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原來施耐庵有時也不嚴謹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每當聽到這首鏗鏘有力的"好漢歌",很多人都會想起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水滸傳》是中國古代文學史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水滸傳》中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原來施耐庵有時也不嚴謹

自問世以來,《水滸傳》一直深受社會各層面讀者喜愛,流傳不衰數百年。時至今日,《水滸傳》依然熱度不減,被改編成多種文學藝術樣式,無論是評書戲曲,還是電影電視,以梁山好漢為題材的作品,總能在第一時間引起人們的強烈興趣。

《水滸傳》中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原來施耐庵有時也不嚴謹

說起《水滸傳》,自然繞不開作者施耐庵。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江蘇興化人,生卒年大致在公元1296年到公元1370年之間。令人遺憾的是,施耐庵雖然是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巨匠,但關於他一生的有關史料記載卻極少,至今其生平事蹟仍然有很多不為人知之處。

《水滸傳》中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原來施耐庵有時也不嚴謹

《施耐庵墓誌》《施氏宗祠建立紀述》記載,他大約在元朝至順年間中過進士,曾在錢塘縣短暫任職,不久後辭官。江南軍閥張士誠起兵後,博學多識的施耐庵,曾充當張士誠的幕僚。張士誠失敗後,施耐庵為了避禍,從此深居簡出,不問世事,潛心著書立說,最終寫成曠世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是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文學鉅著,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不可否認的是,白璧不免微瑕,由於多種方面因素,這種鉅著也並非完美無缺。書中存在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想不到博學多才的施耐庵有時候也會不嚴謹。

第一個錯誤與書中的配角范仲淹有關。范仲淹是北宋宋仁宗時期名臣,文韜武略出將入相,被譽為千古名臣。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也為他安排了一席之地。

《水滸傳》中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原來施耐庵有時也不嚴謹

《水滸傳》的"楔子"篇"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其中提到一個情節,說是"嘉佑三年三月三日",大臣范仲淹當面向向仁宗皇帝上奏,請求"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就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

嘉祐三年是公元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皇祐四年(1052年)病故,享年64歲。因此嘉祐三年時,范仲淹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死而復生"出現在汴梁金鑾殿上,與宋仁宗侃侃而談的。

第二個錯誤屬於地理知識方面。梁山好漢中有一位神行太保戴宗,有一手"神行法"的絕技,做起法來,"家居千里,日不移時"。第四十四回中,戴宗奉命前去薊州請入雲龍公孫勝,"且說戴宋自離了梁山泊,取路望薊州來","在路行了三日,來到沂水縣界"。

《水滸傳》中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原來施耐庵有時也不嚴謹

在這裡施耐庵又犯了不嚴謹的毛病,明顯沒有詳細查看地圖,而是信手把幾個地名寫了上去。薊州位於現在的京津一帶,在梁山的正北方,而沂水縣卻在梁山的正東方向。除非戴宗想去海邊坐船,走海路奔向薊州,否則他無論如何也不該向正東方向走的,但書中描述戴宗自始至終沒有乘船出海。可知是施耐庵沒有參考地圖所致。

《水滸傳》中三個鮮為人知的常識性錯誤,原來施耐庵有時也不嚴謹

第三個錯誤,是宋江的綽號問題。《水滸傳》中宋江有兩個綽號,一個是"及時雨",一個是"呼保義",即"山東呼保義,河北玉麒麟"之說。但"保義"的本意在宋代是一種低級武將"保義郎"的官銜名稱,當時的綠林好漢被朝廷招安後,往往被授予"保義郎"。

南宋文人龔開的作品《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寫宋江"不假稱王,而呼保義",是在誇宋江棄暗投明,寧願當朝廷的保義郎,也不願自立為王。施耐庵對此未加詳參,簡單籠統地認為這是對宋江的義氣的褒獎,因而才給宋江起了個"呼保義"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綽號。不過,這些只是無傷大雅的皮毛瑕疵,顯然不能遮掩《水滸傳》的光芒於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