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育鄰夢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教育是一個人用自身文明言行習慣點亮人成長智慧的活動,是師者利用自身行為示範影響求學者身心發展、指引成長前行方向的社會實踐活動。正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教育就是努力正己育人、深刻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通常意義上的教育指家長或學校老師對孩子進行的成長教導活動,廣義上的教育包括一切與影響他人成長有關的活動。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與孩子們一起學習、成長

教育傳承智慧財富

教育活動參與的主體是是人,教育活動的核心是傳遞人類文明智慧成果,讓彼此間信息交流更加通暢、便利。語言文字是教育教學最基本的工具,語言文字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促進人際交流融合,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能夠實現信息“互聯互通”。語言文字是“音、形、意”的完美對應結合體,每個符號都與特定的發音、表述的意義相關聯,最後通過符號的組合完成對事物認知的表意。語言文字是人類總結記錄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工具,是將自我對自然世界事物認知高度圖形符號化和發音的抽象化的發明創造。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賦予孩子們使用工具【核心是語言文字】的本領,授予他們將事物與語言文字符號的“音、形、意”完美對應起來認知世界的能力。語言文字是人類記錄生產、生活實踐總結經驗的工具,是將自我對自然世界事物認知高度圖形符號化和發音的抽象化的發明創造。學習就是學習者將特定的文字符號、發音與原物體實物一一對應起來,並將其輸入大腦形成長期記憶,以備下次遇見同類事物時能夠準確辨識的過程。語言文字是人際間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它以語音、符號、寓意的綜合形式呈現給大眾,語言文字系統性呈現為各類促進人類智慧財富的寶庫——書籍,如文學、法理學、哲學、歷史、宗教、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心理學、教育學、解剖學、醫藥學......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師長【家長、老師和兄長】將人類智慧的寶藏授予孩子們並賦予他們繼續發掘寶藏的能力。

教育傳承文明智慧,人們根據社會分工、協作勞動產出的不同將社會分為:①第一產業,指直接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產業,包括種植業、林牧業、養殖業等;②第二產業,以自然產出物為加工對象的產業,主要加工處理第一產業提供的基本原材料;③第三產業,除直接進行物質資源生產、加工以外的其他行業,包括教育、金融、醫療衛生、交通運輸、通訊、公共服務等非直接物質生產或加工的社會分工業態。第三產業也被統稱為服務業,它是促進人類社會分工、協作的紐帶,它不直接生產或加工產品,它為提升勞動產品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分享、流通提供鏈接服務或者提升社會精神文化消費服務。教育教學就是傳承並提升人類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增進人際間信息交流、促進彼此間的分工與協作的綜合性社會活動。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帶領孩子探索自然

教育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生活中的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需要向他人學習、借鑑的地方,教學活動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相互借鑑實現共同成長、進步的過程。因此,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向他人學習、成長自己。今天我們在這個方面是被人尊敬的老師,明天在另一個領域我們就需要向其他人學習,比如科學家需要向廚師請教如何炒菜、做饅頭;服裝達人需要向美容師學習容貌保養知識......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學習成長示範

為教需要“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是對教育人最高的勉勵與鞭策,為教是用自身的言行示範去澆灌、引導他人成長,勢必要做到“想給予別人一碗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簡單的講就是為教者需要時刻以自身言行示範為孩子們的成長活動做指引方向,身為家長、老師首先就應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讓自身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律水準。

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講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人點亮人、點燃人的活動,是孩子通過模仿獲得成長經驗的活動。教育活動傳承人類文明,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活動傳承的智慧成果如果恰好能夠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它就如同給農作物“追肥”那樣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為教者一定是在自身言行能力範圍內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也就是家長或老師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為孩子成長指引方向,比如一個不會游泳的父親指導孩子潛水,孩子有些害怕。父親告訴孩子如何不要害怕、如何......當孩子請父親做示範,其父親說出我可不敢時,接下來的教導該如何呢?再如您要求孩子好好寫作、食不言寢不語、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可是您自己卻一樣都不遵守時又當如何呢?作為父母,不僅要學習借鑑“專家”育兒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從生活實踐中摸索、總結成長經驗,只有您做好了、成為了孩子成長路上學習的榜樣,孩子才會行駛到成長的高速路上去。正所謂“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您能夠引導孩子成長的方向一定在您自身的能力範圍之內。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成長技能引導

​教育就是以家長或老師自有認知經驗、喜好、情緒為孩子的成長引路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國家有教育教學大綱以及諸多教學指導意見,但是最終執行者卻是一個個活生生具有獨立自主意識的人。“天下 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教育教學多數情況下只能是按照家長或老師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憑藉自有的認知經驗、喜好、情緒為孩子的成長領路。

