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文/淳于朵

图/来自系统图库

导语: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的人类学家、情感学家海伦·菲舍尔博士(Helen Fisher),她专注于研究两性差异,以及何为情感,为何人们相爱,人类情感的进化历程。她是浪漫爱情的研究专家,致力于为我们揭示最珍贵的爱情秘密。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伦·菲舍尔曾在TED上做过题为《我们为什么相爱》的演讲,内容是她对爱情的研究,以及对爱情的定义和解读。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伦·菲舍尔对爱情的实验,研究,解读

海伦·菲舍尔博士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们选取了32个深陷入爱情中的人,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仪器,来扫描和监测他们的大脑,从而得出一系列研究数据。

  • 实验

在这32位实验对象进入核磁共振机之前,海伦·菲舍尔都会问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你在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是在想念这个人的?”

他们则一致回答:“无时无刻,每分每秒都没有停止过对她(他)的想念。”

她还会向被研究者提问一个看似极端的问题:“你会为了这个人去死吗?”

而她得到的回答,通常都是毫不迟疑的:“是的,我会的!”

这让菲舍尔开始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因为爱上了某一个人,便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 研究

研究人员还会给他们看一组爱人的照片,以及一组完全不相干的照片,并同时监测他们大脑内部的活动。

通过监测发现,在同一大脑的某些区域,某一时刻达到了最剧烈的活动状态,而这部分大脑区域正在被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所刺激着,这也就是当人们看到爱人照片后,大脑中产生剧烈反应的原因。

通过对这些人的大脑进行细致的扫描和分析,菲舍尔得出了最终结论:浪漫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情绪,它是由人脑内的多巴胺分泌,而产生的一种强大的灵魂驱动力。

  • 解读

爱情是一种产生于灵魂内部的强大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才赋予了爱情无穷无尽的魔力。

在全世界范围内,在所有的社会结构里,人们都用不同的证据,证明了这种魔力的强大之处。

爱情的魔力是世上一切艺术产生的源泉,且完全没有国界与人种的分别。

在爱情面前,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爱人的权利与自由,也都有对爱的需求与渴望。

人们为了歌颂爱情,创作出了歌曲,诗歌,小说,雕塑,画作,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人们讲述关于爱情的神话和传说,并通过诗赋和故事来抒发爱情。人们为爱情歌唱,因爱情起舞,人们渴望爱情,因爱而生,人们为爱着迷,甚至为爱而死。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爱情的三个重要特征:渴望,依恋,痴迷

海伦·菲舍尔依据实验结果,把爱情产生的特征归纳为三类:一是渴望,二是依恋,三是痴迷。

她曾大量阅读世界各地的诗歌,以便通过诗歌来解读,浪漫爱情中的这三种特质,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生动。

特别注解:海伦·菲舍尔对唐代诗人元稹《竹簟》的解读有误,在此更正一下:

在八世纪的中国,诗人元稹曾写过: 竹簟衬重茵,未忍都令卷。 忆昨初来日,看君自施展。

一个男人迷上了一张竹席, 他之所以迷上一个竹席, 是因为头脑里的多巴胺增多而引起的反应 。

正确注解:看到床上铺的竹垫子,我也不忍心全都卷起来。回想起这是昨天初来时,看着你亲自铺上的。

其实,每个人对于诗歌的理解都各不相同,藉由诗歌所体会到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如果从我国的传统古诗,来对这三个特质来进行解答,也许更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三种特质的理解。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渴望

爱情的第一个特质是渴望,当人们陷入爱情的时候,就会对特定的这个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上的渴望。

先秦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春秋时期的《越女歌》:“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宋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依恋

爱情的第二个特质是依恋,当人们陷入爱情的时候,只有从这个特定的人身上,才能体会到温暖和安全感。

诗经《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魏晋傅玄《车遥遥篇》:“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宋代范成大《车遥遥篇》:“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 痴迷

爱情的第三个特质是痴迷,当人们陷入爱情的时候,就会对特定的这个人朝思暮想,眼中再也容不下别人。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唐代李白《秋风词》:“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短无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爱情的真正魔力,跨越古今,国界,年龄

我们的祖先,对于爱情方面的探索,从亘古的久远时代,他们围坐在篝火边数漫天繁星时,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常常会说,一旦爱上了一个人,便会觉得他的周身,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当人们真正爱上一个人之后,这个人就会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特殊且非同一般的意义。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古今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爱情是什么?”

莎翁写下的所有戏剧里,都一再地歌颂着爱情。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永恒的问题,寻找着答案。

他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拉山德与赫米娅,这几对不朽的恋人,都因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事迹,而名扬于世。

而今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等,依旧孜孜不倦地以爱情为主题,创作出了许许多多歌颂爱情的名作。

  • 国界

七八十年代,我国台湾最知名的作家三毛,与她的西班牙爱人荷西,便是跨越国界的爱情的最好注解。

三毛与荷西的那一场旷世艳绝的爱恋,在她的笔下,开出了无尽的繁花,以一种极致浪漫的方式,化作了星河中最璀璨的星。

即使在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在为三毛与荷西的那一场,梦里花落知多少的爱恋,不断感动着,叹息着,追忆着。

更有许许多多的平凡世人,跨越了千山与万水,跨越了一道道国界,只为了追寻心目中,最珍贵的爱人。

  • 年龄

在真正的爱情面前,年龄从来不是问题。若不顾一切地爱上一个人,就会抛却一切世俗的困囿,冲破一切的阻隔和难关。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比他的现任妻子翁帆,整整大了54岁。

杨振宁与翁帆的这一段忘年恋,抛却了世俗的阻挡和大众的非议,跨越了年龄的界限。最终,二人携手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平凡的世界里,这样忘年的爱情,其实数不胜数。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在百万年以前,人类就发展出三个大脑系统:对爱情的渴望,对爱人的痴迷和对长期伴侣的依恋。 这些循环系统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大脑中,它们将与人类一起长期共存,这就是莎士比亚说的“尘世的烦恼。”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结语:很多时候,连我们自己都无从知道,我们会因为什么样的缘由,而深深地爱上一个人。也许只是某一个瞬间,就无可自拔的爱上了他(她)。并且只爱他一个人,只对他产生无尽的渴望,依恋,痴迷。我想,这就是爱情的魔力了吧!

海伦·菲舍尔|用科学方法解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