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天下三大行书中”,《寒食帖》更接近今天人们所说的创作,您怎么看?

张语独到


我个人认为,按照今天所说的创作观点,“天下三大行书”都是伟大的创作作品,只是风格和特点不同罢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文豪、大艺术家,诗文书画皆有杰出的成就。历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至宋慧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去逝,享年66岁。

苏东坡自幼聪颖而敏捷,才智过人,锋芒毕露,勤奋好学。他的一生宦图坎坷,始终在新旧两党的夹击中生存着。在政治上不得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还险遭不测。正是他的坎坷经历,为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上奠定了基础。

在众多师法颜真卿(鲁公)的习书者中,深得鲁公心法,又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的,当首举有宋第一大家——苏轼。除了颜真卿以外,他常常以二王父子、五代杨凝式、徐浩的法帖为范本。后期师法李邕(李北海),自曰:“欧阳叔弼谓余书大似李北海,余亦自觉其然。”正是由于他禀赋极佳,勤奋好学,又转益多师,所以才能成为一名划时代的大家。

《黄州寒食诗》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天牢,幸得曹太后、王安石等朝廷要员的竭力营救,才免遭死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往往会带来文学艺术上的收获。苏轼在此时留下了许多至今被人视为绝唱的著名诗文书画佳作。《黄州寒食诗》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先看诗的内容:“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小屋如雨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塗穷,死灰吹不起。”诗的内容反映了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悲凉内心。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使他消沉。且看几天后他写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表达出虽处困境却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他的这种思想品格,在其书写《寒食诗》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出笔迅利而敏捷,笔力刚健而气势纵横,从而使整件作品充满着自信、豁达,富有矍铄的精神,轩昂的气概。《寒食帖》内容凄凉而书风潇洒,是苏轼虽经历坎坷却乐观自信的反映,也正是该书法作品创作的特点!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诗帖》后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书法作品的格调和书家书写作品时的情绪有很大关系,所以有不可重复的特征。当他在另一种舒适环境中,春风得意时,不一定能写出这件传世千秋的旷世杰作,所以黄庭坚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如此。

这件作品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书。通篇节奏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是他惆怅、苦闷、灰暗凄凉心境的写照,这些书法线条是有情感的线条。

他书写时的情绪受书法诗境内容和本身心境的影响,写到"破灶″和"哭途穷"这几个字时,悲凉之极,灰暗之极,所以字特大、特厚重、特险。

苏轼的字多数呈横式,加之通篇受情绪影响,上下字距较密,十分压抑。作品中的字如"中"、"年″、"纸″、"葦″,这几字的长竖笔很长,在章法上起破解作用,纵横交错,使沉闷压抑的作品有了透气感,书法作品的创作是不断的制造矛盾,而又要统一和谐。如大小对比,纵横对比,快慢对比,疏密对比等,是根据情感需要,作艺术处理的方法,有的作品对比要强烈一些,有的要平缓一些。比如苏轼作品《归去来辞卷》,通篇节奏对比较平缓。《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节奏对比很强烈。

在法度内通过书法创作表现心中的情感和意趣,在现代书法创作中仍适用。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为苏轼所书。)


神韵轩书法


兰亭集序,最为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