1、為何“只能”用自有認知教導孩子

用自有認知教導孩子?如果您諮詢“專家”,“專家”一定告訴您這是錯誤的,然後給出一堆理由。但是,當您詢問專家針對您家孩子具體做法時,他們卻除了告訴您普遍常理之外好像別無細法。是的,這就是教育“專家”所遇到的實實在在的難題,他們不清楚您所面對孩子的成長狀態、不瞭解您以及孩子與家庭之間的微妙關係,就更別說能夠隨時與孩子開展成長動態了。

知己是“因材施教”的基礎。人們常說:“人貴有自知,自知者明。”自我認知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最簡單的說就是人的眼睛在不借助外物的情況下只能見到自己約50%的身軀外殼,至於大腦思維、身體內部構造幾乎一無所知,如果以視力所見,那麼人在不借助外物的情況下能夠清晰認知自身的比例不超過10%。所以,人生最難的事情就是認清自己,為此人類生命科學一直在為探知人類自身而不懈努力。

教育知己的基礎就是要知道自己有什麼、會什麼,如果把教學活動比作商品交易,那麼作為店主您應該清楚店中有些什麼樣的貨品、它們的成色幾何、應該如何呈列它們給顧客......教育是人點亮人的活動,是通過師長的言行示範為孩子們指引方向,讓孩子們成長之路更順暢。那麼,師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學識家底、知道自己所具備的知識水平、清楚自己該以何種方式教導孩子們。老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指引備課,針對具體的教學環境和孩子制定細部的教學教案;家長同樣需要對自身有足夠、全面的認知,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子,己所不欲、勿施於子。”從自身言行做起,成為孩子們模仿、學習的榜樣。

《菜根譚》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戒。【譯文】古人說:“何苦放著自家無窮無盡的財富,卻要沿街乞討學窮人的樣。”又說:“僥倖發財的貧家子弟,切莫忘乎所以到處誇耀,誰家的爐灶不冒煙呢?”這兩句諺語,一句是勸誡那些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的人,一句是勸誡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夜郎自大的人,這些都是做學問、為教之人要引以為戒的。

知己為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量力而行“,就是知道自身能夠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東西是什麼,什麼東西是自身已具備的優勢、那些東西還需要繼續學習借鑑。真實的做到“實事求是”教學,不“迷信專家“、不盲聽盲從,對孩子成長有益的行為習慣應堅持不懈“因材施教“。

2、為何“只能”用自我喜好引領孩子成長

人們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飲食、最好的成長環境、最好的成長教導......可是什麼是最好呢?最好實在沒有絕對標準,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總會給最好定出不同的標準。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一個農民很是嚮往貴族式的生活,整天都盼望著能有一天能成為貴族。有一天他的鄰居過來請他一起去勞動,他說我別煩我,我真在忙著計劃怎麼樣成為貴族呢!於是鄰居問他:貴族有什麼好呢? 他說:“貴族自然好呀,每天都不用勞動、每天都能有白麵吃......”是呀,每個人的思維認知水平幾乎都沉浸在自己已有的認知水平之中。農民理想中的生活就是每天不用辛勤勞作就有白麵吃、工人期待的就是不用勞動便有產品被生產出來、孩子的期待就是每天都能有同伴一起遊戲......每個人心目中的最好都是建立在自我認知喜好基礎上的。

運用自我喜好引領孩子成長,使民族習慣、文明習俗、宗教信仰得以被延續和繼承,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差別的根本。“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老師教給了他們不同的文化知識。

3、為何“只能”以自有情緒為孩子的成長引路

人是感性與理性相容的動物,擁有“七情六慾”。但是,人的情慾並天生的,人的情慾來自於生活,生活就是適應生存環境,在適應生存環境中逐步從父母那裡繼承或摸索形成自己的“情慾” 。家長和老師在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很好的為孩子的成長指引方向,適度的情緒能夠準確的告訴孩子什麼行為被鼓勵、什麼事情不被允許、什麼事情被絕對禁止......“言傳身教”是引導孩子成長的最佳模式,是家長和老師運用自身的情緒喜好引導孩子形成成長“喜、怒、哀、樂”最基本的方式。

人們常說:“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才。”質地精良的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會自成具有收藏價值器物的,樹木再好不經過加工也不能成為上好的建築材料,樹苗在自然成長狀態下通過修剪枝葉能夠獲得更好成長、成才的機會。孩子自帶成長能力,擁有無限的成長能力,但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會隨環境的變化而變、人性是可塑的。因此,教育活動才有意義和價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孩子成長塑形,讓他們的行為習慣符合社會公認的社會道德價值觀。教育孩子不僅僅要授予他們文化知識、融入集體社會生活的智慧,還需要引導他們臣服於社會公共的道德與律法之下,也就是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對其行為習慣加以修剪,使他們的心性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制標準。所以,教育孩子成長、成才需要為他們創造適宜成長的環境,合理運用自有積極、正向的情緒為孩子成長引路。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教育就是正己育人,踐行“三人行必有吾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