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5000,我只幹5000的活”:不懂吃虧,到底有多虧?

快下班的時候,部門來了一項緊急任務,領導安排小倩和剛子一起完成。

小倩猶豫再三,還是敲了領導辦公室的門:“領導,這項工作是剛子工作範疇內的,我的崗位職責裡沒有這項工作。”(不要問我為什麼,確實是故事原版。)

領導說,這項任務很緊急,明天就要報出去,大家都分擔一下。

小倩只好應聲回答,但是心裡有一萬個不樂意。

幹活的時候,她一邊跟朋友吐槽:“一個月只給我們5000塊錢,卻想要我們出10000塊錢的力,我們領導想的美啊。”

越吐槽越委屈,越委屈越不想幹,本來1個小時就能幹完的工作,結果乾了3個小時,還沒能脫手。

如果這麼思考問題,到底我們獲得的多?還是失去的多?

我們來算一筆賬。

假定我們22歲進入職場,60歲退休,職場的跑道有38年時間,依照上述邏輯關係彷彿可以推倒出這樣的成長路徑:公司發5000元工資,只幹5000元的活兒,那你這一輩子也就只值5000元。

聰明的人:老闆給5000的工資,就幹5000的活,多一分都不幹,因為虧了自己,苦了自己,10年後還是5000,還在原來的崗位,做著相同的工作。

智慧的人:老闆給5000的工資,願意幹10000的活,不嫌累,不嫌苦,因為學到的比賺到的多,很快樂。十年後,智慧的人拿了20000,開始做主管。

相同的起點,智慧的人有可能就是聰明的人以後的領導,而導致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思維方式。

“工資5000,我只幹5000的活”:不懂吃虧,到底有多虧?

為什麼我們說是思維方式?而不是能力?不是其他?

再舉個例子,小藝是通過成熟人才招聘進入某公司的,當時公司給的待遇是高級主管,但是在部門重組的時候小藝覺得自己的部門工作價值不高,選擇了另外一個高大上的部門,結果因為競爭壓力很大,進去之後只拿到了科員的待遇。於是,情緒一直不高,覺得自己最起碼也是個高級主管,雖說到了理想的部門,但是待遇卻掉了好幾個檔,心裡頗有不滿。她每次領工作任務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導致新部門領導覺得她工作態度有問題,再加上她的報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漏洞,領導一度想要調整她到別的部門。越是這樣她越運用自己的“隱形情緒”進行向上或對周邊進行攻擊,遇事拖延、關鍵時刻掉鏈子、工作輸出質量低等等,於是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裡,不能自拔。

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呢?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成就,創造多大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的思維。

稻盛和夫有一個公式,是這樣的: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他認為,熱情和能力是從0分-100分,但思維方式是從-100分-100分,一旦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熱情越高,能力越強,結果就可能越是糟糕。

那麼在職業生涯中,有沒有值得借鑑的思維方式呢?

1 創業思維

為什麼我們說具有創業思維很重要呢?

創業心態的核心聚焦在解決問題,是一種把事情做到極致的態度,一種哪怕全世界都嘲笑你,你只篤定自己信仰的全情。

創業思維會讓你思考自己憑什麼在社會立足,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如果不這麼想,也許等你到了35-45歲,也會遇到中年危機,比如當下的工作很雞肋,但是出去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留下來只想吐槽和不滿。

中興30幾歲的員工被裁,究其原因,其實還是自己的才華配不上自己的年齡。而按照年齡段來說,顯然,企業會招到性價比更高的年輕員工。企業不是慈善家,企業的存在首要的目標就是要生存下去,創收、壓縮成本,儘可能的多拿利潤。

具有創業思維的人,是在給自己打工,而所經營的這間公司,正是自己本人。

你依靠什麼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你要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品牌?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想要可持續發展,你的長板和短板分別是什麼?如何讓長板更長,為你賺錢?如何讓短板變長,不斷增強鞏固擴大你的護城河領域?而這些都是你這家公司的無形資產。

