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的美學價值初探

《愛蓮說》的美學價值初探


內 容 提 要: 《愛蓮說》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精品之作。通過剖析《愛蓮說》結構、內容、藝術特色,結合現代美學理論,參照周敦頤理學內涵,提出《愛蓮說》的藝術價值,即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主 題 詞: 愛蓮說 藝術 周敦頤 價值

周敦頤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品,同時受到國外很學術界和讀者的追崇。無論古人、今人,還是中外讀者學習閱讀《愛蓮說》,不僅可以從中獲得美的藝術享受,還可以汲取有益於成長的精神營養。其價值,從古至今,無論從美學特徵,還是從思想角度去評析,都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筆者認為,《愛蓮說》的美學價值主要表現在簡約美、語言美、思想美三個方面。

《愛蓮說》的美學價值初探


一、文字內容的簡約美。

《愛蓮說》作為一篇古代散文,全文僅僅119字,卻向讀者展示了脫凡脫俗的意境。這是很多古文無法超越的。在層次內容上,上半部分70個字,對蓮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染描繪之能事,薰染了蓮花之美就在於一個“潔”字。語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僅12個字展現了蓮花身處淤泥之中,卻不沾汙泥,不舞媚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8個字展現了蓮花裡外貫通、表裡如一的特性;“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9個字點出了蓮花“真君子”的本色所在。下半部分49個字,作者通過評菊、牡丹、蓮,一針見血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並以蓮自比,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沉的慨嘆。

《愛蓮說》用簡約的內容,展示了深遠的意境,文章內容不冗長,不囉嗦、不拖泥帶水,全文在篇章結構、內容上優美簡練,如蓮之美——“不蔓不枝”,清雅脫俗。全文作者以其獨到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呈現出了難能可貴的“簡約美”。

二、文字表達的語言之美。

作者精美的語言表達是《愛蓮說》膾炙人口、延誦不衰的關鍵點。一篇文章的語言好不好,會影響到文章本身的思想表達、讀者的閱讀思維、閱讀情感,等等。《愛蓮說》卻做到了:以語言之美感染人類的閱讀思維和閱讀情感,從語言上以“最優勢”的審美快感“戰勝”讀者,從而引發“共鳴”,達到在一定環境中行文傳情的文學價值。

《愛蓮說》的語言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閱讀中的語音美。

語音是人類最直接最快的向外界輸送信號的方式之一。如何把握文字的語言美感化,是每一個文學家創作的目標和方向。《愛蓮說》在語音上做到了這一點。作者採用了疊音、疊韻、排比、反覆等多種手法,讓作品呈現出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如首句“花”和“蕃”押韻,第四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運用排比句式,將語音之美運用到極致,毫無做作。文中“焉”、“也”、 “噫”、“呼”等語音助詞的運用,讓人讀來朗朗上口,語音語義達到了完美的結合,在情感上起到了“默契”和“催化劑”的作用。

(二)行文中的句式美。

句式是文章的骨架。一篇好的古文,特別講究運用好的文體。文體運用不好,達不到表達效果,亦達不到讀者口味。作者在《愛蓮說》一文中,撇棄傳統單一的言論文體,以“說”的形式,詠物說理於一體。“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託物寓意,借物抒情。《愛蓮說》稱得上是我國古代託物寓意、借物抒情的散文精品。

《愛蓮說》的美學價值初探


作者在《愛蓮說》中,在句式表現上採用靈活多樣的表現形式:奇句與偶句並用,長句與短句並用,感嘆句與反問句並用,描寫和議論並用。這些句式錯落有致,內容和形式移步換形,該簡潔的寥寥數語,如開篇前三句,開門見山,作者沒有可以陳列疊加,而是運用短句直接將所崇尚之物推向人們的心靈舞臺。第四句,作者用大鏡頭、長焦距、細工筆,以長句的形式將“蓮花之美”推向極致。這是寫作的需要,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瞭解事物的需要。作者這樣寫,很好地處理了寫作中需要處理的“詳略”問題。

表達中的形象美。

首先,作者在文中簡要陳述了牡丹和菊花的形象:牡丹之美和菊花之美是實際存在的,作者沒有貶低和攻擊,同時也沒有貶低和攻擊那些愛牡丹和愛菊花的人士。貶低和攻擊會讓人產生逆反心理。作者既看到它們美的存在,又寫出了世態,這是難能可貴的。

其次,作者鋪陳了荷花各種美的形象:例如,從生長環境寫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和“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其“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清高。作者對荷花這一連貫的形象美的描述,將中國傳統的超凡脫俗的美麗的女性形態與之關聯起來,荷花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性,又像一位高潔的“舞者”——清廉而不俗氣的正直之士,讓人浮想聯翩,畫面的形象美得到很好地昇華。

三、主題上的思想美。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朱舜水先生認為:周敦頤創作《愛蓮說》旨在寄予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他說:“王安石以智慧術數逢其君,為禍方烈,先生委之不可,爭之不能,是故愛蓮以閒神志” 有學者認為《愛蓮說》早在王安石開始變法(熙寧二年)前六年就已寫出,其旨根本不是寄予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而是借描繪蓮花的高潔品質表明作者鄙薄世俗,潔身自好的君子情操。也有學學者認為該文是“作者反對當時消極避世和追求富貴名利的世風,旗幟鮮明地表示自己要做一個正直、高尚的君子,廉潔、進取、愛人敬重的清官。如此評價,眾說紛紜。筆者傾向於後兩者的觀點。撇開作者的寫作背景,去分析《愛蓮說》的思想價值,固然是片面的。因此,既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又結合作者自身的人生經歷去剖析其作品的思想價值,才是可循可依,可以論章取意的。

