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前言:
《禮記·學習》: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探究實驗活動

一直在做教研引領性工作,也一直倡導,我們教師要立足於課堂的教與研,但什麼是好課,個人觀點,好課是自己磨出來的。真要做到“要腦中有‘綱’、胸中有‘標’、腹中有‘書’、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 。還真的不容易。我曾給自己一句個人敬言:學者未必是良師,但良師必為學者!就是希望自己能以學者的身份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也曾發一起接龍,作為教師,你心中課堂的認識是什麼?
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地方;
課堂是師生共同質疑、釋疑、生疑的地方;
課堂是學生個性表現、體驗成功的地方;
課堂是師生思維踫撞、敢於展現批判思維的地方;
課堂是師生情感交流以及信息互遞的地方;
課堂是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課堂是師生相長的地方;
課堂是……
(接龍)
為此,也聽到好多教師在接龍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課堂有不同的認知,但歸結一個點,做教育,就是在做我個心中的理想。

所以也要思考,如何做出一堂好“課”。又是歸結一點,需要我們靜心下來“磨”,磨什麼?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學科課堂的四要思考點

1、做好對“課”的構建性思考。
在對“課”的思考,需要“讀懂”什麼?教材,學生,課堂,從而對自己的教學過程要有一個解構-構建-重構的思考。見圖如下: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課堂的構建圖

問起同事,“你的教學模式是什麼?”(也許問題會太大)。很多人都難於有一個明確清晰的回答,確實是,要回答這樣的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課堂有一個深入的思考。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個人觀點若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做到“五有”,你的課堂也就“明白了”。
有序:任務驅動,環節緊扣,目標有落點。
有趣:聯繫實際,激勵求知,探究有體驗。
有效:問題導向,思維訓練,思維有展示。
有情:創設情境,互動合作,情感有表達。
有用:學以致用,反饋鏈接,價值有體現。
2.備課,備什麼?需要思考哪些問題?


個人有一個“快板”式建議,一起交流。如下口訣:
備教學評大單元,
學科理解是重點;
大觀念,大概念,
學情分析為起點。
目標任務去哪裡,
我做導演生體驗;
支架教學設情裡,
設置問題穿課線。
建構思維作梳理,
動態評價不分離;
達成增值為效應,
深度學習形神意。
――――――――――

其實,也正如大家一起“天天談”的問題,研課標、研教材、研教學如何實施,備好課,備學情,設計“課”的實施策略。但,常下科組組時,看到的,能靜下來,確實作一個系統性研究還是見得不多。而“拿來主義”式教學還是多見。現在把課標“三研”、備課的“三研”及備課的“兩備”、“一分析”以圖片列出,以供大家作一個教研的參考性學習。具體“如何操作”,現在網絡發達,各專家都有不同及類同的見解。本文只作綱要性展示。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作課“三研”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單元備課的“三研”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備課的的基本兩備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學情分析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學情診斷

3.做好用教材教,構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閉環教學。“動”起來才是學習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用教材教,教-學-評一致性

●立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髮展的基本立場:
重“誘”,教師循循善誘,發揮主導作用;
重“思”,學生獨立思考,充分體現其主體作用;
重“探”,即探索,以觀察或體驗(實踐)操作為主要方式;


重“究”,即研究,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為特徵;
重“學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和閱讀、思考、表達三大學習習慣的方法指導。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閉環式課堂

●看“八觀”你的課堂:
一觀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了“學科素養目標”要求;
二觀教學策略是否體現“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三觀課堂上問題導向“教教材”還是“用教材”;


四觀教師的“導”是否體現“以學定導、以評促學”;
五觀學生的角色是否體現自主式、互動式、合作式學習;
六觀教學手段是否以學為中心,情境化,探究或探索化,“授人以漁”;
七觀教學過程是否體現“深度學習(高階思維)層次”;
八觀課堂教學效果是否實現了“堂堂清”的建構。

結束語:
什麼是教學?教學就是讓學生的有一個“聞知、說知、親知”的學習過程,但學習的終點不是知識,而是在教師的"五觀"引領下開啟另一扇更大的門—“智慧”。——李吉麟

李吉麟聊教研|一節課的思考…好課是“磨”出來的⑧

課堂探究性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