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北京生活必需品供应平稳

疫情期间北京生活必需品供应平稳

4月22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举行第八十九场新闻发布会。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疫情期间北京生活必需品供应平稳

4月19日,现场手语翻译冷新雪佩戴透明口罩。

北京粮油、蔬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没有出现缺断货情况;大兴区为发热学生设置绿色通道

北京市昨日下午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已经连续六天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实现“双零”增长。此外,疫情期间,北京粮油、蔬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平稳、市场秩序良好,没有出现缺断货情况。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市商务局将指导督促市场,确保节日期间北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平稳。

新京报讯 北京市昨日下午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据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洪存介绍,疫情期间,北京粮油、蔬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平稳、市场秩序良好,没有出现缺断货情况。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称,北京已经连续六天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实现“双零”增长。

疫情期间北京生活必需品市场货源充足

北京市商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洪存介绍了北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他说,疫情期间,北京粮油、蔬菜、肉蛋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平稳、市场秩序良好,没有出现缺断货情况,“特别是百姓日常关心的蔬菜、猪肉等供应一直充足。”

据监测,目前北京蔬菜、猪肉等主要生活必需品市场货源充足、供应稳定。近一周,新发地蔬菜日均上市量为1898.9万公斤、加权平均批发价2.37元/公斤,周环比基本持平。

52家社区菜市场26种蔬菜平均零售价6.51元/公斤,周环比下降2%;7家新模式蔬菜直营直供菜店和蔬菜直通车26种蔬菜平均零售价5.34元/公斤,周环比下降1.3%。

7家主要批发市场白条猪日均交易量4028头,周环比增加1.54%。超市猪肉零售价64.58元/公斤,周环比下降0.8%;社区菜市场猪肉零售价59.01元/公斤,周环比下降0.6%。

增加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

据王洪存介绍,在原有日常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北京商务局向7家一级批发市场及22家重点连锁超市、便利店和电商企业派驻驻场员,80个店长每日第一时间上报市场动态,每日各区商务局上报信息,一级二级市场每天报告情况。

同时制定补货保障机制,建立了两个“点对点”监测补货机制,通过市区联动、政企联动,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不断货、不抬价,以及断货时及时进行补货。

北京完善政府储备制度,健全完善市区两级政府储备,根据实际完善丰富储备品种,将储备品种由15种增加到18种,疫情期间增加了粮食、猪肉、方便面、冻鸡肉、速冻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

“我们结合市场供需、人流及天气变化,动态调整储备数量、轮换储备品种,提高了储备应急保障效能。”他说。

针对疫情全球蔓延可能对北京生活必需品供应产生影响,下一步,北京商务局将调整生活必需品市场调控计划,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保障应急预案,提高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将督促市场、超市确保节日供应平稳

王洪存称,节假日市场供应一直是商务部门关注重点,市商务局将指导督促市场、超市,确保节日期间北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平稳。“五一”期间,市商务局将继续利用生活必需品日常监测和两个“点对点”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市场供需情况,一旦发现断货,及时精准补货。同时加强市场检查,做好应急处理,特别对市民关心的猪肉、牛羊肉、鸡蛋、方便面、奶粉等加强检查,确保储备商品数量到位、质量合格。“将在市区两级资源保障上做好相应准备,五一期间,市场供应应该没问题,供应充足了,价格就会平稳。”

■ 关注

北京连续6天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称,4月21日,北京无新增报告境外输入和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北京已经连续六天无新增报告确诊病例,实现“双零”增长。全市有15个区已连续29天以上无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大兴区教委主任赵建国介绍了高三、初三开学准备及线上学科教学情况。目前,区级统筹为37所初、高中学校配备防护设施设备,首批热成像智能体温检测设备已到位,可满足学校开学使用,其余依据学校实际按时到位。另外配备了13.5万个一次性医用口罩、4300个KN95医用防护口罩等防护物资。区教委对校园内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做到全覆盖。

大兴区统筹医务人员,每校2名以上校医,确保专业医护有力。同时,严格管控校门出入。为发热学生设置绿色通道,就近设置临时观察点。

■ 追访

手语翻译自制透明口罩已经过五次改良

2月4日起,北京疫情防控发布会现场开始配置手语翻译。

每天下午4点,一位手语翻译身着正装、端坐在新闻发布台旁,手指上下翻飞,迅速将发布内容用“手势”表达出来。他们的翻译呈现在发布会视频下方的方框中,帮助北京22.7万名聋人了解疫情防控信息。

直播中,有的翻译佩戴的透明口罩引起了不少关注。这款口罩的设计者正是手语翻译团队中的“领队”——冷新雪。口罩的背后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对一些残余听力较好的朋友,在健全人群中生活不懂手语的朋友、包括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口型会非常好地辅助手语。”冷新雪本身在北京市残联教育就业部工作,为了将手语、口型、面部表情结合,辅助听障人士理解,她特意制作了透明口罩,供翻译团队使用。这个贴心的细节也迎来了网友和听障人士的“点赞”。

将N95口罩中间部分剪下来,替换成透明的食品级塑料饭盒材料,用小型封口器把塑料和口罩熔接在一起,裁剪部分贴上手机保护膜进行密封,内层喷上防止起雾的液体,用纸巾擦干,最后用酒精消毒。第一版透明口罩就这样制成了。

虽然不是要求必须佩戴,但这款自制透明口罩已经过五次改良,改善了透明材料面积小、不透气等问题,可清晰看到手语翻译的口型,帮助听障人士全面迅速了解疫情发布会内容。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