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發生變化

2020-04-29 02:35

Zhou

Xin,王會聰

香港《南華早報》4月28日文章,原題:面臨來自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強烈反衝,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將如何變化  一種共識正在北京的研究界與日俱增,即新冠肺炎大流行將使世界(某些國家)對中國的敵意漸濃,從而侵蝕曾支撐中國蔚為壯觀崛起的相對寬鬆的國際環境。這場全球衛生危機使許多中國人想知道,這個國家將如何在疫情引發的國際反衝中繼續蓬勃發展。

在一些研究人員和分析人士看來,中國面臨的最緊迫挑戰之一將是全球價值鏈重組的加速,該過程或在短期內影響中國就業市場,並使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長期(重要)角色被相對淡化。儘管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與西方國家存在分歧,但北京決心繼續堅定地立足於全球市場。本次疫情被控制後,中國能否保持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抑或被某些國家孤立,將是後危機時期的最重要問題之一。

本月早些時候,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表示,隨著疫情暴露有關弱點,全球價值鏈中的傳統“水平”分工正面臨調整,或將被某些地域的“垂直”整合所取代。未來產業鏈上的企業不再是廣泛分佈在地球每個角落,而是要選擇合適的地區。那些容易通達全球交通樞紐且擁有惠商環境的區域將成為未來……只要能證明切實對外開放,擁有先進基礎設施和工業實力的中國就有機會提升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及世界各國都應重新思考並做出調整。但重新調整並不意味著全盤否定,也不可推行逆全球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錯誤行為。正確做法應該是辯證式地螺旋上升,而非180度大轉彎。這種觀點與北京的承諾——中國將繼續善待投資者並進一步向外商開放市場——相契合。

儘管對華“脫鉤”的威脅屢屢成為新聞標題,但中國仍是全球最大製造國和消費市場,跨國公司沒忘記這點。中國依然是不可被忽視的市場。此次疫情將加快地區經濟陣營的形成,很可能形成北美、歐洲和東亞三個陣營。中國將成為東亞的重心,這是由中國的工業體系和龐大市場體量所決定的。這種轉變已體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關係中。今年第一季度,東盟取代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專家表示,中國的工業實力已強大到不會失敗的地步。從通信設備到高鐵,中國幾乎在每個行業都已證明其國際競爭力,且在疫情期間仍保持這種能力。中國的早期經濟發展確實曾依賴外國投資者,每當西方國家談論離開,中國就會緊張。但(如今)實際上這已不再那麼重要,中國已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

日前,北京已將“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列為中國在疫情期間的“六保”任務之一,這反映出中央政府維持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所處地位的堅定決心。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表示,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此外,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疫情)口水戰不僅已加劇(所謂)與日俱增的對華敵視看法,還進一步激起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近來中國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一篇網文中,作者問道:為何即便我們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不能贏得西方對我們文化的承認?中國被他們視為野蠻國家,無論我們做什麼都被認為不對。中國繁榮的最佳機會是擴大經濟實力並幫助中企用中國產品征服世界市場。(作者Zhou Xin,王會聰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