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作者:御垣行者

還是週末的一個半天時間,向著一段長城走近,也向著八年前的一段記憶。八年前自己獨自走過這段長城,當時想,一定再次登臨,因為這裡有震撼。然而,八年間,自己也有過再次登臨的念頭,有一次和朋友都走到了這個叫海家窯的村子,最終還是沒有上去,看上去長城太遠了,山也高。珍惜這個天高雲淡的季節,珍惜這個有陽光的下午,於是有了這樣的選擇。之前回絕了朋友的邀請,因為自己自信知道哪裡的長城更適合於哪個季節。


路過一路的烽燧,路過那個叫松樹堡的村子,也遠望了界牆長城粗獷的一線。儘管不久又拍到了界牆在藍天白雲下的豪放,還是遺憾沒有拍到長城兩側黃花的海洋。那年經過的時候,全是玉米地,而今年僅見打籽的黃花,為此昨日黃花在想像中分外的美麗和妖嬈。我這知道這需要難得的機緣,不知哪個年代人們才不約而同地種上滿地的黃花,又讓我有幸得遇……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長城腳下的人家,北方秋季相同的農事。場裡打的是叫蠶豆而我們叫大豆的作物。問及年景,兩個人都說不強。今年全縣大多遭遇乾旱,而北部又遇到最早一次霜凍。在如今生產方式迅速發展的年代,靠天吃飯似乎成為一種諷刺,然而在這裡,大多農村卻還堅守著千百年來簡單,實惠而又有賭的成分的耕作方式。場院緊靠的是屹立了五百多年的牆,牆也習慣了這裡的乾旱,習慣了這樣的廣種薄收,習慣這裡的幾十年、幾百年如一日。與周邊的莊稼、辛苦而樸實的人,默契地成為了風景。我叫“家住長城邊”,這裡與繁華和奢華無緣,黃色成為這裡的主調。有的還有貧困、原始、落後,五百年的時間在這裡似乎成為停滯。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向著長城攀越,也追尋著屬於自己的記憶。執著本身就是孤獨的,想當初自己獨自的行走。後來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再後來,與夥伴在時間上的錯差,到頭來還是返回自己獨自的行走。只是獨自的行走也不是什麼不幸。只有一個人的時候,面對大山,長城,藍天白雲才有敏感而活躍的思維。寂寞了,在內心深處便會向外湧出許多東西,有些東西被平時所壓抑,一旦與自己理性邂逅,時常形成一種興奮與喜悅。當然面對大山,遠離背後的城市、村落和人群,寂寞一下子很難適應,此時需要電話,需要信息,彷彿僅僅是越過山下的田野,便是現實與理解的界線。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目標比想像的要遠,當初經過的時候,清晰記得那些站立的牆,那座石砌的烽燧。只是攀登了,便不可放下,就象慾望,總向更高層追求。於是有了我一山又一山的穿越。時間本來就很奢侈,下午兩點半出來,到達長城下的海家窯村已經三點半了。不斷看西衝的太陽,不斷加快腳步。聽自己心跳的加速,吁吁的喘息聲,腳步卻不敢放慢,一邊想自己是追逐時間的人。與時間賽跑很是刺激。


長城在這裡畫了個弧線,或許是不同時代的交錯,也或許是當時的壕界,象這樣沒有答案的問題總會讓人浮想連篇。有長城專家說這裡有幾個朝代長城的,自己以前走過也多發現這樣的並行與交錯。但自己又想,既然是不同時代的牆,為什麼要錯開呢,不會是因為這樣的弧線具有無以倫比的美學價值吧。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這是一個至高點,東南角最遠的村莊是松樹堡,當年的重要軍堡,近處的是海家窯村。這裡是當時馬營防區重要一域,西臨崇禮當時是界牆之外,西北是樺皮嶺、威遠門、擋將梁,北是馬連口重要隘口。一牆隔開了地域,隔開了風俗,隔開了民族。當你置身一個高度,看群山如浪,邊綿起伏,而浪峰與浪谷卻形成一個個避讓與防守的攻略。攀上一個高度容易,而看清形勢卻難,高了,遠了,便模糊了。想想人在山上不過一草芥,到山下還如是。為此我們還是要崇拜雄鷹的,只是雄鷹有思想嗎?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這便是那個屹立到現在的烽燧,也是到現在很少見到石砌的、多半沒有倒塌的建築。有十米多高吧,人工整齊的堆砌,圓形的弧線圓潤、柔和。我估計現代人已丟失了這樣的工藝,也搞不懂設計的理念。這個烽燧是以柏木為骨架的,大概是以木架作為牽扯。路過一個已經倒塌的烽燧,還有一個角能夠看到人工的痕跡,也是圓形的。沒有計算在長城有多少種烽燧和烽臺,圓形也是一種類型,有土砌,土砌包磚,還有以幹石堆砌的,僅以穩固,沒有這樣整齊的形狀。也有象這樣幹石整齊插砌,走過這麼多的長城,這是唯一的。


一下午的光線並不好,西天總有一堆雲遮擋著陽光,按常規自己正好趕在太陽下山前陽光打在這上烽燧上。遺憾沒有看到這座烽燧最為壯麗的風采,把遠天收進鏡頭,還有一縷雲,豐富下畫面的色彩和細節,雖為勉強,也算是最好的搭配了。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我認為這束光線是上帝賜給我的,神來之光。不是光線的恰到好處,而是在我回首時僅可能的一線光。在往山上跑時,曾默唸,上帝念在我的執著和辛苦,賜我一線光吧。在山頂望著西天濃厚的雲,心存遺憾地拍下必需所拍的長城時,心想,自然就是自然,沒有奇蹟的發生。就在往下返的時候,回首,出現了這束光。這不是至高點,卻是太陽穿過雲的間隙、山的間隙來到我的眼前。 心中一種溫暖和感動瞬間充滿,猶如這抹溫暖的紅色。舉起相機,摒住呼吸,不停地按動快門。我知道這束光,對於我是稍縱即逝……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不知是地質結構,還是特殊的工藝,這段長城大部還保持著最初的原始。而如此高大,雄壯的長城,即使是最初也僅是這裡的一段,與前後對比都很鮮明,一瘦一胖,一高一矮。當初自己走過的時候,沒有心理準備,嚇了一跳。在荒山野嶺,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很容易讓驚詫。第一感覺是恐怖。既而感覺是孤獨,這樣的,有靈性的建築,在這裡不為人們解讀,幾百年與日月星辰清風霜露相伴,是曠古的孤獨。還有感覺就是這裡的長城象蛇,死蛇,象一截死蛇,所以有讓人恐懼的感覺。獨石口的長城象龍,因為有起伏,有跳躍,有龍頭(烽臺),因為一直盤旋在高山之巔。這裡的長城儘管粗而大,但僅是局部的高大,遠看有坍塌、頹敗之象。


不倒的牆——馬營海家窯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