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是什麼?中醫解釋通俗易懂,教你幾招學號脈

一、中醫裡頭有一個比較玄虛的就是號脈。

說起號脈,很多人都會想到這麼一副場景:一個老中醫一邊捋著鬍鬚,一邊按著病人的手腕。最後,他能把那個人身體有什麼病痛說得一清二楚,甚至婦女懷孕了,他都能號出她是生男還是生女。

事實是不是這樣?號脈能不能達到這個水平?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醫交流過,其中有很多是年過古稀的老中醫。我就問他們說:“望聞問切中的號脈,到底能達到什麼水平?能不能號出一個孕婦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脈象是什麼?中醫解釋通俗易懂,教你幾招學號脈

老中醫告訴我說,一般的中醫大夫按道理來講都應該能號出來,但是得先讓他們在婦產科待上一年半載,對婦科的東西有所瞭解才行。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號脈這東西,你得有所憑藉,不能無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醫裡有“望聞問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麼評價它們的嗎?“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前兩句比較簡單,可“工”是什麼意思? 就是指水平還算不錯的大夫。他只要多問問你怎麼得的病,病多長時間了等問題,問完了後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麼病,病已到什麼程度了。

最後呢?“切而知之謂之巧”。在中國的文化裡,“巧”算一個貶義詞。古人把切放在中醫四法的最後面,就是認為“切”不過是中醫裡面一個很小的技巧。所以說,號脈並不神秘。在古人眼裡,它就是一種雕蟲小技。

那麼,怎樣才能“巧”? 熟能生巧。號的脈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過,後來的人把它無限神話了,搞得它在人們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醫院,碰到一個白鬍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給自己號脈,以為自己什麼都不用說,一號就什麼病都能號出來了。

其實,號脈號的是體質,用來判斷你的體質虛寒,或實熱,以及臟腑功能的強弱,如此而已。至於你有沒有胃潰瘍,是否得了什麼結石,號脈是號不出來的,更何況,中醫裡也沒有這些概念。

比如說,一個人胃潰瘍了,中醫生號完脈之後就會告訴他說:“你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覺得挺奇怪的,說:“不對啊!我是胃潰瘍,怎麼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實,這就是不懂中醫號脈的緣故。號脈號的是什麼?是病源。他的胃潰瘍怎麼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於胃潰瘍,只是一個症狀,並不是病的本源。

二、學號脈就要避開花裡胡哨的東西

號脈這東西,可能有的人在中醫學院學了五年也不見得能學會,就跟有的人只學了一天似的沒多大區別。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很多人學了那麼多年,卻沒怎麼實踐過,也不知道真正的號脈是怎麼一回事。

脈象是什麼?中醫解釋通俗易懂,教你幾招學號脈

相反,您如果一天內就領會了號脈的意思,並勤加練習,又何須學上五年呢?

其實,號脈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在這裡,我把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去掉,直接告訴你最有用的信息。

我小時候學過一點武術。當時,師傅就告訴我說,為什麼中國的武術無法弘揚和傳承? 因為99%的東西都是花架子,只有一招是真正管用的。但是,師傅不教你,因為一教你,你就成師傅了。所以,他會先教你99招花架子,臨終前才告訴你還有一個秘訣。這時候,你會發現這個號稱秘訣的招式你好幾十年前就練過,可非得到現在經他這麼來點撥,你才知道怎麼使。

秘訣與非秘訣的區別就在於你會不會使,至於具體的做法,其實並不複雜,只不過教你的人未必肯告訴你關鍵。這就像有人給了你一把槍,告訴你這把槍能殺人,但就是不告訴你怎麼上拴。很多時候,師傅和徒弟之間就是這麼一層紙的關係。捅破了這層紙,他就當不成你師傅了,不捅破的話,他就一輩子都是你師傅。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人家可能琢磨了一輩子才好不容易琢磨出的這點東西,怎會輕易告訴別人呢。有時候,哪怕這個徒弟的資質再好,師傅也不告訴他關鍵,讓他傻傻地練上十年、二十年,直到快離開人世了才告訴他關鍵。

