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非遺保護推陳出新 讓閩南古老技藝“活”起來

非遺是一座城市的文脈,是一座城市獨有的符號。它們穿越時空,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對於非遺而言,保護和傳承是不變的課題。近年來,廈門各級非遺保護機構和傳承人共同發力,在保護、傳承、創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績。

2月17日,由廈門市政府印發《廈門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方案》,拉開了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序幕。在此方案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屢被提及。幾天前,廈門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我國首部地方文化保護專項法規——《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主角之一。

據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目前共有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70項。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個、國家級11個、省級36個、市級41個、區級81個。全市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3名。其中,國家級13名,省級51名,市級47名,區級152名。

非遺項目數量有所增長,傳承也有了些變化。新傳承人、新傳播方式、新融合等正讓這些閩南古老技藝“活”起來。

新傳承人迴歸 非遺保護紮根當下

非遺傳承面臨嚴峻的斷代局面,這是普遍現象。為走出如此困境,廈門各界正不斷探索。日前,一批非遺二代、三代的迴歸讓不少人興奮不已。

1992年出生的陳嫣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珠光青瓷燒製技藝(同安汀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洪樹德的外孫女。在結束了金融專業的本科生涯後,陳嫣選擇了陶瓷專業,2018年畢業後更是回到外公身邊,研究、傳承珠光青瓷文化。

“很多人認為非遺離日常生活很遠,我想扭轉人們的這種誤解。”這是陳嫣的願望,她想讓珠光青瓷為更多人所認識,讓非遺走進大眾日常。為此,她積極參與“非遺大課堂”等教學,最近更是開了抖音號“陶瓷姑娘”專門介紹珠光青瓷。

莊秋銘年長陳嫣10歲。但最近,她也調整了自己的人生規劃,回到了母親吳招治身邊,參與招治薄餅門店經營。此前,母女倆都很猶豫,莊秋銘從小學鋼琴,回來做餐飲,可惜了一雙鋼琴手;若不回來,吳招治很苦惱,薄餅事業後繼無人。所幸,莊秋銘作出了選擇。吳招治心裡的石頭總算落地。事實也證明,彈鋼琴的手烙起薄餅皮來一點不輸“薄餅嫂”,作為薄餅傳承人,莊秋銘想把這種“家鄉味”“古早味”保留下來傳下去。

高甲戲思明區代表性傳承人白君郎則早早就在兒子白煜錡心中種下了高甲戲的種子。從幼兒園起,他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高甲戲的興趣。在家練肢體帶上兒子,練聲腔也帶上兒子。父子同臺,更是別有一番趣味。當被問及如果兒子未來選擇高甲戲,白君郎表示“求之不得”。

盤點各非遺項目,我們不難發現,當下,不少非遺二代、三代等正重新審視著父輩們的非遺項目。他們的新思維、新方法正讓非遺重回百姓生活,紮根現代生活。

新媒體助力傳承 非遺保護緊跟時代潮流

從單一的口耳相傳、書籍介紹,到傳統媒體宣傳,再到新媒體推介,非遺文化的普及也緊跟時代潮流。近日,不少非遺傳承人拍起了短視頻,做起了直播。

同安錫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莊亞新註冊了名為“俠侶錫雕”的短視頻賬號,主要介紹同安錫雕文化、分享錫雕作品、展示錫雕生活用品製作過程等,偶爾也做做直播。短短三四個月時間,莊亞新收穫了2萬多個點贊並多次上了熱門。更令莊亞新開心的是,據該短視頻平臺後臺數據顯示,她的粉絲中的20%都是20歲以下網友。在她看來,同安錫雕是獨特的傳統技藝,已有數百年曆史,與其他非遺項目一樣,都面臨著年輕受眾缺失的現象。“短視頻、直播等趣味、簡單、接地氣,有生命力。”莊亞新說,“此次通過短視頻吸引到年輕群體對錫雕的關注,也算是給我們指了個方向。”

半個月前,傳統香製作技藝(廈門閩南天然香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建兵也在短視頻平臺上介紹起了香文化。為了更貼近大家的生活,陳建兵有選擇性地分享各類日常香的功效、用途等。“短視頻平臺裡面年輕人比較多,我想讓大家知道香不只老年人的專屬,也是一項非遺傳承項目,歷史悠久。”陳建兵介紹,接下來將摸索著轉換語境,用更年輕的方式在網絡上宣傳香文化。

如今,非遺項目宣傳推廣除了依靠主管部門,非遺保護單位、傳承人也成了宣傳主體,積極通過新媒體進行自主宣傳,不斷尋找效率高、輻射面廣的非遺宣傳方式。這些嘗試也讓非遺傳承人嚐到了“甜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以旅遊為載體 非遺走出“深閨”

近年來,廈門高居熱門旅遊目的地榜首。在沉浸式旅遊被廣泛提倡的當下,廈門旅遊業不斷尋求新增長點,一批參與感強、文化味濃的旅遊項目異軍突起,其中也有不少非遺的身影。

老劇場文化公園位於鷺江街道大元路中段。未改建前,這裡是始建於1942年的鷺江劇場。位於中心城區、毗鄰八市、承載了半個世紀“老廈門人”記憶,這些先天優勢讓老劇場文化公園成為了遊客打卡點。

2014年,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答嘴鼓、講古在這裡“住”了下來。這些源自市井的曲藝類項目重回市井,面向市民遊客,不論是對自身提升還是對外普及,都有著重大意義。廈門鵬翔講古答嘴鼓傳習中心主任李志勇告訴記者:“非遺進公園,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市民遊客在老廈門的氛圍裡近距離體驗非遺,領略了閩南文化的魅力。

無獨有偶,中山公園的南音閣也有著一段類似的故事。自廈門南樂團入駐後,中山公園更添雅韻。多年來,南樂團精心策劃各類活動,將傳統南音曲目、新創排劇目等送到市民遊客跟前。他們還攜手民間社團開展非遺傳承演出,創造性地將南音與茶道、本地特產鼓浪嶼餡餅等結合,調動市民的視、聽、味覺,吸引關注,普及南音文化。南樂團還推出了南音文化衍生品,設計南音祖師爺卡通形象,以吸引年輕群體。

在同安,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蓮花褒歌也從茶園走進了景區。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的蓮花褒歌比賽來到了金光湖景區。即興對唱吸引了廣大市民、遊客圍觀、參與。蓮花褒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洪參議將此形容為“一大好事”,傳承人們先後將蓮花褒歌送進了野山谷、影視城、梵天寺等景區。

以旅遊為載體,非遺走出了“深閨”。誠如傳承人們所盼,非遺在景區“活”起來,遇見陌生人,也遇見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