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2018年,一部國產電影火遍全中國,在還沒有上映的時候就引起了廣泛討論,更是以豆瓣9.0的評分、首日便拿下3.5億票房的水準告訴所有人——國產電影,也可以拍出精品!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這部可以和類似電影《熔爐》媲美的,就是引起社會熱議、直擊社會痛點的《我不是藥神》。

許多人看完後都紛紛評論:笑著進去,哭著出來,看電影前請備好紙巾。

但這樣的眼淚不是煽情的眼淚,而是真正直面社會弱點、痛點的眼淚。

也正是這部電影,讓"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這句話印在了每個人的心中,接下來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

"我不是藥神,我只想救人"

看完電影的每個人都會感慨,《我不是藥神》這一部年度作品,徐崢和甯浩帶著青年導演文牧野,為中國電影幹了件相當了不起的事情。

其實影片的故事情節和傳統類型還是比較類似,喜愛看電影的人其實中途就能大致猜測到故事走向,但也恰恰因為這樣,第一次操刀的青年導演文牧野才能在自己的處女作中流暢、張弛有度地將敘事節奏掌握地非常具有觀賞性。

但是真正讓這部電影獲得高分的原因,還是在

題材和演員表演上。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我不是藥神》其實講的是真實、社會的故事。

離婚父親程勇(徐崢 飾)是一家印度神油店的老闆,平時靠著賣壯陽藥謀生,誰知道半路殺出了藥效更好的偉哥,一下子搶了生意。

但程勇上有老下有小,癱瘓在床的父親需要照顧,還有正在唸小學的孩子,生活漸漸入不敷出。

最後,程勇不得已走上了販賣仿製藥的道路。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當時對於買不起藥的病患來說,程勇就是救世主,相對於4萬元一瓶的正版藥,程勇只賣5000元,雖然比起他500塊的進價,已是暴利,但是至少老百姓們還買得起,簡直可以算是半賣半送。

就這樣,程勇靠著鉅額利潤過上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終,在見到太多社會悲涼場面的程勇決定洗涕心靈,走上良心的道路,將買來的藥再低於成本價,幾乎等於送給那些仍然吃不起藥的病患們。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程勇最終逃不過法律的制裁,在法庭上,法官問他有什麼想說的。

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看著他們(病患們)難受。"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所幸,最後的結局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還算是圓滿的。

幾位演員幾乎和角色融為一體,為了這個電影,每個人都付出了百分之一百的努力,他們的努力也最終得到了觀眾的回報。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這個電影,本身取材於真實的故事,程勇的原型生活中就叫"陸勇",這正是這個基於現實烘托的電影,才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分和讚譽。

《我不是藥神》:英雄旅程的線性敘事

這部電影的敘述結構也是能仍觀眾充滿代入感的重要原因。

電影選擇了線性敘事的方法,主人公程勇是一個賣印度神油、性保健品,每天為一家老小擔心的平凡的小人物,比起原型,導演刻意將程勇開始的位置放得更低了,也就更具有厚積薄發的力量。

而在程勇無法忍受生活重擔,臨近崩潰時,白血病人呂受益的出現給他開闢了新的道路,也就是程勇開啟英雄之旅的契機。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呂受益為了能夠吃得起藥,請程勇幫忙從印度走私低價仿製藥,一開始程勇因為怕違法拒絕呂受益,但受不住金錢的誘惑,還是答應了,於是程勇進入了英雄之旅的第二階段——啟蒙。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程勇在這個過程中獲取了大量的財富,同時在和白血病病患的接觸中心境也不知不覺發生了改變,但此時並未到達質變的高潮,程勇還是害怕坐牢,於是停止了仿製藥的走私。

此時劇情真正進入轉折,程勇在飯桌上了好友同伴的攤牌使得人物的矛盾真實表現出來了。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呂受益的死才真正喚醒了程勇,讓他重新走上了仿製藥的道路,但這次,程勇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自己的良心。

這也是他英雄之旅的第三階段——歸來。

而黃毛的死更是讓程勇受到了刺激,他真正變成了病患心中的"救世主"。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整部電影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充滿矛盾、衝突和選擇,觀眾的心也隨之糾結欺負,一步步推進。

比"窮病"更可怕的,是"窮人思維"

電影最明顯地直擊痛點的意義在於:法律和情理一直是難以權衡的問題,如何去判斷,千百年來我們都沒有看到一個讓人真正滿意的答案。

我們生活在這個多層文化環境的世界中,腦海中很容易對某件事情或者某個人形成一種概念性的特定的看法,卻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有時候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大部分都處於灰色地帶,所以除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還要想到的是,除了"窮病",更可怕的是我們在教育中的"窮人思維"。

因為在生活中,有很多"窮人思維"的家長,他們儘管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但最後的效果卻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不盡人意。

這是因為在教育上家長常常關注更實用更有成效的東西,而忽視了孩子長遠的計劃。

回想自己,你是否也會不經意間將教育的最終目的認為是孩子能夠賺大錢的本領?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哪個學校、哪個專業就業好,我就讓孩子去。

正是抱著這樣功利性的思維的人,往往是教育中最吃虧的人。

應試教育本身就非常講究功用,而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也逼迫孩子去迎合這種功利的潮流,結果會發現孩子拿了名校的文憑,確實教育的文盲。

很多時候,允許孩子做一些徒勞無功的事情,才是人生最完整的體驗。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在"窮人思維"的慣性中,他們認為穩定才會有安全感,而不敢冒險,不願讓自己的生活經歷任何不確定性,於是他們只追求穩定的東西和工作,卻恰恰忘記了生活中沒有不變的事情。

而富人往往是冒險的、博弈的,因為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穩定不變的事,這種博弈的心態會讓人處於一種不害怕冒險和失敗的精神。

所謂成功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可以做自己,我們與其逼迫孩子選擇未來就業形勢好的專業,不如培養孩子一種終身學習的態度,我們只需要給孩子條件,讓孩子尋找自己的節奏,選擇自己的方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

《我不是藥神》並不是一部狹隘的電影,並不是將社會現實拍出來就拍出來了,它其實有著更宏觀的意義,比如非黑即白的刻板思維、比如比窮病更可怕的窮人思維、比如穩定思維等等,這就是這部電影能夠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解析豆瓣9.0分《我不是藥神》:“窮人思維”比“窮病”更可怕

家庭教育其實沒有我們想的這麼難,只是很多家長過度地將自己的焦慮不斷投射到孩子身上,造就了一代代迷茫焦慮的孩子罷了。

所以這部電影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看,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現實,從中思考未來。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