那麼,我們學習號脈,能不能避開這種陋習,說得直接一點呢?我覺得完全可以。我把我所知道的號脈的要點告訴你,您只要認真一點學,馬上就掌握了。實際上,號脈的關鍵就是三個字:寸、關、尺。

脈象是什麼?中醫解釋通俗易懂,教你幾招學號脈

號寸、關、尺這三個部位的脈有什麼用處呢?其實,人左手和右手的脈是不一樣的。左手,寸脈--心,關脈--肝,尺脈--腎。比如說,你摸自己的寸脈,感覺它特別有勁,這就說明你的心臟還不錯,心力衰竭的人摸不著脈。左手的尺脈弱或無,意味他腎有點兒虛,得趕緊補一補了。不過,脈象有時候也會“騙人”。比如,輕輕摸左手尺脈的時候,感覺它特有勁,可稍微一用力,它就沒了,那尺脈有勁也是一種假象,事實是這個人體力透支,腎陰虛了。這種人夜裡特別容易燥熱,睡不著覺,盜汗。

右手,寸脈--肺,關脈--脾,尺脈--腎。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同樣是腎,左腎和右腎還是有區別的。左腎主排毒,如溼濁太多,尿少時,左腎的脈特別弱,人經常左邊腰痠。右腎主生殖。人得生殖系統有問題,或者右邊的腰老痠痛,或者是陽氣不足、老怕冷,那右側尺脈一定很弱。

明白二者的區別以後,我們就會對症對補了。有的人本來右腎不好,陽氣不足,虛寒怕冷,這時候再吃點兒六味地黃丸就更怕冷了。因為六味地黃丸是補腎陰去心火的,有些人夜裡燥熱,口容易幹,還老出汗,吃六味地黃丸就比較合適。要是您右腎不好的,最好還是吃些人參鹿茸之類的,這樣才能補到右腎上去。

所以,到底是應該補左腎還是補右腎,我們摸一摸兩邊的脈就能大致判斷出來了,就這麼簡單。

三、號脈的關鍵是心裡要有意象

李時珍寫過一本脈學書,叫《瀕湖脈學》,裡面列舉了28種脈,有浮脈、沉脈、數脈、遲脈……但是,大家用手摸著脈的時候,可能只是感覺它在一下一下地跳,並沒什麼特別之處。有些人的脈比較弱,甚至都摸不到它在跳。

那麼,我們要怎麼判斷脈的性質呢?

其實,中醫這些東西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相通的。古人有一句話,叫“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您一旦到了這種環境當中,學會了其中一種脈,那你對其他脈象就會觸類旁通,沒什麼新鮮的。有人說:“我學號脈,是不是要先把李時珍說的這28種脈象背一下?”不用。您會品茶嗎?品茶就是號脈,只要會品茶,您就會號脈。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號脈就是把喝茶時的那種感覺變成手指上的感覺。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號脈時是心在號,而不是手指頭在號。心裡有那個意象,脈象就在你的心裡呈現出來了。如果沒有那個意象,那你就是把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全背下來了也沒用。

所以,號脈的關鍵在意象。你看一下,中醫是怎麼形容脈象的。比如說滑脈,它就說滑脈是“如盤走珠”。這時候,你就可以拿一個大盤子,在裡面擱上幾顆珍珠,一晃悠,然後細細體會一下那種感覺。你號脈的時候要是體會到類似的感覺,那它就是滑脈。如果這時候再告訴你,孕婦的脈都是滑脈,那你不就會號孕婦的脈了嗎?

