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話題,為何總會引發共鳴?

青春期的話題,為何總會引發共鳴?

  • “上高中了,交朋友沒有用,只要學習什麼也不用管。”
  • “他不理你,沒事,你也不理他,學你的習吧。”
  • “都什麼時候了,還和同學出去玩,多耽誤學習呀。”
  • “聽你同學的媽媽說,你們班的那個誰談戀愛成績都下來了,你也給我多注意了。”

……

這些話對於任何一個高中生及家長來說,耳熟能詳。高中生交朋友真的會影響學習嗎?家長的擔憂究竟有沒有道理?

今年夏天的熱播劇《少年派》引起了學生及家長的熱評,同時也讓很多人有機會回憶起自己高中那段緊張中充滿各種小心思的難忘時光。林妙妙、錢三一、江天浩、鄧小棋四個“熊孩子”在學校中的林林總總不就是我們自己青春的再現嗎?

青春期的話題,為何總會引發共鳴?

為什麼有關青春期的話題這麼容易引起共鳴?這可能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一生髮展中很重要的課題——自我認同。

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認同道路上不斷嘗試

青春期是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所謂的自我認同又叫自我同一性,包括身份認同和性別認同。身份認同即: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包含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著名的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克特認為,自我是從孩子6個月以後形成,在這之前,孩子的世界中只有自己。那時孩子通過和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形成我和非我,而這個我就是主體的我,非我就是外界的一切。3歲以後,孩子會逐漸形成“我”的概念,能夠區分你我他,開始運用“我”的概念,如:我要……也開始通過和他人的互動逐漸形成對自我的印象,人際關係的雛形開始顯現。在六七歲以後,家長會發現,以前自己說什麼孩子都會聽,但上學後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到了青春期,孩子對家長和老師都不再完全聽從,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張,並且可能會做出很多出人意料的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青春期“逆反”。當然這個逆反之所以要打上雙引號,是因為這是我們成年人對孩子變得和我們的要求不一致的定義。事實上,這是孩子嘗試成為自己的過程。

著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中對青春期關於自我認同問題有著很詳細的闡述。他認為,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感是一個複雜的內部狀態,它包括了我們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認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時期不斷探索和承諾的結果。通過探索和承諾,個體可以在以後重要的認同領域獲得決策能力。如果個體不能建立並保持自我認同感,則不能確定自己是誰,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和生活方向。

從電視劇《少年派》中,可以窺見幾個孩子在此過程中的迷惑和掙扎。林妙妙曾在高三對直播痴迷,因為她在直播中看到了自己被別人需要,這是自尊感建立很重要的來源。錢三一也曾猶豫是考清華還是出國,這也是他在自我認同道路上的嘗試。

青春期是以往家庭養育方式的試金石

在劇中,家長的需求就是希望孩子們心無旁騖地好好學習,而幾個熊孩子一天天就知道“瞎折騰”。這和家長的要求產生了嚴重的衝突。這種衝突讓家長無力的同時卻又無法遏制,打擊了家長的權威感。家長擔心的是影響學習,但如果沒有人際關係的影響,孩子就會好好學習了嗎?家長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需要,我們作為社會性的人的標誌是人際交往,無論在人生的哪個時期,交往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種交往中,孩子會體會到被需要、被尊重,同時學習爭取、妥協、試探、識別和愛,在一個團體中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在相處中找到自己。當林妙妙直播耽誤學習時,我們看到了作為好朋友的錢三一、鄧小棋對其的反覆規勸。相反,一個個體如果在人群中因為不被需要而感受到孤獨,就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很難全心投入到主要的學習中。

青春期的話題,為何總會引發共鳴?

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如何應對?

林妙妙的爸爸是一個特別智慧的爸爸,在悄悄化解著家庭衝突,無論孩子怎麼折騰他都會穩如磐石一般,先給孩子冷靜的空間,然後再順勢力導。他給出瞭如何應對孩子青春期問題最好的答案。溫尼克特說,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要“活下來!”。當家長穩定了,孩子自然就穩定了。孩子鬧,有時是他/她自己的困惑無法解決,也在迷茫;有時就是想宣洩一下;有時是通過這種鬧的方式在要規則。就像林妙妙媽媽在家裡扮演著規則和權威的角色,無論爸爸怎麼勸,媽媽都是一聲怒吼:“回屋學習去!”林妙妙儘管是摔門而去,但也乖乖去學習了。

青春期的話題,為何總會引發共鳴?

青春期是以往家庭養育方式的試金石。以前沒有給予孩子的或是需要重新校正的部分在此時期給了家長二次補償的機會。如果孩子的青春期碰到父母在自己青春期時未解決的問題,就需要尋找專業人士進行干預。

青春期之前需要給孩子做好性心理教育

關於認同的另一個主要方面是性別認同,比如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喜歡男性還是女性。性發育是青春期主要的議題。在青春期由於性生理和心理的發育,不可避免的一個現象就是對異性(當然有的人可能是同性或者雙性)開始感興趣,身體也開始有了異性的感覺。《少年派》中錢三一和林妙妙的關係牽動著眾多劇迷的心,而鄧小棋和江天浩的加入也讓青春時光的感情問題變得豐富多彩,時明時暗。因為這份愛戀,學習時光變得不再枯燥,美好與期待在校園中呈現出荷爾蒙的芬芳。

青春期的話題,為何總會引發共鳴?

我們常把學生談戀愛視為“早戀”。為什麼會定義為“早”呢?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發育的高峰時期,也就是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轉型期,開始有性激素在我們體內發育,是人生髮展的必然階段。說其“早”,表達的更多的是父母的擔心和不捨。所以,在青春期之前需要我們給孩子做好性心理的教育。早戀真的影響學習嗎?也不盡然,劇中的錢三一就沒有影響學習呀!在現實生活中,如若老師看到兩個學霸談戀愛而且比著學,一般也不會干涉吧。

面對孩子戀愛,家長該如何做呢?

可能我們首先要恭喜孩子他發育正常,長大了。在學習階段戀愛,家長不支持不反對,大的原則不讓步。如:

  1. 不可以有身體的接觸,
  2. 不可以單獨到對方家裡,
  3. 不能單獨到對方宿舍,
  4. 更不可以過夜。

劇中林妙妙因為被鄧小棋誤會趕出房間而被迫留宿錢三一和江天浩的房間。雖然事出有因,但也忽視了潛在危機。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狀態,適時和老師溝通,必要時適當干預。校園戀愛的時光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回憶,如果家長過度介入,有時會讓兩個人走得更近或心理波動更大。#清風計劃#

( 該文發表於2019.07.26健康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