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一定需要練到"痛"才是有效果?瞭解我們誤會的"痛"

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最開始運動訓練的時候很痛,而運動一段時間就不痛了呢?那麼不痛了是不是對肌肉增長沒有效果?這篇文章就帶你簡單的瞭解一下這個問題。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這個"痛"是如何形成的

通常情況下運動中會出現三種疼痛:

第一種是乳酸鹽堆積產生的疼痛感。由於無氧糖酵解產生的乳酸鹽堆積與肌肉pH(酸度)變化有關,而酸度會導致肌肉疲勞。如果從循環系統中排除乳酸鹽,其他不活動的結構無法跟上在活動肌肉中生成乳酸鹽的速度,就會出現在肌肉疲勞並伴隨刺痛。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第二種是延遲性肌肉痠痛。延遲性肌肉痠痛通常發生在劇烈運動後24到48小時候後出現,有的人會出現的更早。主要原因是由於肌肉離心動作對肌肉和結締組織構成的損傷,導致肌肉蛋白質分解引發發炎的過程引起的。但是這種疼痛會隨著逐漸適應運動的強度而慢慢變小。通常情況下一些訓練者追求的是這種"痛",認為第二天痛了就是"練到位"了。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第三種是運動損傷導致的疼痛。這種情況通常是人體無法承受負荷或超出能力範圍導致的肌肉拉傷、韌帶扭傷、軟骨損傷、骨折帶來的疼痛。相信沒有人會去追求這種疼痛,畢竟受傷之後需要長時間的治療與休息並且無法進行運動,運動損傷對人體傷害也是極大的。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延遲性肌肉痠痛的意義

通常人們會追求運動後的延遲性痠痛。出現延遲性肌肉痠痛可以代表有效果,但運動後沒有痠痛也不代表沒有效果。原因在於延遲性肌肉痠痛存在的意義相當於一個"警報器",而不是身體訓練後是否有效果的表現方式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它是因為過多的機械張力帶來的組織損傷而造成的,尤其是施加在肌肉和結締組織上的離心力,但不同於運動損傷。尤其是剛接觸運動或者訓練強度增大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目的是為了讓訓練者適應運動強度,而非追求疼痛。並且過度的追求延遲性肌肉痠痛可能會導致運動損傷甚至是過度訓練導致的身體不適。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運動後沒有痠痛就沒有效果嗎

研究表明如果訓練壓力遠大於正常所需水平,肌肉就會對高水平的組織微傷作出消極反應。所造成的大規模細胞損傷需要數天時間的肌肉修復和重建,才能恢復訓練前的力量和功能。雖然極具挑戰性的訓練通常會造成數天的延遲性肌肉痠痛。但它們可能不會使肌肉變大變強。相反,如果以漸進方式系統地對肌肉施加壓力,那麼肌肉的尺寸和力量會逐漸增加。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也就是說,如果訓練壓力略大於正常水平,肌肉就會對低水平的組織微傷作出積極反應。所造成的小規模細胞損傷會引發肌肉重塑過程,從而導致肌肉變大變強。並且研究表明,肌肉力量在一次壓力適當的抗阻訓練後,72至96小時內顯著增加至高於基線水平[1]。所以,延遲性肌肉痠痛只是在沒有適應運動後所作出的身體反應,並不能代表訓練是否有效果,而這種痠痛會隨著對運動強度的適應慢慢消失。

運動一定需要練到

小結:雖然延遲性肌肉痠痛的感覺會令部分訓練者為之著迷或成為一種衡量運動效果的基準,但我們還是需要對這種生理現象理性對待。運動要量力而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參考文獻:

[1]McLester et al.,2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