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某馨之流对教育的警示

此次疫情的发生,让许多平民百姓知道了原来外国有这么多中国留学生,还有许多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去外国留学,仅英国一国就有1.5万名中国孩子。可想而知,世界各国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还是多么庞大!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祖国是没有多少感情可言的,甚至是仇恨祖国,例如许某某。这些人的言行不禁让人反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他们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淡漠,甚至是恶意相向?

或许,应试教育有一部分责任。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应试教育,自古就有,隋唐至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只是应试还是应试,但还是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古代的科举制,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一种精英教育,是国家为选拔管理人才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制度。而现如今的应试教育,本质上成了一种平民教育,是为了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知识文化水平而设计的一种制度。两者出发点、过程和目的都不可同日而语。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还要从新中国成立时说起。

新中国建立初,中国人口众多,其中文盲还占了相当高的比例。怎么办?只有大力普及教育啊。

这种国情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教育只能是一种平民教育。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渐渐提了上来,其中一小部分国民还跻身社会中上层。之前的平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出国留学就成了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虽说子不嫌母丑,但是眼红别人比自己有钱也是人的本性。当平民教育无法满足国民对更高层次物质和精神文化追求时,出国留学去寻找更好的教育就成了中上层阶层自然而然的选择。

出过国留过学的人都有体会,外国的高等教育虽说不一定都是精英教育,但要想轻轻松松混个文凭,那是不太容易的事。更不要提那些真正想把孩子送出去接受优等教育的父母,他们选择的学校其实很多都是外国的贵族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精英教育。

这种精英教育,要比平民教育不知道高出多少个等级。这样的中国学生毕业之后,反过来就会产生对自己国家教育的质疑甚至是鄙弃,自然也就很难对自己国家有真正的认同感。再加上在外国感受到的优越生活,如果没有很深的家国情怀,自然就会有子嫌母丑的心理。

问题是这些留学生学有所成之后,如果都留在了外国工作,对中国而言将是莫大的人才流失。

今日中国,依然需要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参与建设。然而,没有经历过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新生代,缺少了如钱学森这些老前辈们的家国情怀,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教育的悲哀。

现如今的中国正通往强国的道路上高歌奋进,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匮乏。当下的人才流失或许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我们还得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历史已经明示,欲强国,必先强教育。教育弱,则国家弱。不说远的,就拿邻国日本来说,如果没有早期对教育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就不可能有日本后来的强势崛起。

我坚信,只有当中国能够培养并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来参与我国建设,为我国做贡献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才算真正有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