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之後我們讓歐洲重新認識:華為是誰?

“5·16”之後,看到很多歐洲客戶高管站出來力挺華為,心中感慨萬千。從認識華為,到選擇華為,再到力挺華為,華為在歐洲的20年,就是積攢客戶信任的20年。而我也有幸參與了其中一段旅程。

2000年,當華為在瑞典建立歐洲第一個研究所時,叫得出華為名字的人屈指可數,市場、業務和品牌基本為零。到了2010年,華為擁有了34家分支機構、5300名員工,收入達27.4億美元,運營商業務有大的發展,企業和消費者開始起步。但公司在歐洲的品牌形象和建設遠落後於業務,制約公司進一步發展。

也是在這一年,我作為歐洲品牌的負責人,踏上了這片神奇而浪漫的土地。雖然只待了四五年時間,但做了很多以前沒做過的事,努力想要告訴歐洲“華為是誰”,讓客戶、政府、社會信任華為。

闖進歐洲的“外來物種”?

彼時的歐洲並不平靜,周圍環境暗流湧動。由於經濟疲軟,本地電信設備商等紛紛啟動裁員計劃,而華為作為一個闖進歐洲的外來企業,卻在一片寒冬中逆勢上揚,狂飆突進。

市場的認可不等同於對品牌的認同。此時,華為在歐洲運營商眼中,是一個“產品和服務挺不錯”的企業,客戶對華為的創新都比較認可,但對卓越運營、值得信賴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評價較低。而且,華為完全的銷售導向,只關注自己看法,很少交流行業相關信息。對其他人來說,要不根本不認識華為,要不覺得它像個外來物種,甚至帶有“侵略”屬性。有些政府和公眾對華為甚至是一種敵視的態度。

我記得剛到歐洲不久,K運營商突然表示“暫時中止項目”,展會交流時,我陪時任歐洲地區部總裁陶景文去拜訪,希望客戶能回心轉意,可是不管怎麼努力,對方都無動於衷。

“我們哪裡做得不好?”我們多次追問。

“不,你們很好,我們對你們的產品、服務都沒有意見”,對方搖了搖頭,最後坦誠地說:“我們的壓力太大了!”

這樣迫於外部環境變化,客戶暫時中止項目的例子還有很多。當時F國的運營商如果要和華為做生意,CEO必須回答電信管理部門兩個問題:為什麼不選擇L公司?為什麼選擇華為?

內部員工也倍感壓力和迷茫,特別是本地員工。有一個本地員工,很痛苦地找到主管傾訴:“我覺得我幫助一個外來的公司,打敗了自己國家的公司,心裡很不好受。”還有一個員工家屬,是個德國人,每次見到我,都要和我確認“華為真的能在歐洲活下去嗎?”

從外部看,運營商業務從鯰魚到主流供應商,對我們提出更高要求,企業客戶和終端消費者認知度和信任度都很低;政府也不信任華為,不斷髮起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和勞工突擊調查。華為亟需在歐洲大力樹立品牌和形象,消除外界誤解,為下一個十年打好基礎;從內部看,公司戰略要求把歐洲市場打造成“第二總部”,並且開始在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領域發力。新業務的開拓必須要有一個更鮮明、更積極的品牌形象。

以上都決定了,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用最為樸素的方式來賣盒子、賣解決方案,或者只靠和運營商做生意來積攢口碑,而是要採用不同的方式,重塑華為的品牌形象,告訴歐洲“我是誰”。

講述“歐洲十年”的華為故事

那麼,我們應該從哪兒著手?

2010年,正好是華為進入歐洲十年,為了強化華為在歐洲的社會正面形象,增強客戶、合作伙伴和員工的信心,經向歐洲地區部彙報,決定拉通東歐、西歐兩個地區部的代表處、研究所和各個業務部門,舉行一場“歐洲十年”跨年品牌營銷Campaign,由地區部總裁掛帥,品牌部牽頭。這正是一個告訴歐洲“我是誰”的最好機會。

我們首先要回答的是,華為在歐洲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品牌形象?

