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的13根鐵鏈重40噸,三百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橫貫兩岸,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餘噸。在那時而湍急時而平緩的大渡河上,這座橋堅守了200多年的時間,在這200多年的時間中,它一直橫亙在大渡河的河流兩岸,默默地為河流兩岸的川區、藏區人民提供了許多的出行便利。這樣一個鐵索橋它修建於300多年的康熙年間,在當時可沒有什麼機械,基本全靠人力,那麼它是如何建造的。

瀘定橋的13根鐵鏈重40噸,三百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時間回到清康熙年間,大渡河嚴重的阻礙了藏區和漢區的交流。大渡河兩岸的正常交流全部靠渡船以及少量的溜索進行,因受地理環境以及惡劣天氣的影響,兩岸交流非常的不通暢,時有阻斷,這就導致了大渡河兩岸的貨物經常堆集如山,一些鮮活農副產品因無法及時渡河而造成嚴重損失。之後,康熙帝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橋樑。

在康熙帝下令修建這座橋樑後,主管官員馬上命人去打造13條鐵鏈用以做橋基所用。當鐵鏈做好後,大家為這13條重達40多噸的鐵鏈犯愁了,如何把沉重的鐵鏈運送到對岸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開始用渡船拉著鐵索過河,但因大渡河水流喘急加上鐵索又太重,渡船還沒有到對面就被弄沉了,後來還使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成功。

瀘定橋的13根鐵鏈重40噸,三百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後來,一位僧人經過此地,為修建瀘定橋出了一個好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利用索道滑輪的原理來進行。施工人員按照僧人所說,在江面上架起了三條繩索,三條繩索中一粗兩細,粗繩是作為承重索用以捆綁鐵索之用,另外兩條細索一條用來溜人,一條用來做牽引索。當時在左岸的粗繩固定點要比右岸的高,左岸的粗繩上先套上去若干竹筒,再將鐵鏈分段依次綁在竹筒上,右岸事先做好的絞動盤拉動另外一根牽引繩把鐵鏈慢慢的拉到對岸固定好,然後右岸的細繩上溜過來一個人,把捆綁在鐵鏈上的繩子割掉,這個時候左岸的牽引繩再把這些竹筒一一拉回去,如此反覆多次,直到鐵鏈架設完成。

瀘定橋的13根鐵鏈重40噸,三百年前是如何建造的?

瀘定橋除了保留了我國古代精湛的製造技藝之外,也記載了我國革命的發展歷史,它不僅僅是一座橋,也是一種不屈服精神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