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学会“解离”,你才能随时走出坏情绪!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学会“解离”,你才能随时走出坏情绪!


镜子物语:坏情绪是杀不死的,但你可以对它说:“你耍你的,我不在意。”


经常听见有人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求每天快快乐乐的。”“别的都不重要,只要开心就好。”这些话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管我怎样努力追求财富和成功,我最终想要的,无非就是让自己幸福、开心、快乐而已。


但是人生在世,烦恼和痛苦总是如影随形,我们渴望快乐幸福,却总是摆脱不掉焦虑、悲伤、害怕、压抑、愤怒等等负面情绪。


我们习惯于把这一切归罪于外界因素,却没有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处理这些负面情绪。


通常,负面情绪发生时,我们要么想压抑它、控制它,要么就是逃避它。控制者会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没什么大不了”“冷静点”“要加油,要振作”;逃避者会疯狂购物、疯狂工作、酩酊大醉、大吃大喝……


这些方法在短期内可能会让人感觉良好,但就长期而言是无效的。甚至我们越控制、越逃避,内心反而越难解脱。


那究竟该怎么做?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大师路斯·哈里斯告诉我们,一个人对待情绪的最佳方法,不是控制,更不是逃避,而是“解离”。


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方法,已经让大量需要帮助的人提升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走出了烦恼和忧郁。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学会“解离”,你才能随时走出坏情绪!


01 想法,就只是想法而已


心理学界已经证实,我们每天产生的各种情绪,不是外界事物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我们脑海中产生的想法引起的。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想法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比如同样是受到老板批评,A的想法是“我没有做好工作,领导肯定觉得我太笨了”,于是产生了消极情绪,而B的想法是“老板批评我是在帮助我,好让我尽快提高”,那么他产生的就是积极的情绪。


既然坏情绪的源头是坏想法,我们该拿它怎么办呢?一些心理学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反驳、质疑、控制自己的想法,但路斯·哈里斯在《幸福的陷阱》一书中指出,人类大脑中产生的想法非常强大,单靠控制,作用是有限的。


更高明的方法是“解离”,就是把“我”和“我的想法”分解开,让二者拉开一定的距离。


为什么要解离?这是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跟自己的想法紧紧捆绑在一起,我们服从想法的指令,对其深信不疑。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作“认知融合”,这也是想法一旦产生,就很难被控制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认知融合?看看下面的文字,你就知道了:


“早晨,我拿起一枚新鲜的柠檬,轻抚它那明黄色的表皮,碰触表皮上细微的凹凸,把它放到鼻子前,嗅闻诱人的果香。然后,我将这枚柠檬放在砧板上,切成两半,拿起其中一半,张开嘴巴,将一滴新鲜的柠檬汁挤到舌尖上。”


这段文字让你有何感想?我没猜错的话,你已经“看到”了这只柠檬的形状和颜色,“感受到”了它表皮的纹理和质感,也“闻到”了它新鲜清香的味道,甚至已经在咽口水了。


你面前并没有真正的柠檬,只是一些关于柠檬的语言,但这些文字一旦进入脑海,你产生的反应就仿佛手中真有一枚柠檬似的。看到虚拟的文字符号,却产生真实的反应,这就是认知融合。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我们对任何事物,对我们的各种感觉、感受、观察、思考和想象,都可以用文字来表示。可以说,文字已经成了我们解读这个世界、解读自己的固定方式。文字会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意象,引起真实的反应,你读一本小说会被感动,哭得稀里哗啦,但那只是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


我们脑海中产生的想法,也是一些文字。比如“我又搞砸了”“我真笨”“我是个失败者”“我可能会出错”“我会被拒绝”等等,虽然真实情况未必如此,但当这些想法出现时,“认知融合”会使得你立即相信,这就是事实。于是,你会沮丧、焦虑、害怕,你的行动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柠檬并不在你手里,你的这些想法,也只不过是一些文字而已。而你被其影响,正如读小说,真假尚不分明,你已经开始哭泣。如果你希望减少或消除这些想法对自己的影响,就要学会“解离”,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和自己的想法建立关系。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学会“解离”,你才能随时走出坏情绪!


02 想看到真相,就先拉开距离


我们该怎样摆脱认知融合,跟自己的想法解离呢?一个核心原则就是:去仔细关注那些正在发生的事,而不是本能地相信大脑对你说的话。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叫做“我有一个想法……”


让自己安静下来,先在头脑中搜寻一下,找出一个经常出现并且很困扰你的想法。比如“我是如此失败”“我是个无能的人”等。保持该想法几秒,尽可能相信它,留意它对你的影响。然后,在这个想法前面加几个字:“我有一个想法”,变成“我有一个想法,我是……”再保持几秒钟。


你会发现,当加入“我有一个想法”几个字后,你立即感觉到自己和先前那个想法之间有了距离。


类似的,你还可以在想法前面加上“我正在做出一个评判”几个字。比如当你想要逃避焦虑时,对自己说:“我正在做出一个评判:焦虑真是太可怕了。”这会让你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评判过程中。然后你就可以自主选择对这些评判的相信程度。


还有一个方法是“想唱就唱——为想法配乐”。在头脑中找出一个消极想法,比如“我真的很差劲”。保持这个想法10秒并尽可能相信它,注意这么做的影响。然后,用《祝你生日快乐》或者《铃儿响叮当》之类的旋律把这个想法哼唱出来。你会意识到,想法不过是由一些字词组成,好像歌词一样。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学会“解离”,你才能随时走出坏情绪!