為了找到答案,品牌團隊啟動了內部調研。我們給歐洲所有代表處的代表打電話,能飛過去的就飛過去做訪談。還採訪了一些在歐洲工作過的資深員工和本地員工。每個人都回顧了自己在歐洲的經歷,細數每一個印象深刻的項目,包括第一張網是怎麼建的,第一個項目是怎麼打下來的,客戶最終為什麼選擇華為,未來華為在每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是什麼樣的,以及對品牌營銷的訴求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華為形象的三個關鍵詞逐漸清晰。第一個是創新。華為把全球各種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拿到歐洲來,並和客戶、研發機構、高校等聯合創新,使歐洲的技術創新力量不斷提升,助力歐洲的技術和標準在全球獲得影響力;第二個是感恩和貢獻。過去十年,華為提升了歐洲的網絡速度,降低了網絡資費,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在磕磕絆絆中,和歐洲一起成長,收穫了客戶的寬容和信任;第三個是進取。過去十年,華為一直以穩健的方式持續發展,並且願意在歐洲持續深耕,是一個積極向上、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

接下來,我們開始發揮群眾的力量收集華為故事。直到今天,收集上來的很多故事仍讓我難以忘懷。記得有一個英國的員工,經常出差支持歐洲其他的數通項目。2004年,馬德里爆炸案發生時,他正在馬德里去TDE測試的路上,第二天出現在客戶面前的時候,客戶吃了一驚:發生了恐怖事件,你們沒有離開西班牙的想法嗎?他回答說:“只要你們還在,我們就會出現。”

有一次,A客戶的網絡出了問題,客戶先入為主判定是華為的問題。華為工程師第一時間趕到,發現華為設備全都運轉正常,但依舊留在現場定位,直到找到問題癥結。客戶特別感動,感嘆道:“你們真的是把客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

還有一個“風雪夜歸人”的故事也讓人印象深刻。2010年的聖誕期間,華為的工程師在法國阿爾卑斯山裡為客戶做無線基站搬遷,項目持續了幾個月,入冬之後大雪封山,積雪幾十釐米。為保障網絡割接,項目組和本地員工放棄假期,克服嚴寒的考驗,最終按進度完成了交付。

“5·16”之後我們讓歐洲重新認識:華為是誰?

阿爾卑斯山脈某站點,雪像鵝毛似地落在華為工程師的肩頭

這些看似平常、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卻是那麼的動人。這些才是華為形象最鮮活的體現。
我們和客戶的心貼得更近了

基於這些故事“原材料”,我們決定以視頻、圖冊、活動等多種方式對外傳播,展現一個創新、進取的華為,感謝每一個曾經幫助和支持過華為的客戶、夥伴、員工等,表達長期紮根歐洲和歐洲共同創新、成長的願望。

按照計劃,我們和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合作,希望儘快敲定這場活動的口號、LOGO、主視覺海報、視頻等。萬萬沒想到,這個“儘快”竟然用了兩三個月時間。

當我們拿出那張“風雪夜歸人”照片時,廣告公司死活不同意使用這類素材,認為這是在訴苦,博取同情,跟歐洲的主流價值觀有衝突。緊接著,為我們呈現了一組視頻小樣:唯美的畫面彷彿時尚大片,並揉入了大量亞洲元素,尤其是日本元素,最後定格的口號是——Erich Europe,Inspire by Europe,這樣的設計風格讓我們很不能接受。

“這很美,但這不是華為。”我們提出反對意見。

“但我們瞭解歐洲,這才是符合歐洲審美的。”對方底氣十足,堅決不改。

“Erich Europe,Inspire by Europe的口號是很好,但有沒有更樸實一點的?”

“不,你們不懂,聽我們的!”

雙方爭執不下,有一度我都恍惚了:他們才是甲方吧?

幾輪談下來,未果。面對“倔強”的設計師,我們只好去搬救兵,讓他們在德國杜塞的boss一起封閉討論,不斷修改,最後提出了更簡單、樸實的口號:Ten years of connecting Europe。接著,我們繼續向對方“灌輸”華為價值觀,講華為故事,談華為歷史,經過持續的“洗腦”,設計風格總算有了華為味道。

在這個統一品牌形象和主題框架之下,每個國家、每個客戶群根據自身的情況,用靜水潛流,大水漫灌的方式開展活動。從2011年持續至2012年,各級主管在對外場合的發言也不斷傳遞“歐洲十年”關鍵信息,如對客戶的感恩、對當地的貢獻以及共同創新、一同面對未來的展望等。有一次K系統部開峰會前,我們放了“歐洲十年”的視頻,回顧了華為和V客戶的十年合作歷程:一起建的第一個基站,一起吃的工作餐,一起通宵攻關的畫面……坐在臺下的客戶看著這些照片,回想過往親歷的歲月,竟然溼了眼眶,然後起身長時間鼓掌。這樣的故事讓我們和客戶的心貼得更近了。

同時,歐洲各國結合所在地的情況,在各國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宣傳造勢和公眾活動,如英國的“華為王子基金會聖誕慈善音樂會”、“華為在德國十年”、法國2012中國新年音樂會、西班牙華為十年音樂會、荷蘭華為電影之夜、米蘭微波所成立慶典,強化了歐洲社會對華為的正面認知。

“5·16”之後我們讓歐洲重新認識:華為是誰?

