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收穫,春華秋實,11月8日,第21個記者節,如期而至。記者的種類有很多,而在記者中最讓人敬佩的就是
戰地記者。他們是一群沒有武器的士兵,卻在炮火最密集的地方用生命做賭注,把戰爭的殘酷傳遞給世界;他們號稱與"死神並肩的瘋子",只求在槍林彈雨中對戰爭做最詳實的記錄。北京語言大學優秀校友馮韻嫻曾經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她的足跡遍佈中東各國,數次死裡逃生發回大量央視獨家戰地報道。馮韻嫻,江蘇無錫人,北京語言大學2009屆阿拉伯語專業畢業生。《生死96小時》作者,原中央電視臺駐中東記者。2009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先後在阿拉伯語頻道和新聞頻道擔任主持人、記者。她的足跡遍佈中東各國,曾先後先後赴阿富汗、伊朗、敘利亞、伊拉克戰爭前線,經歷數次死裡逃生,發回了大量央視獨家戰地報道。2011年主動請纓成為中國派駐利比亞的戰地記者,當利比亞首都黎波里被攻下時,她和其他三十多名記者被卡扎菲政府軍圍困在酒店五天四夜,她也因此成為卡扎菲政權最後時刻的見證者。她的報道曾被多家國際媒體無剪輯完整轉播,曾獲"全國百佳記者"稱號。目前為全球知名短視頻軟件TikTok的中東地區負責人。
"利比亞在非洲的最北端,背靠地中海。北非的夏天有50度高溫,那裡的天很高遠,寶石般透藍的海水叫人看得著迷,更不要說路邊一棵棵筆直挺立的棕櫚樹,現在回想起來,都是個陽光明麗而富有生命感的地方,"馮韻嫻這樣描述她印象中的利比亞,卻緊接著加上一句令人心驚膽戰的限定語——"如果不是打仗的話。"
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捲了阿拉伯世界,北非國家利比亞陷入動亂。而馮韻嫻成了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從中央電視臺頻道調派去利比亞的記者。那年她25歲,並不知道自己會經歷一場死裡逃生。當地時間8月21日,包括馮韻嫻在內的38名外國記者遭到了卡扎菲政府軍的圍困,一時間,缺水缺電缺食物,面臨著巨大的生死考驗。96個小時,在這個國際新聞焦點的中心,在那場四天五夜的圍困現場,馮韻嫻見到了太多……
記者,請不要開槍!
當晚午夜12點,利比亞政府發言人易卜拉欣全家和媒體局的官員們統統悄無聲息地離開了記者所在酒店。等記者們反應過來的時候,偌大的酒店,就只剩下記者、酒店工作人員和看護他們的政府武裝人員,他們認清了現實,聚集成一支臨時團隊,清點人數、綜合情報、在醒目位置
用膠帶貼出"TV"字樣。空氣裡的蔓延著緊張、恐懼與無力,酒店的空調、冰箱、水泵等全部停止運轉,水龍頭裡就快要放不出水。供電系統被破壞了,但沒有電是萬萬不能的,他們不得不蜷縮在走廊上,偶爾冒險探頭看一眼設備的充電狀況。在利比亞政府軍與反抗軍的交戰範圍漸漸向記者所住的酒店逼近中,記者們戴上頭盔,穿上七八斤重的、印有電視臺標誌的防彈衣表明身份,在酒店牆壁上貼著寫了阿拉伯語的A4紙:記者,請不要開槍!記者,記者,記者。
38名國際記者,為了得到一些有關戰爭的真實事件,從世界各地彙集到這家酒店。儘管每個人當初都是懷揣著勇氣來到陣地的,但誰也沒有想過要獻出生命。
當孩子不再相信大人可以保護自己
戰爭往往是大人的事,卻不可避免地讓孩子們捲入其中。前往一戶遭遇北約空襲的當地家庭時,馮韻嫻遇到了不再相信大人可以保護自己的小女孩撒勒瑪。"與其讓別人殺我,我還不如自殺。"父親哽咽地訴說著14歲的女兒從急診室出來後說的話。她因恐懼吞下一整瓶藥,幸好被及時送進醫院。在與撒勒瑪的交談中,馮韻嫻深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憤恨和無助。
這裡有年幼的孩子,他們卻不再相信大人可以保護自己;這裡有無數人妻離子散,很久之後才得知親朋的不詳音訊;這裡有一天要遭受15至20次轟炸的百姓,記者們在大大小小的屍體間一具一具地跨過屍體,尋找落腳的地方……馮韻嫻讓大家看到這裡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生活,而非一個個數字和爆炸的影像,她盡最大的努力還原了這個被按了靜音鍵的世界真實的樣子:在利比亞這片被戰火蹂躪的土地上,贏的人都輸了,所有人的期望都落空了。
平衡工作與生活
馮韻嫻一直很感激這段經歷。除了勇敢之外,最重要的是做戰地記者這幾年她學會如何獨處。一開始有新鮮感,但當她頻繁地輾轉在不同的國家時,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就像一個個瓶子,打開了又合上,打開了又合上,每個之間沒有什麼聯繫"。就像"球被彈到太空中,隨便飄",馮韻嫻覺得自己沒有歸屬感。但是逐漸地,她的內心也被慢慢地鍛鍊得很強大,足以應對這樣一種生活狀態。
雖然經歷過生死,但是跟她的名字一樣,馮韻嫻總是沉靜、美好、溫和的,"最大的挑戰並不在於危險本身,而是在不同的陌生異鄉來回切換的時候,如何去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馮韻嫻說,在戰地的時候,大多數的危險是可控的,而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始終面對自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馮韻嫻說:"你會懷疑自己做的事到底有沒有價值,因為你即便想方設法去傳遞一些信息,但是那些信息不足以去改變當時當下的歷史進程。但後來發現,
你其實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某一種思潮。"延展閱讀:
北京語言大學中東學院成立於2014年10月,是國內首個以區域命名的學院,與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互為依託,並行發展。學院致力於發展獨具特色的學科建設、打造精英教育的教學模式、創建和諧向上的學習氛圍。旨在實現為社會培養一流的外語複合型人才,創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會服務。北京語言大學阿拉伯語專業始建於1964年,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開設的阿語專業點之一,成立56年來,一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已為國內外交、外貿、文化、軍事、科研、教育、傳媒、企業等領域培養了1000多名優秀的專業人才,近年來一直保持著100%的高就業率。
北語阿語專業發展勢頭強勁,2005年設立碩士點,2012年設立博士點,2019年獲批博士後流動站,已建成完整的本、碩、博培養體系。目前在崗教師20人,在讀本科生185人,碩士、博士研究生100人,是國內最大的阿語人才培養基地之一,2008年入選教育部
國家級特色專業,2019年入選教育部國家級一流專業,目前是教育部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阿拉伯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秘書處所在地。2019年北語阿語專業設立了聯合國及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實驗班,為探索培養新型外語複合型拔尖人才開闢了新的路徑。歡迎關注"北京語言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北語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北京語言大學官網、官微,生活週刊、浙江大學出版社、浙傳新記協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