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將封建糟粕和傳統文化混為一談的做法?

歐媚媚


所謂的糟粕都是相對而言的,比如我們生活中不用的物品,我們認為沒有用了,就丟失了,可是對於很多人他可以改造再利用。文化有精神層次的,有物質層面的。對於唯物論者,比如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這些有什麼用呢,對於唯心論者,物質條件的好壞,他都看得很開。每個人眼中的糟粕是不一樣的。我們當下所謂的先進文化都是好的嗎?千百年後,一樣會有後人評論。


圍棋大龍



這是個相對的概念,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每個朝代的建立基礎也是不一樣的,他們服務的對象往往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認為的糟粕,古代人不一定認為不好。比如,女子裹足,不光男的,就是裹足的女人也認為這是美!

所以,糟粕和非糟粕只是相對的。

我們現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其實也是站在現代的社會基礎上的,是有“分別和取捨”的。
既然如此,無論糟粕還是“真正”的傳統文化,我們都應當瞭解,並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和時代要求去了解,這樣就融會貫通了,貫通後,才會真正客觀理智的取捨。


紅星閃閃耀秦川


任何學問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時代,沒有永世皆準的,這也是

道可道非常道的引申義之一。長短經•時變篇說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為什麼?因為聰明的人創造法度,而愚昧的人則是受法度的制裁;賢人改革禮制,而庸人則是受禮制的約束。

總結一句話:苟周於事不必循舊,苟利於民不必法古!

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總結出來的智慧,他們所立的法度,是立足於當時的國情、根據當時的具體事務來制定的,這些法度合乎其時其事,故而是成功的,不然也不會傳承到今天。今天,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都變了,可我們卻死守法度不變,將古人總結的某些辦法說成是糟粕,個人以為這是及其不負責任的!

舉個簡單例子,婆媳在養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常常引發家庭大戰,可是你能說婆婆的方法是糟粕?那隻不過是不合時宜而已!

所以古之有為帝王治國,一不法古,二不貪圖一時之宜。因時因事變法,只求實效!按今天的話說就是:實事求是,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讀聖賢書,關鍵不是要我們去區分那些是糟粕那些是精華,而是要去學習古人在面對艱難的時事時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出口就罵秦始皇建長城和隋煬帝修大運河是勞民傷財,也不會去罵漢武帝遠征大漠西域和明成祖七下西洋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

總的一句話,我們後世子孫乾的不好,不應該去罵祖先,應該罵的恰恰是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尤其是那些出口閉口說要去除傳統文化糟粕的人,最是應該自責、自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