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垮你人生的,正是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

有一種人生,叫做“永遠覺得沒準備好。”


比如我今天寫這篇如何克服完美主義的文章時,結果我的完美主義就犯了,期待這篇文章可以面面俱到,成為一個完美的作品,結果琢磨來琢磨去,蒐集大量資料,但始終沒有那種“OK,可以下筆了“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是打籃球的朋友覺得今天沒有手感一樣,於是就沒完沒了的等待感覺的降臨。


拖垮你人生的,正是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

像極了今天早晨的我


直到我對自己說:管它呢,這篇寫的不好,我還可以之後再寫一篇,總之,先寫寫看。


於是我逼著自己在思維導圖軟件上面列提綱,把腦海中想到的關鍵詞一股腦倒了出來,結果不知不覺發現思路就有了,頓時感覺神清氣爽。


在生活中,完美主義者非常容易陷入一種極端的區間:要麼就做好,要麼就不做。所以在確保自己能夠做到完美之前,常常拖延,這實際上是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絕對不接受“不完美”的80分、70分,我還要主動把一切降低到零分。


舉幾個小例子:


比如制定學習計劃,目標定就要定最高的,計劃就要效益最大化的,最好每分每秒物盡其用,一定計劃執行起來,如果和預期的有所偏離,立刻覺得整個計劃、一整天、甚至自己整個人都廢掉了,索性破罐破摔了,想著過幾天再重新制定一個完美計劃好了。


比如說減肥,一上來制定了非常嚴格的飲食計劃:不吃蛋糕不吃炸雞不吃冰淇淋等等,結果堅持了3天,第4天沒忍住,吃了一口蛋糕。完了,我”不完美了“,既然已經“不完美了”。我把這塊蛋糕先吃完吧,然後今天再點個炸雞啤酒安撫一下自己受傷的心靈,明天重新開始一個新的減肥計劃。


再比如說戀愛,一開始對方在你眼中是如此的完美,你確定自己遇到了真命,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遇到了衝突,偶爾會吵幾句嘴,瞬間完美戀人的形象就崩塌了,這時候你很容易就會選擇極端的態度來斬斷關係,卻很少會想通過溝通、改變、磨合,來解決問題,心裡想著,既然不“完美”,那就清零好了。


拖垮你人生的,正是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常常在關係中受挫


發現了嗎,實際上經常被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反而會成為阻止你改變的最大藉口,有了完美主義這個旗幟,你就可以躲在後面說:不是我的問題,是完美主義的錯。這讓你心安理得的用放棄和逃離的方式應對這個世界,如果沒辦法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總是活在自己想象的完美人生中,而真實的人生,可能“永遠都沒做好準備”。


那麼,完美主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完美主義源於片面的認知


我們在某一個領域設定目標,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深刻見識了這個時代某個領域最成功者的成就,我們看到了大師的作品,所以我們也想寫出大師級的作品,我們看到了成功的創業者做出了偉大的公司,所以我們也做出一家偉大的公司。


我們往往會因為那些行業頂尖者的激勵,邁出了第一步,這個本是一件好事,但是麻煩也隨之而來,我們一開始做出來的作品,往往慘不忍睹,儘管內心認為自己很優秀,但仍不得不面對自己不完美的事實,這讓我們非常很受打擊,直到放棄。


實際上很多沒意識到的一點是,我們關注點總是在那些傑出人士最光鮮亮麗的那一面,社會向我們展示出的也只是這一面,但背後發生的故事呢,我們無從知曉,因為我們很少能見到大師最開始的作品,或許有些已經被親自毀掉了。


因此我們缺乏一個完整的畫面,我們不僅應該在博物館欣賞藝術品,然後幻想著自己一出手就是個王炸,而是應該找機會進入工作室,瞭解到工作早期的痛苦,以及畫布上藝術家崩潰痛苦沾上的淚痕,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成功企業家的背後有多少不堪的時刻,那些錯誤決策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他們在成功前經受過怎樣的打擊。


事實上,每一個看似完美的作品,都經歷過不完美的階段,真正成就完美作品的,不是完美主義,而是持續的改善。


拖垮你人生的,正是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

完美的作品源自於不斷的改善


這一點上,村上春樹是這樣做的:

不管狀態好不好,他每天雷打不動寫4000字,即使狀態很好,寫夠4000字後也會停筆;即使狀態不好,也要寫夠字數。如果沒有靈感,他就寫眼前的風景。

如果寫得不好怎麼辦?他說沒關係,還可以修改。一鼓作氣寫完第一稿,就是為了能給後面的修改提供基礎,最糟糕的是沒有內容可以修改。

完美主義源於別人的期待


我在深圳參加培訓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朋友Frank,他可以算是“別人家的孩子”中的典範了,簡直是神童級別的存在,小學開始跳級,16歲考入清華,和我年齡相仿的他現在已經博士畢業了,目前就職於一家500強金融機構。


他和我熟悉了之後,因為知道我是諮詢師,所以時常向我訴苦,於是我瞭解到他也飽受著完美主義的折磨。


究其原因,是小時候父母對他要求特別嚴苛,如果他沒拿第一,父母就會表現的很失望,臉色很差,逼著他不得不越來越優秀,同時也越來越痛苦,他現在和父母關係很差,覺得父母不愛他,愛的只是成績,只有優秀才配得上愛,直到現在他也沒能擺脫這個魔咒,總是覺得一旦自己做不到完美,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他總是對自己不自信,始終處在崩潰的邊緣。


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從小活在父母期望裡的孩子,長大了很難會發自內心的認可自己。


很多人從小的成長環境中,他們心裡所謂的權威,總告訴他們,他們還不夠好,所以要努力。可是似乎怎麼做,他們也不會覺得夠好。他們總有理由否定你,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於是“我一定要完美,他們才會喜歡我”這種想法的產生,也就不奇怪了。


解決方法只有一個:放過自己。


以前你需要藉由所謂的“權威”來判斷你自己,才能確認自己是有價值的。


現在,你可以選擇做自己的權威,你的價值,由你自己來定。


拖垮你人生的,正是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

你的價值,你自己來定


有時候完美主義是周圍人捧出來的


我曾經就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但我和前面那位清華的朋友情況不一樣,我成長在一個充滿包容的家庭環境中,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鼓勵而不是打擊,但我怎麼也會有完美主義傾向呢?


原來,除了父母的期望之外,有些完美主義是被周圍的人捧出來的,而且一般都發生在比較優秀的人身上,正是因為你做的好,大家讚美你,然後你就做得更好,大家更讚美你,就形成了一個自我的泡沫,直到你達到了一個騎虎難下的境地。


曾經我總是希望讓大家很滿意,總是希望不斷的給大家驚喜,但是直到有一天,我認識到這樣是無止境的。


所以我開始偶爾暴露出一些不足,偶爾讓大家對我失望幾次,突然發現這樣也挺好的,心想反正我給力了多麼次,偶爾不給力幾次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這樣一想,心態就平和多了。


其實這個讓別人偶爾失望的過程,也是你在讓自己迴歸一個人的過程,因為只有神才不會犯錯,只有神才完美,而作為人,是肯定會犯錯的,很多時候你面對別人對你的這種失望,要能夠學會安然處之,這也是與自己和解的過程,而這個時候你就會慢慢的走出完美主義。


拖垮你人生的,正是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

學會安然處之


專注完美不如專注成長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個思維模式,作為本文的收尾。


這個思維模式源自斯坦福的教育理念,叫做“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與之相對的思維模型叫做“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擁有固定性思維的人更容易在在重要場合(比如考試)心態失衡,發揮失常,因為他們認為每一次考試都是對自己的終極判定,他們害怕面對結果,而不是將其看做一次評估和認識自己的機會。


拖垮你人生的,正是你引以為傲的完美主義

成長型思維VS固定型思維


完美主義者便是一種固定型思維,他們總想證明自己聰明、正確、高瞻遠矚,在覺得萬事俱備之前,絕不輕舉妄動。看似是思維縝密,實則是害怕失敗。


而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在任何領域的智力或技能,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得到發展的。他們專注於成長和學習的過程,認為人們必須努力、堅持,克服障礙,才能最終獲得成功,而失敗是其中的必經之路。


也就是說,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做事更關注的是自己有沒有在這件事情上面獲得成長,而不是這件事是否做的足夠完美。


如果說完美主義是一種減法思維,關注點在瑕疵上面,每看到一處瑕疵,就會扣一分,那麼自我成長者就是在做加法,始終關注在成長上面,每成長一步,就加一分。當你看到每天分數都在增長,每天都有所獲的時候,你就會感到那種發自內心的踏實感和滿足感。


至於完不完美,管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