有时,负面想法表现为一个事件,比如你今天把工作给搞砸了,老板批评了你,这件事在你脑海中一直萦绕不去。怎么办?你不需要竭力去回避或消除这件恼人的事,相反,你只需要单纯去承认“它是一个故事”。


在你头脑中找出这些故事,并给它们起个名字,比如“失败者”故事,“我的生活真糟糕”故事,或者“我做不到”故事。你可以对自己说,“哦,我认出你了,你是那个老掉牙的“我是个失败者故事”。一旦你认出一个故事,就好办多了,随它去就行。你不需要去挑战或推开它,只需要像放一本小说一样把它放在一边,然后做你该做的事就行了。


如果你头脑中是一个画面呢?比如说你有一天在众人面前演讲,结果忘词了。接下来好几天,你脑海中不断闪现自己尴尬地站在台上,手足无措的画面,这让你很是沮丧,甚至影响了你的工作状态。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想象房间对面墙上有一个小型电视屏幕,将头脑中的画面投射到屏幕上。然后,你可以去操纵这个画面:把它颠来倒去,不停旋转,或往两边拉伸。如果它是一段小视频,你可以在想象中慢速播放、快进播放,也可以把画面的色彩随意调亮调暗。


这样做并不是为消除这个意象,而是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一幅毫无害处的图画。如果2分钟后,你还是为它感到心烦,不妨再在这个电视画面上加上一些可笑的字幕或旁白,给它配上很搞笑的画外音。比如,“周三晚7:30,第四频道将会播出热映大片《我悲惨的演讲经历》”。


如果这么做之后,它还是困扰你,还可以试试下面这招:转移定位。在想象中,将头脑中的意象转移到不同方位。每次转移前,先在目前位置上保持20秒,然后就可以继续。


比如,想象将这个画面印制在一位跑步者的T恤上,印在户外帐篷上,印在航天飞机迎风飘起的旗帜上。想象它是一幅巨大的广告画,是一页杂志照片。想象它是电脑开机后突然弹出的窗口,是床头贴的偶像画,或是一帧邮票上的图案。你可以充分遨游在想象的世界中,不必设限。有意思的是,你越是不去竭力推开画面,画面反而越少出现。


如果你已经完成上面全部练习,却发现自己仍然处在认知融合状态,那么建议你每天至少花5分钟来做做这些练习。时间长了,你就能学会跟自己的消极想法解离。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学会“解离”,你才能随时走出坏情绪!


03 学会跟大脑说,谢谢你


在学习解离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解离是一种接纳技术,你不要去试图消除或对抗头脑中的意象。因为只要我们活着,头脑中的文字和画面就会层出不穷,我们只能选择跟它们和平相处,对抗是杀不死它们的。


怎样做到接纳呢?就是当你把消极想法解离出来以后,要把它们当成一种“背景音乐”,让它们自由来去,而你应该专注在行动上,做你现在该做的事。当你注意到那个想法又来了,可以自言自语地说一句:“谢谢你,我的大脑!”然后,轻柔地将注意力再次带回当下。


另外一点,

对于解离出来的想法,我们不必去研究它到底是真是假,而是要看它是否对自己有益。如果是一个对自己有帮助、有好处的想法,那我们可以对其感兴趣并加以重视,如果是有害的想法,那就对大脑说声谢谢,把它放在背景中,不用去管它。


如果你分辨不出一个想法到底有没有用,可以问问自己:它能帮我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吗?它能帮我建立我想要的那种关系吗?它能帮我采取有效行动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吗?如果你的回答至少有一个是肯定的,就能确认这个想法有益,如果答案全部否定,显然,这个是无用的想法,你只需谢谢大脑,然后把注意力转回当下。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学会“解离”,你才能随时走出坏情绪!


大量实践证明,“解离法”能够有效地减弱和消除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让人感觉更平静、更幸福。但哈里斯告诫我们,不妨抱着游戏的心态来练习,去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抱有过高的期望,期待即刻转变,反而会影响其效果的发挥。不管怎样,如果你正处于烦恼之中,一定要试一试,你会发现,仅仅是学会分辨解离和融合两种状态,就已经非常有用。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崇尚深度思考、自我管理的文字控,每年读书100本的终身学习者。专注提供自我管理/职场成长实用干货文。

镜子宣言:让我们一起,越变越好。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爱学习、爱思考、追求优秀的你。

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更多干货好文,请点击下方

“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