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據《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載:“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眾。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眾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亦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位期間,康熙開創了許多“文治武功”,諸如“平三藩”、收臺灣、徵羅剎、降準葛爾;又如整頓吏治,輕徭薄賦、大力發展經濟等等。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使得他被譽為“千古一帝”,他的一生也飽受關注,首當其衝的便是對於子孫後代的教育,以及晚年令人詬病的“九子奪嫡”事件。

後世之中,將“九子奪嫡”與康熙帝對於諸皇子的教育聯繫起來的可謂不少,那麼奪嫡的源頭是康熙的“貴族式”教育呢?

滿清真正的“貴族式教育”

康熙的父親順治帝同樣都是早年喪父,在年幼登基,出於政權穩固、社稷安穩的目的。他只能靠著自身的勤奮和刻苦,以不斷的學習文化知識。即便有著帝王家高貴的出身,他卻都曾因熬夜苦讀而累到吐血。

故而,順治帝非常注重皇子從小的教育。他讓皇子們沒有了生在帝王之家的優越感,反而是更加沉重的責任感。

康熙自小便是在父親順治帝的培養和訓斥中成長起來的,不幸的是,在康熙還未真正啟蒙,順治帝就辭世了。一夜之間,偌大的大清江山留給了六歲的康熙。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眾所周知,清朝是在馬背上打下的江山,在入關以前,滿族人都生活在塞北苦寒之地,故而衍生出來的文化與中原的漢族文化格格不入。漢族霸主中原已經有著數千年的淵源,其文化傳承自然是十分深厚。

千百年來,漢族文化的積累造就了中原漢族文化的輝煌。因此,即便是滿族入主中原,也無法在一時間對漢文化進行壓制。在入關後,清朝為了因進行民族大融合,以便迅速的統一全國,於是迫使滿漢之間強行的融合。

儘管滿蒙對漢文化還是有不少的牴觸心理,但為了更好的統治漢族,清朝的統治者亦是十分注重皇子們對於漢文化的學習。

清朝的皇子大部分是6歲起開始讀書,接受最為正統的文化教育。一般皇子的老師分為三類,其一是負責滿文和蒙文的老師,主要是教授皇子傳承和延續滿族精粹的文化;其二是漢族的儒生老師,主要是教授漢族文化和儒家知識,以更好的融合漢族文化;其三則是負責教授武術等方面的老師,因為滿清是漁獵民族,所以弓箭和騎射是必不可少的。

嚴父出犬子

除了教育的全面之外,康熙帝教育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嚴格。康熙一朝歷來都被認為是清朝、乃至古代歷史上,皇子教育最為嚴格的朝代。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在《嘯亭雜錄》中還記載著一份康熙帝規定的的“課程表”。

寅時(早上3點---5點),溫習前一天所學;辰時(上午7點—9點),學習中國禮儀文化;辰時(上午7點—9點),學習滿蒙漢文字及文章;午時(11點—13點),午飯時間,吃完飯還要繼續用功;未時(13點—15點),學習武術、弓箭、騎術;酉時(17點—19點),進行自習和完成作業。

皇子們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幾乎沒有娛樂的時間,並且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史官跟隨做全程的記載。

每隔一段時期,康熙都會抽查皇子們的學業,若是沒有進步,不僅皇子自己,就連老師也都會受到處罰。因此,很多皇子都十分害怕康熙帝,給皇子教書的老師為了讓皇子們完成學習任務,對待皇子也是極為苛刻的要求。

每年的秋天,康熙帶所有皇子一起打獵,結束時還會一起統計打來的獵物,打的多就有獎勵,打的少的則會受到處罰。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因此,儘管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夠成為皇帝,所以剩下的這些皇子也在其他領悟有了自己的作為。諸如皇三子胤祉,他便是一個很傑出的科學家,曾主持編修了《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

此外,也有寫字繪畫都十分出眾的皇子。無論是哪種,總之,康熙的皇子皇孫之中一個紈絝或是為非作歹的都沒有。

康熙常常為此感到自豪無比,可他沒想到的是,後來卻發生了一場殘忍的“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的根源在於康熙身上?

儘管歷朝歷代的皇位更替都不難有奪權的現象,但也只有康熙親歷了九個皇子爭奪皇位的慘劇。因為他一手培養出來的皇子們,都敢於為皇位殊死力爭,這九人也都是精明強幹的狠角色,每個皇子都有能夠繼承大業的資質和本領。

事實上,在大清王朝的祖制中,帝王在生前是不公開冊立太子的。但是由於康熙本身的特殊,他不得不將祖制擱置,在康熙十四年時,他便公開冊立了兩歲的嫡子——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那麼為何已早立太子,最終會還有如此激烈的奪嫡之爭呢?

這也與大清的祖制有著莫大關係,雖然康熙皇帝早立太子,但是康熙並沒有將太子作為唯一接班人來培養,更加不會因立太子就放鬆了對其他皇子的教育與栽培。

在漢族王朝中,對於儲君一般都是採用唯一的培養方法。通常是在立嫡之後,就有了嫡庶之分。諸如三國時期,曹操下定決心立長子曹丕為嫡之後,就一心打壓老三曹植,並不是說曹操不喜歡曹植,而是再對庶子過於關切,無益於政局穩定。

再看大明王朝的做法,若是嫡庶以定,庶子就會被封王,並且立刻離京,被嚴加看管在自己的封地上。

但是大清王朝的王爺是沒有封地的,全部都居住在京城。再者,大清王朝的宗室皇親都手握重權,在朝廷中更是身居要職。在皇子們成年之後,康熙皇帝也會對其委以重任,以培養他們的能力。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隨著皇子們個人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加上政治素養的提高,一些能力更為出眾的皇子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謀劃,不再甘心居人之下了。

身處朝廷政治中心的皇子們對於朝政自然是十分清楚,他們深知僅靠自己之力必然是難有所作為的。於是這些皇子在暗地裡四處網絡朝臣,最終形成了所謂的“皇子黨派”。

儘管康熙給他們提供了全面、優秀的教育,讓他們有著出眾的能力,但是卻忽略了在德善仁慈上面的教育。諸如康熙對於漢人老師的態度,在他看來,皇子們的老師只是一些為皇族獲取漢人學問的工具,並不值得尊重。

在教授學問時,老師們都只能站著,在皇子背書時甚至要求跪聽。從小教育的不平等、不尊重,也造就了他們對於帝王權勢的絕對認可,只要是身份足夠高貴,並不需要其他的。這或許便是導致皇子們為了皇位能夠絲毫不顧兄弟親情的原因吧。

小結

儘管清朝的皇子們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精通漢族文化,但他們卻沒有學到漢文化的精髓。漢人的誠信友善和互助互愛都被忽視了,他們沒有學習到——仁義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法寶。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為何會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

康熙晚年時亦是常感慨:為何皇子們的學問這麼好卻又如此冷血無情?說到底,這一切的根源或許還是康熙的身上罷了。當然,這卻不能忽略他對於孩子的教育有方,他不僅將皇子們教育成才,更是親手造就了清朝的兩代明君。

參考資料:《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