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有時也是一種美德

曾經很喜歡旅行生活,關注了一些職業旅行人比如十年揹包客曾小鵬,搭車去柏林的谷嶽等,一直想尋找一種在路上的感覺,還研究過“飛特族(Freeter)”,邊打工邊旅行或者那些離經叛道自給自足過起田園生活的自由人,這樣好像才能找到自己,做真實自己,而不會被世俗所累,不會常常戴著面具過日子,在別人的標準和眼光下活著。

於是喜歡上了三毛,喜歡她的那種任性與灑脫,倔強與溫暖,有人說過,她才是真正做到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到了真正的自己。

曾經網上特別流行一個“臨終前你會後悔的事”的帖子,作者是美國一名叫博朗尼·邁爾的臨終關懷護士,帖子總結了生命走到盡頭時人們最後悔的5件事情,這5件事情中的前兩件:

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當你疾病纏身時,才發現其實自己應該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顧慮追求你要的生活,似乎已經晚了一點。也許有時候任性一點才會提高自己人生的質量,畢竟每個人應該都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才不會在年老時追悔莫及。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說過一句話:“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三毛原名陳懋平,因為中間的那個字難寫,她便擅作主張不要那個字,直接叫陳平。

筆名也取得很隨意,出版社讓她取個詩情畫意的,她卻取了個簡單通俗的,三毛。

因為上學那時老師罰站是常事,上課無聊也很累,她便只去半天,然後中午去給姐姐送飯。

因為數學老師的羞辱,她便真的不再去學校上學。一邊學畫一邊寫作,跳過了整個初中。

大學因為喜歡上所有女孩都說好的大才子舒凡,就主動追求,做小跟班跟了三四個月,主動走到他面前,寫電話號碼在他手心等,要求戀愛,還真成了,過了兩年甜蜜的初戀。

後來她想結婚,和舒凡說不結婚她就出國留學,但舒凡覺得還年輕不想這麼早結婚,結果她便被感情逼得去了馬德里留學。

後來和荷西相遇相戀後,三毛任性得緊,讀到撒哈拉便想去沙漠。荷西同意跟隨後她便去撒哈拉和荷西結了婚。

1991年,做完一個小手術後,48歲的三毛最後任性了一次,自縊於醫院。可她對姐姐說:

“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還多。”

一個活得自在、從來由心的人,她生命的長度早就由厚度給填滿了。不像有的人二十多歲就已經“死”了,剩下的日子只是在簡單重複而已。

三毛的爸爸陳嗣慶講過: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

任性有時也是一種美德

黑塞那句“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呢?

三毛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她依著“任性任情”活出了極致,便擁有了毫不遮掩的快樂或悲傷,然後將這種由心而生的柔情,傳遞給自己所愛的人與事,周身到處、皆是盡興。

很多人都很羨慕她吧,都想活得更灑脫,痛痛快快地活,可是……

心裡裝著自由的猛獸,奈何身邊遍是牢籠……徘徊於現實與任性之間,不得其法。

於是微信公眾號大咖剽悍一隻貓說:

讓自己變得更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怎麼樣才算好呢?

我們讀書會群主無心說面對紅塵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生存有絕活——面對現實生活有一 技之長養活自己並有所建樹;

2.生活有情趣——如何在生活裡愉悅 自己和別人;

3.生命有價值——對別人和世界有什麼作用。

這樣的人生才是照亮了的人生。這是她在觀看了大量哲學書籍之後總結出來的。

我想說,他們都說得對。

人生各有各的活法,任性感性也好,為了親人和現實活得理性也罷,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的。

三毛其實在條件允許、表面任性的框架下,做到了那三點,寫作是她的絕活,並且活得很有情趣。她以其特立獨行的氣質與作品,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直到現在也能感覺到她世界的有趣、美好、關懷和溫暖。這是她的價值。

無論哪種生活,符合了這三點的人生都是有意義又充實的人生。

任性有時也是一種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