭乘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列车,向着幸福不断前进。

2019年,周窑村引进电商平台,依托果品专业合作社新建900平方米的山货加工交易市场,以“合作社+电商+山货交易市场”的“3+模式”进行山区特色农产品合作运营。“3+模式”惠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当年贫困户靳开通果品收入35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同时,山区林果种植带动了其他方向的投资。由焦作市涌清饮品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新建的矿泉水项目进入了试生产阶段,投产达效可实现20人的就业安置,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余元。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昔日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摆脱了贫穷,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底,周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4000余元增至16000元,成功退出了贫困村序列。至2020年9月,周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43人全部脱贫摘帽。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山村面貌的巨大改变,是村民生活的稳步提升。美丽的村庄在说话,她将自己的故事讲给你我听,讲给大家听,讲给整个怀川大地听……

希望在望 未来可期

在《流光影韵》摄影展中,中站区摄影家协会的一张照片《春上周窑》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照片上的周窑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然而现实中的周窑比照片上更加美丽,绿得更加生动。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也是山村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2018年1月17日,市委书记王小平一行轻车简从来到周窑村调研。在听取了薛殿成和村“两委”关于产业发展的汇报后,他指出,要结合周窑村实际情况,把休闲、度假、登山、果实采摘等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让群众切实享有更多实惠和幸福感。

是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早在2016年,焦作市规划设计院就曾到访过周窑村,给山村带来了《周窑村整体发展规划》,整体规划把绿色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保护放在第一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产业植入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连接到了现代文明之中。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也是在那时候,人们才意识到,眼前这扑面而来的青山秀水、静谧古朴的古村落、休闲惬意的石民居,不正是疲惫的城市人孜孜以求的精神故园吗?

何况,古老的周窑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背桩、耍老虎、高跷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等重要节日,都会隆重登场。从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扫床歌》让“古婚礼”民俗文化在这里有了鲜活的传承。至今,村民连启友手中还留存着60多年前的古老歌词。

2018年,河南旅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经理张芳带着省规划设计专家给这村庄带来了更为精准的定位——打造农村田园综合体。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既要让游客体验到山村风情,又得享受到城市生活品质。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脱贫摘帽并不是山村建设的终点,还要接续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山村,让村民们站在田埂上就能看得见未来……

为了实现周窑村进一步的华丽转身,市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带着村“两委”班子订规划,跑路子,争项目,要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标准上发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软环境上着力。全村水、电、路、网等硬件设施全部达标,农户厕所改造、垃圾分类管理、休闲民宿旅游等也在稳步推进。

山村变绿了,周窑变美了,但,还有一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比如,淳厚质朴的民风,辛勤努力的劳作,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向前再迈一步的决心。

这些,都凝结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里,凝结在乡村振兴这个伟大的命题中。

尾 声

薛殿成驻村的院旁有一株山核桃,细细的枝条上挂满了青色的果实。山核桃五年挂果,十年进入盛果期。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对于已经59岁的薛殿成来说,今年是他驻村的第五个年头了,就像山核桃一样,他的驻村工作也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2019年驻村第一书记轮换,市审计局领导班子考虑到他年纪大了,想让他回来。薛殿成说,“事儿还没做完,回局机关我的心里不踏实啊……”

别人问:“老薛,你都快退休了也不图啥进步,那你图个啥?”

“图啥?我不图啥!山外的繁华,无穷的远方,这些都与我无关了,但眼前的这个山村,这些淳朴的村民,都和我有关。对于周窑,当初我是怀着一颗初心而来的,也想要点亮万家灯火……”

今年毕业的许丽霞被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正式录用,她用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阻止了贫穷的代际传递。轮休的日子她会到村里帮忙,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家乡,传递爱和希望。

有一次,薛殿成路过靳淘气放蜂的山坳,靳淘气跟他熟稔地打着招呼。

这几年,养蜂这个“甜蜜事业”让靳淘气一家走上了“甜蜜脱贫路”,以前沉默寡言的他也变得热情开朗了很多。

五年了!焦作北山上的这个小村庄“说话”了?

无论多么动听的言语,都比不上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更能让人感动……

暖阳下,一排排金色的蜂箱一字排开,那里面装着的是甜蜜,盛着的是幸福,让人感受到的是希望。

甜蜜的周窑,青春正好。

诗意的周窑,未来可期。


(作者单位:职恬恬,中站区文联;宋子奇,华东师范大学)

图片均由许来伟提供

实习生:胡慧平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801

版权声明:本文为《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