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01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之一。1921年,罗素曾应邀来华讲学,在此期间,他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解读,并提出很多新颖且极富启发性的观点。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罗素认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与以符号构成的汉字有着极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汉字本身具有的优点和缺点,决定了中国文化当中的某些重要特征。

在罗素看来,由于中国文字是由表意符号构成,和由字母构成的西方文字相比,“会带来许多不方便之处”。例如,学写汉字时,必须先学会各式各样的偏旁部首,不像英文只要学会26个字母就行。

但同时罗素也指出:汉字作为全世界非常少见的表意文字,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英语、法语等字母文字,都是一字代表一音,而汉字却是一字代表一义。因此,虽然中国各地的方言有很大区别,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读懂汉字,不会产生沟通障碍。而且,借助汉字的表意功能,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可以读懂古老的经典,并从中获取宝贵的历史经验。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罗素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历经数千年而延绵不绝,足以让后人追根溯源,“就是由于使用了汉字”。他还援引了中国学者李济的一段话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汉字虽然没有字母文字的种种便利之处,但是它所体现的简朴和终极真理却牢不可破,不受狂风暴雨和艰难时日的侵袭,保护了中国文化达四千年之久。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

从上古时代的甲骨文开始,古老的汉字历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一路来到今天,时光的演进与历史的积淀,让汉字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无论是思想、文学,还是历史、艺术,都仰赖于汉字才能传承有序。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说的那样:“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那么,在我们熟视无睹的汉字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有趣的历史秘密呢?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许进雄先生是国际知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他提出的“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这个发现,曾在文字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先生年轻时,偶然读到清人王念孙所写的《广雅疏证》,其中提到:“古、昔、先、创、方、作、造、朔、萌、芽、本、根、蘖、鼃、昌、孟、鼻、业等这些字,都有‘开始’的意思。”


这个有趣的发现,让许进雄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考入台湾大学甲骨文专业,从此踏上了研究中国文字奥妙的旅程。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后,许进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精炼出来,并打磨成《汉字与文物的故事》这套书。在书中,许进雄别出心裁地将文字与文物结合起来,按照历史年代及类型,将各种文物进行分类汇总,并向我们讲述了文物背后的汉字故事:

《回到石器时代》讲述的是包括石器、玉器及日常用具在内的史前文物,《战国重金属之歌》讲述了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返来长安过一天》侧重于讲述汉唐时期的陶器、漆器、瓷器、雕像等,至于《紫禁城外一抹清脆》,则讲述了宋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的文物,例如瓷器、景泰蓝以及其他奇珍异宝。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02


假如你想知道汉字的笔划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就需要回到石器时代的生活现场,从石器时代先人的生活器具中,推敲现代汉字原始的起源,解开古器物的来历与现代汉字的身世之谜。

就拿“父”字来说吧。在青铜器尚未被发明出来之前,先民们使用最频繁的工具,是以石头制作的斤与斧,其中,切割面呈现为横向的,称作“斤”,而切割面呈现为直向的,则称作“斧”。

“斧”字最初的字形是“父”字,在甲骨文中,这个字的形状是一只手拿着石斧的样子,而金文的字形就更加传神了,斧头被画成上面尖锐、下方圆弧的形状,对侧面的厚度加以描画,因为只有剖面达到这种厚度,才能发挥斧头的效能。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父”字后来经过演化,用来指代和称呼“父亲”,因此,为了区别“石斧”的本义,就在“斧”的字形“父”下面加上“斤”,就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用的“斧”字。

为什么用石斧的形象来称呼父亲呢,有人认为,这是表示男性对女性、父亲对儿女的权威。不过,在许进雄看来,它可能只是表示源自新石器时代的两性职业分工。因为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养育孩子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担负,男子的地位并不像后来那么尊贵,更谈不上权威了。在商代,父亲与叔、伯、舅一律都被称为“父”,到了周代以后,才逐渐确立起更周全的人伦称呼。

