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借你錢的人總是不想還?其實是你看錯了人

近些年來,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借錢不想還呢,無非就是唯“利”字而已!

一個人,他借走你多少錢,如果他選擇不還你,錢又很少,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筆錢就是他白賺來的。怎麼賺的,通過倒賣你對他的信任,也就是拿到你這筆錢之後他在你這裡失去的信譽或是友誼,他其實是從心底默認選擇失去。所以說通常,人們說他們是不懂感恩的,而借款方無疑就是在花錢看清人!反正以後大家也不見面,他又可以去認識新的朋友,而新朋友對他的人品又是一個重新的認知與刷新,所以很多人抱有僥倖心理。

為什麼借你錢的人總是不想還?其實是你看錯了人

其實回到起點,很多人最初在借錢給對方的時候,如果友誼比較深厚的,就不會過問太多,因為從那個時候他們就在打心理牌。你問他借錢幹嘛?什麼時候還?他保證給你答應的,好好的,而且還不要問多,問多了,他反而會指責你怎麼這麼嘮叨。好,走到這裡,借款方為了彰顯自己的仗義,一般都是半推半就的借給別人。基本上到這裡,99%的人每天都會惦記著對方還錢,在這裡說一件比較搞笑的“墨菲定理”,就是從你借出錢的那一刻起你越是期盼著對方還錢,最後我告訴你錢大部分是打水漂的。

為什麼借你錢的人總是不想還?其實是你看錯了人

這裡跟墨菲定律其實沒有半毛錢關係,但冥冥中確實是這樣,你越是期盼對方還錢最後都是不了了之。為什麼?這裡有一個主要的因果,就在於借款方是被動的,也就是沒有誰有錢是主動願意放在別人那裡。沒有誰會嫌錢多,通常借錢出去有兩種人,一種自己還有多餘的閒錢,在這裡還別說,你們老實交代,是不是潛意識裡面想著管他呢?相當於是投資,反正自己放著也是放著。第二種人,其實自己沒什麼錢,想著我幫他,他幫我,這種人其實是比較重情義的,生性善良。在這裡說一下,其實大部分借款人,打心裡面是不想幫人家的,礙於情面就借出去了,如果兩者的經濟實力懸殊特別大的話,那麼借款人應該知曉這筆錢相當於是送給人家的。

為什麼借你錢的人總是不想還?其實是你看錯了人

所以兩者在這個協議發起的時候,心理活動都是非常大的,相信我,那個時候人家一定是非常感激你的,但是錢到手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借錢的人對你感激的激動力吧!就會越來越小,非常能形象的說明對方的生活遠不如你,一旦超過了一定的期限。其實他從潛意識裡面就知道,在你心中的形象已經大跌,所以很多人選擇了破罐子破摔!如果你跟他只是網友關係,你還是借出去了,那隻能說明人傻錢多。其實在這裡很多人就犯了一個毛病,他想著需要給對方建立一個很好的人設,方便日後做點什麼?不料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要什麼人設?不熟就沒有關係,就不需要人設,就讓自己保持一個比較摳的角色。

為什麼借你錢的人總是不想還?其實是你看錯了人

根據《資本論》:“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的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古語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以說你借錢出去的時候,你出去了經濟與人情,而對方是白白獲利的,把這個比作做生意的話,無疑對方就是最大的贏家。你可能會想人家損失了人品,那也僅僅只是在你這裡損失了人品與形象而已,除非它成為了對方慣性,那麼這個人將一事無成。

最後一個人,不管你有錢沒錢,大家的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欠錢的還是趕緊還了吧!你的人品是不值錢,但是你影響了借款方的利益,無疑就是那隻披著羊皮的狼。當然也可以說借錢的人,有眼無珠,所以說,以後大家在看人的時候,一定要把這些利弊關係分清楚。借是借的,給是給的,幫是幫的,沒有就是沒有,裝窮就裝窮。

很多人其實不是不想還,而是真沒有,這裡有一個表現就是人家的生產力不足,而借款方相當於是在做慈善。

為什麼借你錢的人總是不想還?其實是你看錯了人

雖然借錢行為屬於是民事上的一種法律行為,也是道德的約束,但如果借大錢不還就很可能構成刑法上的犯罪,情節嚴重有可能會面臨牢獄之災。因此老賴在生活就需要注意,現在借錢不是和以前一樣拖著不還就可以的,尤其是生意上的借貸,實在不行,只有法庭上見!最怕的就是那種,又沒錢,又玩失蹤,想想就非常來氣。終歸就一句話,當初的您看錯了人,xia了眼。

要知道當今社會,有錢就是老大,所以說誰掌握了主導地位,隨意亂借錢無疑就是挖個坑把自己給埋葬了。願大家的友誼長存,且行且珍惜,不要因為一點小錢,鬧得個人仰馬翻。最後我實在搞不懂,那個錢明明就是別人的,你們是怎麼做到的把人家的恩惠視而不見?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