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會不會吃飯!--論”飯局”:政治飯局應該怎麼吃?

在當今社會,由於大眾傳播媒介的發達,各種信息的傳播頻率空前迅速,傳播範圍也日益廣泛。儘管如此,餐桌上的信息溝通仍具有大眾媒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而且餐桌上溝通的信息往往更生動、給人的印象更深刻、更富有啟發性。如近代四川茶館首先突出了“傳播信息”的作用。川人進茶館,不僅為飲茶,而首先為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己的新聞告訴別人,又從他人那裡獲得更多的新聞與信息。四川茶館的第一功能是“擺龍門陣”,一個大茶館便是個小社會。

你到底會不會吃飯!--論”飯局”:政治飯局應該怎麼吃?

《禮記·禮器》說:“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餐桌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和調節器。由於餐飲禮儀的基本原則是敬人律己、真誠友善,因而它能聯絡人們相互間的感情,架設友誼的橋樑,協調各種各種人際關係,營造一個和諧友善的社交氛圍;也有助於建立和發展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係。即使在人與人之間發生了某種不快、誤會和碰撞時,通過一句禮貌用語、一個禮儀形式,便會化干戈為玉帛,重新獲得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在餐桌上初次相遇的陌生人,只要禮節周全,也會成為一見如故的知心朋友。

你到底會不會吃飯!--論”飯局”:政治飯局應該怎麼吃?

不過在整個宴請過程中,如果有一處細節出現問題,就有可能使這種請客吃飯的好事變成壞事,甚至造成大客戶流失、被朋友小看、領導不滿、職位不保等問題。這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比比皆是。

“飯局”這一詞彙起源於宋代,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局”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後來再引申出“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開趙國數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歷代著名飯局已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司馬遷是譜寫中國式飯局的第一人。他描寫的鴻門宴,堪稱觥籌交錯,刀光劍影,背景波譎雲詭,殺機四伏。而在中國式政治和日常交往中,飯局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吃飯,而是聯繫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網和利益鏈。

你到底會不會吃飯!--論”飯局”:政治飯局應該怎麼吃?

如今,愈來愈多的公務、商務人士相信,餐桌是一個絕佳的交流平臺,相信以餐會或酒會來款待同業、政界要人、名人及重要客戶是個好方法。宴會上,食物留存在口齒間的美妙感覺會使情緒愉悅、放鬆。這樣,陌生人可以由不熟悉變成熟悉,一直心懷戒備的人可以變成知己。即使是簡單的一次用餐,有時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源自微信公眾號"九五智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