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唐诗三百首【3】李白《下终南山》道尽中年男人最大痛苦

继续死磕《唐诗三百首》,今天读第三首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我们集中谈谈三个问题:

1.为什么说这首诗“尽是眼前真景,但人苦会不得、写不出”?

2.什么样的愁让李白喝醉了都忘不掉?

3.李白到底是不是块当官料?

死磕唐诗三百首【3】李白《下终南山》道尽中年男人最大痛苦

1.为什么说这首诗“尽是眼前真景,但人苦会不得、写不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首诗标题很关键。

“终南山”在什么地方?秦岭中央有一座山,这座山恰好在长安城的正南方向,而长安城向南方区,是一片平原,这个平原刚好到这座山终止,所以叫“终南山”。终南山在唐代名气很大,气候宜人,离长安城不远,很多有名的隐士居住于此。

题目中的斛斯山人(斛斯是复姓。)就是其中之一。

“过斛斯山人宿”,注意,这里的“过”字是“到”的意思,就是到斛斯山人那里去投宿,说明这首诗写的就是黄昏时候的事情了。

“置酒”,即喝酒。

标题中李白直截了当的给出了时间(黄昏时刻)、地点(终南山)、人物(斛斯山人)、事件(喝酒)。

死磕唐诗三百首【3】李白《下终南山》道尽中年男人最大痛苦

整首诗平铺直叙,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倒像是口语。

大概意思是说:

傍晚从终南山上下来,山月一直跟随着我归来。
回头看看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斛斯山人大概知道我要来,早在路途中等我,两人搀扶着回家,孩童急忙出来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中的幽深小径,树枝上下垂的藤蔓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一曲唱罢已是星光稀微。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欣愉悦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又有清风明月同行,又有美酒良朋相伴,整首诗很是悠闲。但是诗评集《网师园唐诗笺》中评价这首诗:尽是眼前真景,但人苦会不得、写不出。

不禁要问,哪来的伤心?

奥妙就藏在最后一句话里,“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忘机,出自《庄子》的一个典故。《庄子·天地》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到楚国游历,见一老丈抱着水桶从井边提水,来回吃力地浇灌菜园,便建议他试试“凿木为机”用机器代替人力。但老丈反而变了脸色嘲笑子贡: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意思是:你说的那个东西我不是不知道,但我羞于用它。因为用机械的人必定投机取巧,而投机取巧的人必定产生机心。

所以,古人就把人世间的“城府”,叫做“机心”。

死磕唐诗三百首【3】李白《下终南山》道尽中年男人最大痛苦

李白在诗的结尾说:“斛斯,我和你一起唱了一夜的歌,喝了一夜的酒,我都已经醉了,真是痛快,好像丢掉了一切城府心机,把人世间的那些尔虞我诈、纷纷扰扰都忘掉了!”

“共忘机”,是真的忘机了吗?还是自己不再计较了?分明就是忘不掉!

李白把“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放在最后,让前面的一切美好和惬意在诗歌结束的时候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转。读完最后一句,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这首诗,就会有另一番意境。

李白为什么要去终南山?而且临走的时候还要频频回头、万般不舍?不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想要在这座道教名山中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吗?

“却顾所来径”难道只是看看背后的山路吗?恐怕回顾的还有他自己传奇、壮阔却又坎坷奇崛的一生吧。他似乎要给自己做个总结:虽无遗憾,却有万般不舍。

“欢言得所憩”四句是否让大家联想到借酒消愁?心中遇到烦心之事,把酒消愁,引吭高歌,而这不就是李白自己说的“借酒消愁愁更愁”吗?

再者,李白的诗歌都是大开大合,属于的典型外放形、霸气侧漏形,而这首诗中的李白好像变了一个人,情绪在收,意向在收,仿佛情感也在隐藏,留下余韵只有消极!这种消极不知道他对面坐的斛斯山人是否真的能懂?

2.什么样的愁让李白喝醉了都忘不掉?

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

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李白30岁。然而却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带着满腔豪情与热血,准备在长安建功立业,却无人赏识,无人提携,饱尝了人情世态冷暖,他愤然离开长安。

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李白42岁。这次入长安情况完全不同,是天子亲自召他入京。他又一次怀着满腔豪情和热血进了京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刚入长安,他为皇帝拟诏书,陪皇帝观美景,给贵妃赋诗词,这一切都让李白产生了“我的时代到来了”的错觉。然而越往后他越明白,自己不过是唐玄宗身边的一个“花瓶”罢了,而且即便做个“花瓶”也要忍受谗言中伤。

死磕唐诗三百首【3】李白《下终南山》道尽中年男人最大痛苦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就是李白二入长安的末期写的,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的反映。

人最大的苦闷和痛苦莫过于理想的破灭。李白的理想是什么?写诗吗?这是他的副业,或者说是实现理想的一块敲门砖罢了。

李白有一个老师叫赵蕤,这个一个野心家,最著名的一本书叫做《长短经》,这本书用全局的视角、辩证的逻辑论述了历史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是一部有点类似于《战国策》的书籍。

作为学生,李白也研读过。而且,在老师的影响下,还立下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志向。所以,李白的理想不仅仅是做官,而且是要做一个能够“致君尧舜上”的千古名臣!

然而两次入长安的经历,让他看清了现实,也把他的梦想击的粉碎

。第一次李白离开长安才30多岁,多少抱有赌气的心态,以及年轻人的狂妄,他坚信他的理想不是不能实现,而是尚需假以时日。而第二次,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已经快50岁了。人到中年的他心里很清楚,这一次怕是真的没有机会了!

成年人的痛苦,能用酒解决,就不浪费眼泪。所以,他苦闷,他酗酒,希望能用杜康麻醉这一切,可却总是越喝越清醒,越醉心越痛。特别是这种和很多人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喧闹中的孤独更是痛彻心扉!

3.李白到底是不是块当官料?

我个人的观点很明确,李白真的不适合当官!

但是,最不这么认为的就是李白了。在他看来,会写诗,就能当官,会写好诗,就一定能当好官!(这可能是古代多数文人的逻辑。)

所以,“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是块当官的料!只要有朝一日得遇良君,让我身居要职,大权在握,治国平天下简直易如反掌。

但是,事实真不是那样。写诗是一门技术,做官也是一门技术。就如同一个观众,你可以在台下评头品足,说这个角色唱得好,那个角色唱得不好。但要让你上台试试,可能一句都唱不来。

死磕唐诗三百首【3】李白《下终南山》道尽中年男人最大痛苦

而且,李白有些性格的确不太适合当官:

第一,过于理想化。

李白骨子里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然而现实生活并不会如他所愿。写诗可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可以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要当官,则必须脚踏实地,既要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上下左右的利益和反应,都得顾及。

第二,放纵和散漫。一见到酒,比见到亲爹还亲。得意喝失意也喝;有钱喝没钱也喝;写诗喝不写也喝。不仅“长安市上酒家眠”,而且还“天子呼来不上船”。

第三,脱离群众。还记得那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吗?刚刚得到皇帝诏令就“仰天大笑”,还说自己不是“蓬蒿人”,比普通百姓高出一等,官都还没有当,就已经脱离了百姓。这一点,他跟杜甫有很大区别。

中年李白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明明不能当官,却非要拼死追求当官,硬是把自己拖入一个痛苦的漩涡。这也是很多中年男人的痛苦,怀揣梦想没有错,错的是怀揣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这方面行,不等于那方面行。干自己能行的事,才是真正的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