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翻譯官”多線戰“疫”顯身手——記天津外國語大學應急外語翻譯志願服務突擊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抗擊疫情嚴防境外輸入的戰場上,有這樣一群志願者,他們成為防疫一線翻譯服務多面手,積極投身於學校、機場、社區等多線作戰。這就是天津外國語大學應急外語翻譯志願服務突擊隊。他們衝鋒在前,不畏艱難,用語言築起防範疫情輸入的“防護牆”。

  服務疫情權威發佈

  天津外大組建了由多名專業翻譯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的翻譯團隊,疫情發生後高質量完成了230餘篇相關新聞報道、政府文件的翻譯工作累計30餘萬字,這些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常常下午接到翻譯任務,轉天早上就要完成上萬字的筆譯工作;錄製了英語、日語、韓語、俄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等28個語種的《入境人員健康提示》微視頻,還為我市各區和社區翻譯告知書、宣傳條幅和防疫物資說明書,錄製多語版居家隔離提示,用精準高效的語言服務幫助入境和在津外籍人士及時準確瞭解我市疫情防控相關信息。

  “接到任務時,趕上母親住院,翻譯和錄製任務又要在兩天內完成,我就白天陪護家人,晚上翻譯校對。”波斯語教師劉倩說,波斯文是從右往左寫,容易出現亂碼,而且外行很難發現,翻譯稿件必須字斟句酌,還要多次隔著4.5小時的時差與伊朗外教聯繫,常常反覆討論修改到深夜……

  “錄製視頻時,我反覆調試畫面角度,並保證語音語調標準、表情姿態得體,為達到最優效果,錄製了十多遍才滿意。”亞非語學院副院長、韓語系教師朱麗彬說,為解決看稿及錄像的問題,她索性將1300餘字的稿件背下來,這樣錄像時眼神不飄;區別於書面表達的文字凝練,視頻要進行語言表達上的節奏調整;有些中文詞沒有對應的韓語,需要用外來語的表達方式,翻譯後再讓外教審校,確保譯文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同時更符合韓國人的表達習慣。

  提供語言智力支持

  接到市防控指揮部的緊急翻譯任務後,天津外大連夜組建了由67名師生構成的韓語、日語、英語、意大利語、俄語5支志願翻譯突擊隊,穿梭在機場、隔離點和社區,擔任相關部門與外國使館的現場翻譯,協助做好入境問詢和分流安置以及與隔離人員的溝通解釋、情緒疏導等,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共派出19批次工作團隊89人次,服務時長達790餘小時,服務入境旅客2000餘人。

  亞非語學院“80後”青年教師金慧子當時深入南開區時代奧城社區,每天發放出入證、向居家隔離的外籍居民發放體溫計、宣講解釋防疫相關政策……為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構建返津外籍人員的管理服務網提供語言服務。“因為人數較多,一刻不得閒,我經常連喝口水的時間也沒有。面對一些外籍人士不理解的情況,我會跟他們反覆溝通,直到政策清、情況明。”金慧子說,那些天往往是半夜完成任務回家後,還要繼續完成疫情材料的筆譯、轉天的線上教學備課等工作。“哪裡有疫情防控的需要,哪裡就有黨員的身影。”金慧子表示,她所做的工作只是一名黨員應盡的義務。

  英語學院翻譯系2017級本科生王燕翔作為入境檢疫處的問詢翻譯,協助海關人員完成工作。“出任務時,常會遇到一些入境及來津外籍人員口音較重的難題,為了不給海關人員工作帶來麻煩,我在翻譯時要反覆與對方核實所問詢的重點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做好流行病學調查等,高效、細緻地把好這道關卡。”王燕翔說,當天近十個小時的高負荷任務完成後,返程時已是一臉疲憊,但他主動向領隊老師提出,如有需要轉天可以繼續執行任務。第二天,他再次出現在天津分流國際航班的相應崗位上……

  助力全球抗疫合作

  為配合中國災害防禦協會開展中國抗疫經驗和技術服務推廣,天津外大組建了由70餘名師生組成的英語、日語口筆譯團隊,起草、翻譯、審校文件255篇約8萬餘字,並圓滿完成兩次全球經驗分享會和兩次討論會約8小時的交傳及同傳任務。

  “不少外國專家發言內容靠現場發揮,語速又快,講的還是最前沿、最新的醫學專業情況,這對非醫學專業者來說,翻譯時把這些表達清楚是很有難度的。”擔任了兩次新冠肺炎治療國際學術交流會同聲傳譯工作的英語學院翻譯系教師宋曉冬說,“僅兩天的準備時間裡,我查了很多中西醫醫學術語,儘量多地瞭解相關基本原理,還有很多藥名是拉丁語的詞彙,有的單詞長達20多個字母,只能靠硬記了。不過,能用自己所學助力抗擊疫情的信息溝通、向世界分享中醫藥經驗智慧,我感到很自豪。”

  精準的應急外語服務、有召必應的天津外大師生,顯示出該校近60年外語學科建設、翻譯理論研究與實踐、高端外語人才培養的豐碩成果。“應急語言服務不僅要快,而且必須清晰準確,需要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人才隊伍。”天津外國語大學校長陳法春表示,該校今年將設立國家應急外語人才培訓基地,發起設立國內首個專項研究國家應急語言服務的科研機構,組織覆蓋全球主要語種的應急外語人才庫和建設應急多語種語料庫,為國家應對全球突發公共事件做好高端外語人才的戰略儲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