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老師恩

  我的初中是在下柴市中學度過的。在那裡,我有幸遇到幾位好老師,他們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和藹可親,有的治學嚴謹……當我憶起他們的時候,心底便會陡升一種敬意,從肺腑盪漾一種感激的漣漪。

   黃松林老師,我們的語文老師,也是我們的班主任。黃老師的時間總是和上課鈴同步,上課鈴聲剛停下來,他就腋下夾著備課本,手裡拿著教鞭從容地走進教室,輕快地走上講臺,接受我們全體起立,向他表示的敬意;他講課抑揚頓挫,極富激情,言語中夾帶優美的詞句,給我們以美的享受;他一手端著課本,一手拿著粉筆,邊走邊讀的教我們唸書,不時快步走回,在黑板上寫下課文中的生字;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講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他有聲有色地朗讀,將詩人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奧妙,轉換成我們聽得懂的訊息,好像詩中的人和物就在我們眼前,輕盈地把我們帶入偉人的思路中,讓年輕的學生們被文字的力量、文字的美妙深深地震撼!雖說這堂課拖堂了,但同學們都很興奮,似乎沒有聽到下課的鈴聲,黃老師看到我們意猶未盡的樣子,反倒停住了,不動聲色的放下書本,輕輕地說:“下課”!

   黃老師批閱作業十分認真,每一個錯別字,他都會用紅筆糾正,在他認為寫得好的段落或詞句下用紅筆劃出一道漂亮的波浪線,並用他那剛勁有力、深得書法訣竅的文字寫下簡短的評語。那天下午,又到上作文課的時間,黃老師佈置完作文題,同學們思接千載、筆走龍蛇,教室裡一下子靜悄悄的。我也是運筆如飛、揮灑自如,自我感覺良好。作文本發下來了,我的文字裡果然留下不少的批語和波浪形符號。

   下課後,黃老師輕盈地走到我身邊,面帶微笑的對我說:“九滿,文章寫的不錯,文筆流暢,能用樸素的語言表達出豐富的內涵,你的文章要再上一個臺階,就要多閱讀課外書籍,主動積累與運用一些名詩佳句”。黃老師根本就沒有理睬我欣喜若狂的表情,隨手把幾本《收穫》、《十月》遞給我,並告訴我閱讀的重點、閱讀的方式等。那時候,我們這些鄉下學生,能閱讀的書籍很少,這一篇篇美文,就像一頓頓文化大餐,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如飢似渴、廢寢忘餐,我那懵然稚嫩的心,隨著書中的故事情節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南方來到北國,從貧窮走向繁華……從此,我對文學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小草帶著泥土的芳香鑽了出來”、“和煦的春光吹拂著小河”之類的詞彙有意無意在我的作文中得以引用,那堆積在我心裡的故事情節漸漸地變成文字。

   周建中老師,我們的數學老師。和藹親切,慈愛的眼神總是凝在眼角,善意的微笑浮在唇邊。他走起路來腳步生風,他講課就像他走路,不是把數學概念通篇大論的講成文科那樣無聊,而是把原本一個個枯燥無味的數學符號,轉換成一串串跳動的音符,讓我們感受數學的奧妙和趣味,讓我們輕輕鬆鬆地掌握數學的定義和原理,也使課堂裡的氣氛變得活躍而清新。為了讓我們記住證明題的重要步驟,周老師用“炒菜”這個最貼近生活的例子來引導我們,必須把所有要用的條件都證出來,不得少一步,就好比炒菜要放油、鹽,少了一樣,再好的原材料、再好的廚師也炒不出味美的菜來。

   當然,周老師也有“不懂”的時候,那天上午,上“一元一次不等式”課,他一開口就為難的說不等式太難掌握了,到現在連他都沒有完全弄懂,讓我們自學、討論、總結,然後講給他聽,同學們既興奮又激動,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同學們個個胸有成竹。“劉健同學,你給我講一下”,說完,周老師坐到劉健的座位上,當起了學生,而劉健則走上講臺認真地講,還真像個老師;周老師聚精會神地聽,時而點頭讚許,時而搖頭反對,時而舉手提問;劉健講完了,周老師健步走上講臺:“同學們,聽懂了嗎?”“聽懂了!”大家齊聲回答,“那誰來總結一下這節課?”“我!”大家爭先恐後,“一元一次不等式”就這樣在歡快的氣氛裡被我們掌握。當我們遇到數學難題向他請教時,周老師不是一步一步的講步驟,而是點撥幾句,給我們講解題思路,讓我們自己想出下面該怎麼做。

   孫運喜老師,我們的化學老師。他長著一張嚴肅的臉,但他講起課來幽默風趣,引人入勝。他上課從不講廢話,前幾分鐘複習上次的課,接著講新課。孫老師的課堂提問也很有技巧,看到誰低著頭、不舉手,他就讓誰回答問題,這種方式很靈,為了正確的回答問題,同學們都得認真聽課。無論回答得錯與對,孫老師也不會批評責怪我們,反而會給予更多的鼓勵,讓我們的膽子大起來。他讓我們記“元素週期表”、“化學方程式”都是通過整理出來的順口溜,讓我們在興趣中牢記化學知識。

   記得在一堂化學課上,孫老師講了一種常規的解題思路,我又提出了另一種簡便的解題方法,孫老師不僅沒有反感,反而在課堂上把我表揚一番,說我有鑽研精神,不久以後,他還讓我當了化學課代表,我學化學的熱情更高了。孫老師的化學實驗課也很有情趣,他把我們叫到講臺讓我們親自做實驗,用形象生動的實驗激發起我們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

   如今,當年的同學們已在各自不同的舞臺上演繹著各自獨特的人生,雖然我們並不是事業有成,但是,我們沒有辜負恩師的期望;陳燕、劉中華、譚文科以恩師為榜樣教書育人,桂長雲學成後去了美國,成了美國醫學界頂尖級的科學家,劉健、張海斌大學畢業後投身警界,成了湖南公安系統不可多得的英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