筆者認為,《愛蓮說》的思想美,在於作品具有普世價值和廉政價值。

《愛蓮說》的美學價值初探


(一)《愛蓮說》的普世價值。

  作者在文章中有三嘆:一嘆真正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從而推出蓮花的高潔,寓意要做一個像蓮花一樣高潔的人。首先,文章極力渲染作者的普世哲學。文章中,作者採用中庸之道,運用對比手法,用牡丹和菊花反襯出蓮花的與眾不同之處:高潔。“陶淵明獨愛菊花”這句,常在詩裡詠菊,如《飲酒》詩裡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隱者風格。我們知道,周敦頤是儒家學說大家、理學鼻祖,他重視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提升精神和道德,改善社會風氣的影響力,主張“師道立,則善人多。”

而當時,“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如《唐國史補》裡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數萬者。”這說的世俗之風。兩者之間,什麼才是上者?而蓮花正處於兩者之間。用“蓮花”來說教,與作者的教育、教化理念極其吻合。

  其次,作者自身有著高潔的做人做事處世哲學。《愛蓮說》這篇傳世佳作,文如其人。我們來涉及一下<>的作者的人生境界。周敦頤是高潔的,他那種不從俗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周敦頤一輩子心懷不變的人生信條:做官要廉潔自律,勤政為民,以洗冤澤物為己任;做人要正大光明,胸懷坦蕩,不卑不亢。周敦頤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雖然在各地做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己的積存給了故里宗族。據潘興嗣〈〈濂溪先生墓誌銘〉〉記載,周敦頤一次在南昌突然得疾病,一天一晚未醒過來。朋友、同仁替他清理傢什準備安排後事,“視其家,服御之物,只一做筐,錢不滿百。”潘興嗣贊曰:“真廉士也!”大文豪黃庭堅這樣評價他:“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於取名,而銳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燕及煢嫠。陋於希世,而友尚千古。”周敦頤的人生軌跡,向我們詮釋了《愛蓮說〉》膾炙人口、傳唱不朽的真諦:做人要高潔。

第三,從人生觀角度看,一個人只有具有正確的人生觀,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無論當時的社會,還是當今社會,人生觀才是一個人前進的基石。這個問題,從《愛蓮說》裡可以找到答案。那就是,做人要像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具備蓮的本色——一個人不要做有違社會道德的事,不做壞人,不幹壞事;不見利忘義,胡作非為;不做有辱自己、有辱別人的醜事,更不能危害社會。無論為百姓為官,“高潔”才算是完美的人生境界。否則,人生是殘缺的,扭曲的。毛主席語錄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倡導,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前進的方向。胡錦濤主席倡導的“八榮八恥”,也指引著新時代新社會的人在“高潔”和真理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因此,《愛蓮說》的普世價值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內心所要倡導的心靈準則。

《愛蓮說》的美學價值初探


《愛蓮說》的廉政價值。

其一,文章中的廉政價值與作者周敦頤的為官經歷是一脈相承的。

周敦頤重視為政以廉,對於“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繁,縱慾敗度,下民困苦”極力反對。他不僅在思考研究“君子”,而且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驗證自己的言行。我們從有關周敦頤的記載中也可瞭解他為官清正的“君子之風”。他當過分寧主簿、南安軍司理參軍、郴州桂陽令、知南昌、合州判虔官、通判虜州、知郴州、廣東轉運判官、知南康軍等職。據《宋史》記載:周敦頤勤於政務,盡心職事,“一生以洗冤澤物為己任”。他為官一生,清廉正直,聲望在外。周敦頤在自己的詩中寫到:“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由此可見,周敦頤一生為官清廉,如荷花品格。他為官三十年,走到哪裡,那裡的百姓就鼓掌、擁護。例如,康定元年(1040),周敦頤出任洪州分寧縣主簿,期間判決一件久懸不決的訟案,受到士大夫們交口稱讚。

《愛蓮說》中既有對正直君子的明喻,又有對勢利之徒的暗諷,是作者生活的寫照,作者所經歷的工作經歷,正是如此:當時官場內外存在各種腐敗現象,很多為官者唯利是圖,不顧百姓死活,不為百姓謀福祉。在這種背景下,《愛蓮說》所倡導的廉政觀呼之欲出,在當時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其二,《愛蓮說》的廉政價值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中國有“反腐倡廉”的優良傳統。無論革命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綜堅持“反腐倡廉”,並嚴查腐敗事件。貧窮時,國人需要做這件事,富裕時,國人也需要做這件事。一個人在腐敗的路上行走,必定會消極、墮落,很可能在惶惑中聲敗名裂,肉體和精神都受到傷害。一個集體腐敗,會殃及社會,既害人又害幾。一個國家腐敗,勢必由盛而衰。因此,擺在國人面前的,便是走廉潔之路。社會主義事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國家的蓬勃發展歸功於人民群眾,歸功於無數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國人團結奮鬥,廉而不腐,沒有什麼障礙會阻擋前進潮流的。當前,國際形式複雜多變。國人只能面對,不能逃避。在這個挑戰面前,一邊要積極應對,一邊要發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一邊要發揚蓮之品格,反腐倡廉,中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綜上所述,《愛蓮說》對文學的貢獻以及對後人的影響,從其美學價值上分析,作用不可小視,意義重大。

《愛蓮說》的美學價值初探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第二冊教參《愛蓮說》賞析部分(2010年版);

2、 《道縣誌》(1978-2003)《周敦頤理學文化》章節;

3、《宋史》卷四百二十七,中華書局1977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