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何以獨步武林?這裡有它的絕世祕籍!

文以載道,武以鎮魂,乃文乃武,是為太極。


17日晚,太極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自於江湖的太極拳走向世界,成為鐫刻中國烙印的傳奇。


太極拳何以獨步武林?這裡有它的絕世秘籍!

群眾在陳家溝的一個拳館內練拳。(圖:新華網)


300多年前,太極拳發源於河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陳家溝;300年後,太極從陳氏一族的“獨得之秘”,衍變為流派眾多、傳播海內外的知名拳法,乃至如今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太極拳,它的“絕世秘籍”是什麼?


秘籍一:傳播的不是暴力,而是文化


作為一種拳法,太極拳給人們帶來無限遐想,在小說電影裡,它常常被描寫成獨步武林的神奇武功。


武俠小說一代名家金庸先生筆下,就寫過不少太極好手——《倚天屠龍記》中跟隨張三丰練太極的張無忌,出手成環,以柔克剛;《笑傲江湖》裡沖虛道長在武當山下試探令狐沖,一手太極意境圓轉,含而不漏;《雪山飛狐》中紅花會三當家介紹本門的太極功夫如數家珍:臨敵之際,須得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無形克有形,每一招發出,均須暗蓄環勁……


太極拳何以獨步武林?這裡有它的絕世秘籍!

電影《太極張三丰》劇照。


但太極被列入的不是“世界武功排行榜”,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蓋世神功,不過是文藝創作,太極拳能有今天的繁榮,絕不因為它能“十步殺一人”,而是因為它講究“武功的修為”——


這“修為”是天人合一、抱朴守真的中國哲學思想;這“修為”是陰陽和諧、求同存異的理念;這“修為”是勇於探索自身、自然和宇宙規律的不懈努力;這“修為”是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滿的價值追求。


太極拳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蘊藏著民族的精神密碼,是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人的一扇窗,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歷史,也從太極的一招一式中讀懂今天的中國。


秘籍二:崇尚的不是攻伐,而是“內力”


世間所有的搏擊技巧,克敵制勝無非靠兩點——速度與力量。太極拳卻反其道而行之,速度舒緩,拳路圓潤,力量凝而不發。


誠然,武術套路表演和搏擊實戰是兩個概念,但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太極拳都追求“驚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的境界。這境界聽起來很玄,但溯源太極發源、傳播的歷史,不難作出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解讀。


溝壑縱橫的陳家溝在河南焦作溫縣,地處中原腹地,南臨黃河、遠眺虎牢雄關,北依太行、聯接晉冀魯豫。明朝初年,這個交通要道旁的小山村兵禍匪患交織,陳氏一族人為保衛桑梓,習武成風,逐漸創立了太極拳。從此以後,亂世變局中村民用太極拳守衛家園,和平歲月裡百姓用太極拳強身健體。


可以說,太極拳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為了去傷害他人,不是為了去攪動江湖與群豪一爭長短,而是帶著對寧靜的嚮往,守望和平。


實地探訪陳家溝,掃地大媽都會太極拳。(視頻:梨視頻)


這是700多年裡太極拳不變的“內力”——無論風雲如何變幻,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謀定而後動,厚積而薄發。


正因為太極拳的“內力”與中國人的氣質相契合,它才能在一次次傳承中被髮揚光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


秘籍三:胸懷的不是拒絕,而是開放


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學習者似乎永遠將自己定位於“弱者”。但示人以弱,只是我們慣有的謙虛,並不意味著我們如同警惕的動物,永遠屈辱易怒,時刻防備著這個“充滿惡意”的世界。


太極拳是中國開放包容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1978年11月,鄧小平同志會見到訪的日本眾議院副院長三宅正一。席間,三宅正一談到他正在學習中國太極拳,小平同志興趣盎然地介紹了太極拳的優點,三宅正一遂請求小平同志為廣大的日本太極拳愛好者題詞。鄧小平欣然應允,第二天揮毫寫下“太極拳好”贈與日本客人。一個月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正式邁上了改革開放的新徵程。


太極拳何以獨步武林?這裡有它的絕世秘籍!

外國人學習太極拳。(圖:新華社)


隨著中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太極拳也帶著這開放的“新屬性”在世界舞臺上“白鶴亮翅”。身穿練功服的“老外”練太極早已不再是新聞,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一波波“太極熱”中感受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理念。太極拳成為一個紐帶,加深了中外民間的交流,讓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更加難以分割。


太極拳生動述說著過去,也在細微之處影響著當下和未來。帶著開放與自信打出的一套太極拳,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這句中國老話: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