這都是作為創業思維思考和踐行的問題。

公司的消亡都是從停止成長開始,我們以前耳熟能詳的諾基亞,就是一個例子。而你這家公司也不能例外,如何讓自己一直能夠產生正向的價值,一直保持正向的現金流呢?如果你這家公司不想破產,想要持續經營的話,這就是你必須思考的問題。

同時,創業思維,將自己前置於風口,因為再也沒有人替你承擔風險和託底,所以遇到問題你也無法再推脫,如果此刻你不解決問題,下一刻你就會被問題解決掉,就是這麼殘忍。而且,也就更注重效率。商機轉瞬即逝,機會千載難逢,有時候就是看誰跑的早,先佔到坑,比如現在的微信公眾號,早已是一片紅海,此刻要想再脫穎而出,除非你做的內容非常優質。

也就是說,具備創業思維的人其實更主動。

這讓我又想起前兩天在群裡看到小S發的一則求助消息:“今天我被部門領導批鬥了,說我被調到部門之後,雖然公司現在沒有什麼事情, 但我也不主動的找他領任務,每天都閒著”。

稻盛和夫說公司裡一般有三種人: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不燃型的人的工作一般都比較被動;可燃型的人在領導分派任務後還是可以較好的完成工作的;自燃型的人就是不需要領導分派任務,也會主動積極思考,並付諸實踐。

要想將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讓工作順利進行,讓人際和諧圓滿,讓自己不斷升值,就必須熱愛自己的工作,努力成為那個具備創業思維的自燃型人。

具備這樣思維的人,也更有希望成為團隊的領導者。

2 複利思維

為什麼將複利思維放在創業思維之後,這是因為我們這間公司創造的收益和利潤要多多益善,如何做到呢?

利用複利思維。

“複利”一詞在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代表資產可以通過“複利”,像滾雪球一樣,將會越滾越大。

我們來看一個公式:

“工資5000,我只幹5000的活”:不懂吃虧,到底有多虧?

愛因斯坦曾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因為它揭示了財富快速增長的秘密。如果從年輕時堅持投資,隨著時間的延續,回報將非常驚人。

只要你每天堅持比別人多做一點點,人生的積累將會大不同。而如果你每天都懈怠一點點,你有的也幾乎會全部被剝奪。

如果,我們將“複利”一詞運用到工作中,也能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結果。

工作中的複利思維,其本質就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反過來加強A,不斷循環,互相促進。

“工資5000,我只幹5000的活”:不懂吃虧,到底有多虧?

資產增值的關鍵是複利,個人發展也是如此。讓你曾經的經驗和成功,變成你的本金,讓每一次學習成長和新的職位,不斷的擴大充實本金,為下一個臺階打好基礎做好準備,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稻盛和夫說的好,工作就是我們普通人,最為重要的修煉道場,我們在工作中可以修煉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一件工作,是自己沒有接觸到的領域,哪怕是自己擅長的部分,是不是也有自己可以學習的東西。

將這樣的工作看做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是自己增長才能才幹的機會。

這樣一想,與這段工作的關係,就好像是某個陽光正好的午後,有了一場突然而至的邂逅,自己懷著喜悅的心情,也會工作的興高采烈。

我們來看看複利思維下的巴菲特、吳秀波:

巴菲特,是複利思維的絕佳代言人,他的年化收益率平均19.1%,看起來毫不起眼,也並不十分驚人,但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開始投資,同時他也活得足夠久,依靠50多年複利積累,成為了全球最富的人之一。巴菲特之所以偉大,更在於他能保持50年以上長期優秀,優秀是一種習慣。想到這裡,我忽然有了鍛鍊身體的衝動。

“工資5000,我只幹5000的活”:不懂吃虧,到底有多虧?