不過,話雖這麼說,你還是要去實踐、去對比,得找一個孕婦,一個不是孕婦的女性來對比。只有這樣,你才能號出差異來,否則你感覺是滑脈,結果一問,人家都做絕育手術了,那就亂套了。

比如說,一些痰多的人體內有溼重,也是表現為滑脈。要是沒有實踐經驗的話,你就極可能把它們搞混了。老中醫告訴我說,一般的中醫大夫得先在婦科待上一年半載才能知道孕婦的脈是什麼樣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浮脈。浮脈是什麼? 有的人腎虛,輕輕一號,感覺特別有勁,可是往下一使勁,它就不見了,這就是浮脈。同樣,我們按浮脈的時候心中也可以有個意象,感覺就像春江水暖時,江面上漂著一根木頭的場景。當你用手輕輕一按那根木頭,感覺它很有彈性,可是稍微使點兒勁,它就沉下去了。

與浮脈相對應的是沉脈。沉脈有如水中之沙,都在底下著呢!這個你就得循經捏骨才能摸得到。如果沉脈特別有勁,這就說明這個人能量儲備充足,只是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但是浮脈不一樣,浮脈是有什麼挖什麼,都提前透支了。

所以說,我們養生就像要生爐子一樣,火不能燒得太旺,要不然煤一會兒就沒了。你得慢慢悶著,一點一點地燒。

再舉一個遲脈的例子。遲就是緩慢的意思,滑脈是比較流利的那種,但是遲脈就跳得特別慢。有遲脈的人都是身體寒涼,一摸那個脈,就五六十下。跟遲脈完全相反的是數脈,跳得特別快的,甚至一分鐘都超過八十下了,這就是體內有熱的表現。這些都是常理,很好理解。

還有一種脈叫澀脈。什麼是澀?大家回想一下吃柿子的感覺就明白了。號脈時感覺比較黏滯就是澀脈,這就說明體內有瘀血。古人又是怎麼形容這個的呢?他們說澀脈“如輕刀刮竹”,就像拿小刀在竹子上一刮的感覺,這就是澀脈。

古人號脈就是這麼好玩,他們從不把號脈當成一種很神秘、很複雜的事情,而是把它具體化、形象化了。你要是對號脈特別感興趣的話,完全可以像古人這樣仔細研究。其實,我們的智力並不比古人高,也不比古人低。我們和他們心靈應該是彼此相通的。所以,你只要學會像古人那樣把握意象,就會輕鬆地掌握號脈了嗎?

只要會品茶,你就會號脈。

四、說到意象,可能有些人覺得太複雜,以為這是在故弄玄虛。

其實,我之所以把號脈和品茶相提並論,就是因為它們是一個東西,都是用感官去品另一種事物的感官。兩個感官合在一起,你好像也融入其中了,這就是號脈的真意。至於從書本上學,你再怎麼看也是學不會號脈的。因為它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文字,也不是一種語言。感覺這東西沒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感覺來描述。所以,我在談號脈時哪怕是打比喻,也是用跟感覺有關的東西來說。

比如說我們喝茶的時候,舌頭會用三種不同的方式去體會茶的感覺。茶剛入口的時候,我們會先用舌尖舔一舔,因為舌尖的感覺最敏銳,能夠分辨茶的香味。然後,我們把茶含在口中,用舌頭仔細體會一下。最後,我們把茶嚥下去回味一下。

號脈的時候也一樣,可以分成浮、中、沉三個步驟。剛開始的時候是浮,就是輕輕地搭一下,然後稍微使點兒勁,到了中這一階段,最後是沉,按一按,捏骨尋筋。這就很像品茶的三個步驟,所以我說,會品茶就會號脈,只不過一個用舌頭,一個用手指。

在具體運用浮中沉這三個步驟的時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具體的茶葉。比如說,第一個是浮,就像一片片綠茶漂在水面上,它的香氣也是浮在上面的;然後是中,可能就是鐵觀音這種半發酵的茶,香味越來越濃了;最後是沉,但不是很深。這像什麼呢?大紅袍,全發酵的茶,濃香醇厚。

其實,這些都只是一個比擬,真正把起脈來,會有萬千感覺,一切盡在不言中。當你為自己把脈的時候,不見得一定是要為自己治病,你也可以想象是在和自己的身體進行交流。聽著若有若無的“嘭嘭”聲,你會感覺自己正在透過五官觀察心靈,體會到一種別樣的自在和快活。最後,心裡會萌生出一種感動。喝茶也是如此,喝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喝出一種心態,喝出一種感動。當你喝到心裡有感動的時候,你也就真正懂得品茶了。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