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赞!这篇文章说出很多漯河家长的心声:开学后,请校长戴着口罩在教室坐一天!

开学了,

师生的健康、安全

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这也是最近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信各种常规的防疫工作

校长们都已经安排到位了,

但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

柳袁照提出了一个建议,

希望校长能抽出一天来,

放下手头的事情,

在教室戴着口罩上课、下课,

切身体验一下。

为什么他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一起来看。

疫情残酷。封闭已久的中小学终于陆续开学了,往日的校园又要欢声笑语了。不过,开学谈何轻松,社会各界支持,学校教职员工全力以赴,各项防护工作,力求做到万无一失,真是从未有过的压力与辛苦。

这个时候,我还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开学之后的某一天,校长能放下手头的事情,静下心来,坐到教室里去,坐一天。盯住一个班级,忘掉自己的身份,暂且转变一下角色,自己就是教室里的一个学生。按照课表,与同学在一起,课间休息在一起,上厕所在一起,午餐在一起,假如有晚自修的,晚自修也在一起。戴着口罩上课、下课,切身体验一下。

叶圣陶有一篇文章,叫《枯坐听讲》,他认为教育有一个毛病,大家都没有发现:学生枯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十六年,是很痛苦的事。他说:

“直挺挺地坐在那里,谁也不会维持很长时间。曲一曲腿,伸一伸腰,当然觉得好挺挺地坐在那里。桌椅之间那么局促,任你怎么坐也不得舒服。支着头,斜着身子,照理是不许可的,就是支着头,斜着身子,时间长久了,还不是疲惫得要命? ”

我曾经在一个教室里,从早晨到傍晚,即从进校到离校,都与一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体验他们一整天的课堂生活。老实说,有些课要想不打瞌睡、要想不走神,是不可能。正如叶圣陶所体会的:

“不要说讲的是课本上的东西,就算,但是接下去还是讲的最有趣的故事,譬如《天方夜谈》, 或者唱的最好听的歌曲,譬如各人心目中所认为名家的所唱的名歌,连续听上一两点钟,大概也要厌倦了。”

说了多少年了,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要生动活泼,要有趣,要有学生思维的空间与动力,谈何容易?除了评优课、观摩课、公开课、检查课,有多少不是以讲解为主的“灌输课”?有些老师讲课生动,有些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老师讲的书上都有,看看书也会了,让学生直挺挺地坐着,还不能开小差,不是要学生命吗?

当下,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戴口罩上课。从天亮走出家门开始戴口罩,到天黑回家可以揭下口罩,要多少时间?课堂上戴口罩上课,我们校长不要看成是小事。口罩戴了要真正有用处,能防疫,病毒来了,真能抵挡得住,而不是走形式。学生一般都是不自觉的,大、小孩都如此。据我知道,有些孩子戴口罩是戴给老师看的,一眨眼脱下来了,一眨眼又戴起来了。下课只有十分钟,特别是女生进厕所,保持距离排队来得及吗?解手之后要洗手,同学之间要有距离,来得及这样从容吗?

再说,学生这样一整天、一整天地戴口罩受得了吗?春天还能忍受,天热了呢?要有“放风”时间,让学生到空旷处可以拿下口罩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怎么排?作业怎么布置?多少量才合适?等等,这些细节,看似小事,其实是大事。

生命第一。师生的健康、安全是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的。这时候教育管理者的办学境界,是最能呈现真实状况的。平常倾心于分数升学率还不至于关乎“性命”,当下可不是闹着玩的。有的人脑子里还是分数第一、升学率第一,很危险的。趁别人防疫,说要弯道超车。弯道超车,你超什么车?你要以你的功利去超越师生的生命吗?

校长等管理者,应该听从上级部门、领导的话,布置什么做好什么,是责职。但仅做好这些还是很不够的。要深入到师生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确定工作的重点、难点。不追求形式,不满足应付检查,不留有安全隐患。平常上一天的课学生已经受不了了,何况这个艰难的特殊时期,仅戴好口罩这件事,就够难的。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的责任重大。

最后讲一个寓言故事。某时某地有一座雕像,很著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雕像自己沾沾自喜,为自己的形象、姿势而骄傲。一天来了一个小孩,走到了雕像前,雕像有两面,一面朝着未来,一面朝着过去。小孩问:你为什么有两面?雕像说:朝着过去,说明我有历史,底蕴深厚;朝着未来,说明我有前程,我有远方。小孩又问:那你的当下呢?你怎么没有当下?雕像听了,轰然倒塌。因为它被问住了,它没有当下。

这个寓言,对我们学校也适应。我们经常沾沾自喜,我们有过去,做出了那么多成绩;我们有未来,我们有理想有规划。但是,假如当下疫情中开学,做不好这篇文章,忽视了生命,那是试金石,学校的声誉要轰然倒塌,校长的地位、形象也要轰然倒塌,剩下的将是空无。

来源 | 转自“柳袁照”微信公众号。(声明:“猛犸漯河”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