吳曉波,一位新秀流行財經作家,1990年參加工作,做新華社的財經記者,那時候他的月薪是70元。從1996年開始,他以非常驚人的毅力和魄力,每年寫一本書,然後利用寫書拿來的稿費買一套房。1999年的時候,他買下了千島湖上的一座小島,如今這座小島的估值已達數千萬元。現在,吳曉波是中國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在杭州中心的西湖辦公,號稱“一個億也買不動”的獨立經濟作家。

分享巴菲特、吳秀波的故事,是因為他們深刻體現了複利思維,

如果你是在做累積性的事情,你的雪球就會越滾越大,而你付出的時間就是坡,只要坡足夠長,雪球只會越來越大。

如何去無限去擴展這個坡長的方法有兩點:一是找準方向,持續深耕,做到卓越;二是找到幾個利潤雖不那麼深,但是卻可以平衡的點,進行多方投資,權重相加也是可以的。

3 成長思維

成長思維,讓我們自己這間公司永續運轉,不關門、不倒閉,持續增值。

在職場中,很多時候也會遇到“你PPT做的那麼好,能不能幫我修改一下PPT?”“你文采很好,能不能幫我看一下文稿?你稅務能力很強,能不能幫我看個方案?”等問題。

這個時候,不妨先思考幾個問題:

我們如果接下這個任務,對我們來說能學到什麼東西?

這件事情做好之後,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

如果我們現在拒絕,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思考完了之後,如果要接受,就轉化思維方式,開開心心的幹活。

幫同事做PPT,那麼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學懂PPT編輯技巧、版面設計;協助銷售制定引流計劃,那麼我們要通過這次任務,弄懂引流、增粉、促進、轉存等營銷的方法;為經理整理會議記錄,那麼我們在這次工作中,要學會快捷準確要點記錄、書面排版、表述技巧等等。

想到一位朋友,他在公司是一支筆,文科出身,辦公室多年經驗,後來做企管。每到年底,是公司各部門總結計劃最繁忙的時候,有的部門和領導就會找這朋友幫忙修改材料。

他覺得自己沒接觸過的領域,都會欣然答應。即使自己幹到很晚,犧牲了很多業餘時間,也從來都沒有埋怨。因為他知道他從這些資料中學到了其他人學不到的知識,有些資料平時甚至都接觸不到,這讓他涉獵廣泛,對公司的整個運營也瞭然於心。

他畢業不到7年,就做到了部門經理。不僅是因為他文字功底好,也因為他之前接觸過各個業務領域的東西,通過寫作也對其他領域有了更加深入的見解,所以算是一次迭代升級。

千萬不要變成,活也幹了,什麼也沒學到,還沒積累下一個好口碑,非常糟心。

記得有個朋友,我們簡稱為大胖吧,他每次遇到事情都咋咋呼呼的。有一次一個項目經理找他接了一個case,這個case所在的行業是大胖所擅長的領域,於是這個經理就找大胖幫忙,大胖滿口就答應了,但是大胖心裡非常不爽,覺得自己手頭工作一大堆,憑什麼還要幫你的忙?於是在整個過程中,罵罵咧咧的幫助同事完成了任務。但是這個事情卻傳到了那個項目經理的耳朵中,那個項目經理對他嗤之以鼻,並說“要幫忙就幫忙,不幫忙直接拒絕也能接受,像他這樣的真受不了”。事情做完了以後,那個項目經理連一句感謝也沒有,於是大胖很不滿,覺得自己付出了,卻連一句感謝也沒有。那個項目經理呢,儘量躲大胖遠遠地。這就是出力不討好。

如果一旦應承了做一件事情,不妨在自己的心裡賬戶上建立一項這樣的事項, 將這件事情劃歸到自己的職責範圍之內,聚焦於如何將事情做的更好,如何在更高效的完成這件事情本身,反而更有意義。