还有“磬”这个字,磬是一种用扁平状石板制成的敲打乐器。在甲骨文中,它的字形就是手拿木槌,敲击悬挂着的石磬的形象。在江淹的《别赋》中有这样一句:“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这里的“石”字就是指“石磬”。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在上古时期,当敌人入侵部落时,首领就会敲击石磬,发出示警,因此,甲骨文里“攻”字的形状,就是一个人手持乐槌,敲打一件悬吊着的长方形石磬。

由于拥有石磬的人,大都是王公贵族,所以,磬也被看作是位高权重者的象征。在《礼记·乐记》中就有“君子听磬声,则思封疆之臣”的说法。你看,古人听到石磬的声音,就会联想到镇守边境的官吏,足可见磬的地位之尊崇。

由于“磬”字的读音与“庆”相同,因此早在商代,先民们就特意把石磬雕刻成鱼的形状,用来表示“余庆”的好兆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一件商代鱼形石磬上,还装饰着雕工精致且图案悦目的“阳起虎纹”。在钻凿工具还没有被发明的时代,这种复杂的纹路,就代表着雕琢玉材的最高工艺。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03


到了商周时代,中国的工艺技术进入全新境界,冶金术的发明使人们走出漫长的石器时代,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青铜器成为最重要的代表性器物,而当时的文字也围绕着青铜生活而造形。

可以说,每一件商周文物都有它隐藏的趣味,每一个汉文字都有它演变的智慧。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处古墓,曾经出土过一个造型精致的酒壶,五道环绕又密集的相互纠缠的龙纹,盘旋在这个制造于东周时期的青铜酒壶上,龙纹之间以凹下的环带相隔。在壶颈上,刻有50个字的铭文,上曰:

“唯十年四月吉日,命瓜君嗣子乍铸尊壶,柬柬兽兽,康乐我家。迟迟康叔,承受屯德,祈无疆至于万亿年,子之子,孙之孙,其永用之。”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这段铭文中的“命瓜”应当读作“令狐”,整段铭文的意思是希望令狐家族能够康乐,长官康叔能受厚德,家族的传承能时代绵延下去。因此,这个青铜酒壶被称为“令狐君嗣子铜壶”。

我们知道,中国的酒是用谷物酿造的,因此酒体中含有大量酒渣。在祭祀中使用的酒,必须是把渣滓滤掉之后,得到的品质更好的清酒。只有如此,才能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虔敬之情。

在《左传》中,齐相管仲细数楚国所犯的大罪,其中就有“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之罪。这句话是说,楚王向周王室进贡的酒,是未经过滤的粗酒。此举是对周天子的大不敬,因此齐国以此为由,发兵讨伐楚国。

古人过滤酒的方法,是把香茅放在酒壶上面,然后往上倒酒,酒就从香茅的缝隙间滴入壶中。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滤去酒中的渣滓,还能让酒体沾染香草的芬芳。因此,在甲骨文中,“茜”字的字形就是两手拿着一束茅草放在酒壶旁边,表示用香茅滤酒之意。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周朝末年,王室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约束力,于是便进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随后,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多元、最开放,也最充满逸趣的汉唐时代。

随着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萌生出许多不同于前代的文化、艺术与工艺,因此,汉唐时代的文物与文字,焕发出与商周时期大为不同的光彩。

新的字应运而生,旧的字也产生变化,无论是鬼斧神工的艺术巧思,还是与时俱进的汉字趣味,都让人啧啧惊艳。

到了宋元明清时代,景泰蓝、青花瓷、景德镇等瓷器享誉国际。大气恢弘的帝国文化,催生出神奇的技艺,其中蕴藏的人文素养,也透过文字一一展现。

汉字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是连接文物与文化的最佳纽带。通过古老的汉字,我们才得以窥见遥远而神秘的华夏文明,倾听文物与历史背后的故事。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而文物与汉字就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信仰!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当汉字遇到文物,竟变成一场奇妙的文化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