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文|新史阁学

说到中华民族的瑰宝,或许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最最出名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或者是中国的流传已久名满天下的国粹——国画武术中医等等,方方面面,带着上下五千年的底蕴,中国的瑰宝数不胜数。而我们今天要提到的这一样乐器,也属于中华的瑰宝之一,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民族乐器的历史里,它与因它产生的文化,像一颗明珠一样熠熠生辉,这就是筝。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乐器的瑰宝——古筝

对于乐器而言,相信我们更为熟知的可能是吉他、钢琴、小提琴或者萨克斯这一类的西方乐器,但是筝,在中国却有着悠久而绵长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它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并且不分阶级地受着大众的喜欢,不管你是高高在上的贵族阶级,还是卑微渺小的平民阶级,都可以欣赏着筝发出来的音乐,这样的乐器,实在很难不火!

而更加重要的是,因为对它的喜爱,人们总要用一种方式把它记录下来,于是,才思泉涌的古人用了最最踏实而靠谱的方法——写诗,写一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这就产生了另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使得筝乐文化成为音乐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弹琴的古人

那么关于筝的故事,要从何时讲起呢?据《史记》所载的《谏逐客书》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里有个“弹筝”,很明显,这里的筝指的就是古筝,据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筝就在秦地产生,并且似乎还很受大众的欢迎。

关于筝是如何流传开来的,在《谏逐客书》又有了记载:秦王“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秦王上位之前,秦宫廷曾一度用“韶箫”替代了叩缶、击瓮,甚至还替代了弹筝。这是因为,虽然筝在当时比缶、瓮高雅一些,但乐曲仍然不够高档,所以就从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而降为民间乐器了。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抬手抚琴的女子

到了汉朝,筝就成为了汉乐府民间在民间流传的歌曲通用的重要伴奏乐器。

在民间活动中,除了日常娱乐活动外,还被用于婚丧嫁娶、宗庙祭祀等,尤其是在民间的婚丧喜事中,常用到筝。并且筝再次成为了上层人士热爱的一种乐器之一,而且进入了宫廷。这是因为它内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已经由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这样就使筝在结构和音色上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远非当年“五弦筑身”那样简陋,已变形如瑟,具有了较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多场合上,都有筝的出现。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汉朝的琴谱琴书

在东汉和魏晋时期,筝乐文化逐渐走向成熟、高雅和精致。在当时,还有很多文学家创作了《筝赋》,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于阮瑀的《筝赋》。

并且,其中提到了说此时的筝已成为一种“曲高和寡”的乐器,从而一改当年秦宫廷用“韶箫”替代了弹筝即以奏秦声为耻的局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时,:秦筝已经是一种相当高尚的乐器,受到朝野学者、文士的普遍重视,从而在表现能力与弹奏技巧以至制艺方面,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建安七子之一,阮瑀

那么魏晋之后,就是唐朝。唐朝时期文人们更喜欢博文弄墨,因此,这个时候,筝通常是出现在诗词中,并且,还得到了许多的新奇有趣,高雅有韵味的别名。在唐诗里面有这么一句诗大家一定十分熟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嘈嘈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音乐在这个时代极为兴盛,而这个时代又是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

这个时候人们的观念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了,人们的审美变得繁华而精致。同时,唐人不仅仅欣赏筝乐,还常常借筝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抒发主观情思,其中也不乏悲怨的情趣。就像这首广为人知《琵琶行》里,说的是别人的故事,抒发的却是自己内心的惆怅郁结。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弹奏琵琶的杨贵妃

再之后就是宋朝,宋朝,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崇尚文雅的朝代,而且,这个朝代很会玩。自然的,到了这个时期,筝乐文化更加普及。从文人学士到民间艺人、青楼妓女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涉及,除了文人之间偶尔的聚会、民间各项娱乐活动等冶游欢娱的场合有筝的身影外,在朝廷大典朝会时也会用筝伴奏。

由于筝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位居榜首的地位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所以出现了许多亲切的称谓。在宋代,使用比较广泛的是“秦弦”这个称谓。当然,当时以“弦”称“筝”者,还有“哀弦”、“鸭弦”、“素弦”、“秦丝”、“朱弦”、“冰弦”、“鸾弦”等等。足以见得,筝乐文化在宋朝的广泛流传。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宋朝王振鹏《伯牙鼓琴图》

宋朝之后就是元朝。这段时期,是民族融合得到大幅度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趋势下,元朝鲜卑人的文化必然会受到汉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其中也就包括筝乐文化。当然,早期的时候,筝也已经传入了蒙古这一带,蒙古贵族到这一时期也仍然喜爱筝乐文化。但是,他们带入中原的筝,必然与中原汉族的筝相汇合,筝曲也必然与其他音乐一样,会发生一个渗入、融和的过程,这也有益于筝乐文化发展。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元杂剧《百花亭》

到了明清时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火连篇后,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安稳祥和的状态。人们安居乐业,使筝的流传盛极一时,沈应《元夕赋得五言小律诗》记载当时的盛况是:“谁家无画鼓,何处不银筝。”到了明代后期,筝之流传逐渐萧条,不如明初那样盛行了,但也并未绝响,在各种教坊中仍有筝和琵琶等乐器在应用。但,似乎这个时候筝乐文化已经不复往日繁荣了,如果有一条曲线表示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处于这条曲线的末端了。而到了清朝,筝这种乐器,就变成了一种官吏取乐的乐器。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到了清朝后期,筝乐这一种艺术已经渐渐衰败,尤其是越往后的时期,这一门乐器接近失传,好在,最后它还在。但不可否置的是,它曾经在的辉煌,而现在,它也依旧以其清丽柔和的音色,丰彩多姿的表现,清雅端庄的造型,在音乐之林熠熠生辉。当指尖与琴弦触碰的那一刻,不仅仅是音韵,还有心灵的洗涤。

指尖与琴弦的相触何感?相触的瞬间,是心灵与乐声的交融

古筝独奏——战台风

本文由新史阁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