當你用積極的行動去做事情的時候,就會產生積極回饋,當你用消極的想法做事情的時候,就會產生消極的回饋。

更何況,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些拔節的瞬間,是前期多次失敗積累的效應。成長是個很微妙的事情,你不知道它會發生在哪個時刻,如果恰巧就需要一哆嗦爬上坡的點,你選擇了放棄,那該有多麼遺憾。

“耐克模型”告訴我們,一個人掉進坑裡,然後又從坑裡爬出來的過程。從最左邊的鉤開始,主人公的人生故事一直在往下降,下降最底部的時候,觸底反彈,然後開始往上緩慢爬坡,從開始糟糕痛苦的狀態,到另外一個成功的狀態。

“工資5000,我只幹5000的活”:不懂吃虧,到底有多虧?

4 寫在最後

從周圍的情況來看,很多人都被一些不健康的思維方式所影響,偏離軌道,深受其害。

比如,28天教你學會寫作,27天教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給多少錢幹多少活,出門在外不要吃虧……

所以,最後還想說一說,職場中的那些“思維坑”。

不要被副業思維所害

很多年輕人都被這樣的標題害死了:“不靠工資月入7萬的年輕人副業在做啥?”“30歲不靠工資活的人,都很早明白這一點”“普通人如何通過副業月入5萬?”

導致大家現在都很想賺快錢,以為本職工作只要朝九晚五混沌度日即可,依靠副業照樣可以風生水起逍遙自在,這是對價值觀的扭曲。

大部分普通人都應該洞悉的真相是:那些真正牛的人,其實不是說幹著一份雞肋的工作,再去想方設法做著一份副業,他們最主要的核心在於讓自己值錢

。很多人都是在主業上乾的很好,依賴於主業所產生的附加值,進行副業投資的。

因為人的時間、精力、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把時間花費在了不同的多個領域,無疑於兔子拔蘿蔔,有可能到最後你什麼也得不到。

選擇一個方向,選定一個目標,持續深耕下去。

《搶佔心智》裡江南春說他當年做分眾傳媒時,很多人都不理解。因為當時正是大眾傳媒盛行的時候,但是他覺得大眾已經一片紅海,要在這片海里廝殺,拔得頭籌顯得渺茫。經過慎重考慮,他看到了分眾這個藍海市場,看到了商機,在這個垂直領域內持續深耕,後來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職場是價值導向

職場是價值導向的,先讓自己值錢,再去跟老闆談錢。在你還不值錢的時候,就紮紮實實的夯內功。

一旦到了一個崗位上,老闆其實就是在看這個崗位的產出的,超越預期的人才會被嘉獎。

就拿我們公司打掃衛生的阿姨來說,他們一個月也就不到3000塊錢,還有馬路上的環衛工人一個月不到4000塊錢,工作辛苦,收入微薄。

但是我們對他們的期待值會放的很低嗎?因為工資低,所以,我們覺得辦公室打掃的乾不乾淨無所謂,馬路掃的馬馬虎虎也能理解?

你當然不會這麼想,在僱傭關係下,一個人一旦接受了僱傭關係,每月領取薪水,無論薪水高低,都需要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務,做的不好就是失職。

要麼幹,要麼滾,千萬別混。

工作,說到底,就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主觀上自己要有所成長,客觀上要為公司創造價值。

應付一下其實很容易,混日子也容易,但是你混日子,日子最後會廢掉你。

要幹,就幹到最好。

要麼,就重新出發,混日子就是在消耗自己。

褚時健說:“做一件事,力氣一樣花,馬馬虎虎地做力氣就白花了,認真總是沒有錯。”

看起來吃虧,才是真正的贏家。

這個世界上沒有白吃的虧,稻盛和夫說,他現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很難說,是在以前哪個人生節點上,做了什麼事情。

很多靈感的爆發,其實只是你積累到了,所以,量的積累沒到一定程度之前,先別太看重錢。

原創文章,首發於個人微信公眾號“七十二朵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