華為王子基金會聖誕慈善音樂會

“5·16”之後我們讓歐洲重新認識:華為是誰?


西班牙華為十年音樂會

對內,我們策劃了本地員工的“十年奮鬥獎”頒獎活動,給第一批加入的員工和在工作6到10年的員工發獎牌,感謝他們的貢獻和付出。過去十年,我們不僅僅征服了歐洲市場,更難得的是有了一大批華為的同路人,而他們每一個人,就是華為的“品牌大使”。

嚐到體育贊助的甜頭

在我看來,業務和品牌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條腿,業務先往前走一步,品牌也要往前走一步,有時候品牌先往前走一步,可以牽引業務也往前走一步,步調一致發揮最大效果。倘若品牌跟不上,可能無法支撐業務增長,倘若品牌走太快,可能會和業務脫節。

從2013年開始,華為在歐洲的外部發展阻力逐漸減少,以穩健的幅度持續增長,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一次市場調查中,我們發現,華為品牌的影響力無法支撐新業務的增長:消費者業務未來X年要完成市場份額15%的目標,可是品牌知名度卻不到5%,企業業務未來X年要佔5%市場份額,品牌認知度卻才剛剛超過1%。

為了讓品牌往前走一步,擴大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增強客戶的信心,我們策劃從體育贊助入手。因為歐洲人對體育的狂熱眾所周知,足球、自行車、F1賽車、高爾夫……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最熱衷的體育運動,風靡全球的五大聯賽更是代表了世界足球的最高水平。

但這是我們從未吃過的螃蟹,要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我們和領導彙報,剛張口就被“靈魂三問”擊倒:要花多少錢?錢從哪裡來?有多大收益?動輒幾百上千萬美金的贊助費,能起到多大作用,我們確實心裡也沒底。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絕好的機會來臨了。

2013年9月,德國傳來了好消息,我們將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魔鬼主場”——德國多特蒙德主場,鋪設歐洲最大的球場無線網絡,可以為場內8.5萬餘名觀眾和工作人員免費提供Wi-Fi,球迷甚至可以在第一時間接收到比賽雙方的首發陣容等信息推送。

在談這單合同的時候,對方堅持用權益兌換的方式來付部分費用。但當時企業業務的業務量還比較小,消耗不了所有的權益,我們就讓華為終端來贊助多特蒙德,並且把門票、VIP包廂的權益再給到運營商客戶。這樣一來,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都能從中有所得,形成合力。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創舉”幫華為品牌迅速擴大了知名度,很多客戶和我們交流的時候,都會主動提到“聽說你們贊助了多特蒙德”,臉上露出好奇和欣喜的表情。不僅企業業務場館覆蓋方案得到了推廣,還大幅提升了客戶和合作夥伴的信心。

緊接著,意大利的最大終端渠道商在和華為談合作的時候,提到了一個誘人的條款:如果華為贊助AC米蘭,承諾銷量提升30%。代表處算了下賬,發現這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就贊助了AC米蘭。結果振奮人心,不僅終端取得了很好的銷量,當地華為品牌知名度也有大幅的提升。

有了這兩個成功的案例,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華為各國代表處又連續贊助了西甲聯賽、英超阿森納、法甲巴黎聖日耳曼等諸多傳統歐洲強隊,不僅輻射了海外的球迷觀眾,也可以輻射到國內的觀眾,獲得歐洲客戶,尤其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隨著終端業務的發展,2014年,終端品牌和營銷從“大本營”剝離出來,獨立運作。不久後我也離開了歐洲,回到國內。

轉眼間,華為在歐洲已經快要20年,逐漸成為了一家有影響力的公司。外界看到的華為,形象越來越豐滿,從一家電信運營商、一家終端公司,逐漸轉變為一個提供數字和智能的科技公司。回想起自己在歐洲的5年,很多的品牌活動、策劃,今天看來,還是做得太保守了,不過至少我們努力去嘗試了。

有人說,人生有四層境界,第一層次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層次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層次是知道自己知道;第四層次是不知道自己知道。我資質平平,能努力追求的是“知道自己知道”。這就是,一個人應該明白,自己的精力是有限的,懂得的就只有那麼一點點,所以要把自己擅長的部分做到最好。

做品牌最需要的,不是聰明的頭腦,而是敬畏心。圍繞業務做品牌,當業務需要品牌時候,或牽引拉動它往前走,或推動助力業務發展,或為業務樹立起一道足夠寬的護城河,這才是品牌建設的初心。

如今公司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挑戰,而且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更復雜,作為Marketing的品牌人員,希望能在這一次的挑戰中儘量多貢獻一些綿薄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