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是父母可以教孩子最重要的事

《讓孩子學會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是父母可以教孩子最重要的事

我們做家長的,都是使勁全身解數想把全部經驗傳授給孩子,可是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技能,那麼你會教孩子什麼呢?

前幾天我跟大兒子的一段對話,在朋友圈引起了刷屏,大家紛紛表示太逗了。

事情是這樣的:大糖平時都跟爸爸睡,我跟小糖睡另一個房間。早晨大糖起來收拾好要去幼兒園,突然小糖醒了,結果大糖看到我就說想要媽媽送他去幼兒園。可那時候我剛睡醒,等我收拾完肯定要遲到的。

於是我說,“明天媽媽送你吧,今天來不及了,你看媽媽還沒洗臉。”結果大糖自然是不願意,然後他說了一句:“媽媽,我想了一個好辦法,你一邊送我,一邊化妝,你覺得這是不是個好主意?”

我當時聽了又好氣又好笑,就寫在了朋友圈,加上了一句我內心的獨白:“兒子,你對媽媽的化妝技術要求太高了。”

“媽媽,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這句話,最近非常高頻率的出現在跟大糖聊天中。我在他大約3歲左右開始,有意識地增加讓他自己思考的機會。對我來說,善於思考的品質太重要了。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一輩子陪著孩子,孩子們終究需要自己去面對、處理很多事情。與其到那個時候再去後悔,不如早點培養他自己思考的能力。

最近看的一本書,更是加深了我對這件事情的認同和理解。那就是美國的達林·斯威特蘭和羅恩·施托爾伯格合著的《讓孩子學會思考》。

剛拿到書的時候,我被封面上一句話吸引了:“家長能教的最重要的事兒”。這句話就像是柯南破案時的靈光一現,瞬間讓我腦袋“叮”了一下。

其實之前我並沒想過,家長應該教孩子的事情中,哪些是必須要放在很重要位置的,屬於必須教孩子的技能,所以這本書真的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讓孩子學會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是父母可以教孩子最重要的事

每個父母都想要把我們所有的人生經驗都告訴我們的孩子,生怕他們走了我們曾走的彎路,踩了我們曾經踩過的坑。卻從沒想過,如果教孩子的機會只有一次,我們要教他們什麼。

這本書不但拋給了我們問題,還給了我們答案——教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作者達琳·斯威特蘭(Darlene Sweetland, PhD)是一名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二十餘年。作為一名兒童心理學家,她主要對有社交、學習和情感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是兒童和家庭治療領域的一位極負盛名的治療師和演講家。

另一位作者羅恩·施托爾伯格(Ron Stolberg, PhD) 也是一位執業臨床心理醫生,同時還是亞萊恩國際大學的副教授。

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很多家長都會過多的干預孩子的自我思考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為了引起家長們的重視,他們專門寫了這一本書,來說明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告訴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自我思考。

一、避開家長陷阱

書中列出了幾種常見的家長陷阱,大家可以進(對)行(號)自(入)查(座)了:

1.解救陷阱:

一看到孩子陷入困境,父母就衝出來“解救”他們。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形成一個預期:總會有人替自己解決問題。

之前看到殺害10歲女孩的那個14歲男孩,事發後身邊的人曝光他父母對他的養育方式,經常就是“解救”型。明明是男孩子不對在先,家長卻會衝出來替他開脫,甚至誣陷對方。最後的結果大家有目共睹了。雖說不一定都會這麼極端,但是養育方式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火速陷阱:

孩子在小的時候,很難接受“等待”這件事,但不代表他們一直無法接受。但有些家長認為,關愛孩子就是迅速滿足他們的要求。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也告訴我們,延遲滿足和兒童將來能取得的成就有很大相關性。心理醫生沃爾特.米舍爾與埃貝.埃貝森在合著的文章中記錄了這次實驗的過程和結論。

實驗中,研究人員給孩子一顆棉花糖,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吃掉,也可以選擇15分鐘後得到兩顆棉花糖。在追蹤這些孩子15-20年後,他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學業更好、目標更明確也更上進。

所以孩子們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增加延遲滿足的訓練是很必要的。

3.壓力陷阱:

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會參照別人家孩子的情況,給自己的孩子挑毛病。俗稱“別人家的孩子”問題。

4、給予陷阱:

如果你會因為孩子的同學們都有,就買給孩子一些他不需要的東西,那麼你很可能陷入了給予陷阱。

5、負罪陷阱:

忙碌的家長有時會覺得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而心懷內疚,於是對他們的要求總是極力滿足,以此來彌補自己時間不夠的影響。殊不知,這並不能真的改善親子關係或者是對孩子有幫助。

二、充分了解孩子們的發展特點

《讓孩子學會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是父母可以教孩子最重要的事

這應該是很多家長的盲區。同時也是這本書一大亮點。如果不瞭解孩子們是按照什麼規律來發展的,家長們幾乎相當於在黑暗中行走。

一個3歲的小男孩,可以從1數到100,他的媽媽非常高興,諮詢我們是否有訓練辦法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如果你家裡也有3歲的孩子,會感到焦慮麼?會在心裡想著“看看,這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然後嘆息一聲?

我們給孩子做了一個小互動,請他用小豆子數出來1到5顆,結果發現孩子只能做到機械的數數,其實並不知道這些數字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家長忽視了孩子正常發展階段的特點導致的。

作者達琳·斯威特蘭在書裡總結了近代最廣為人知的3個經典理論來指導父母們。

1.埃裡克.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

核心觀點是兒童和青少年在不同發展階段會經歷不同的社交困惑,如果他們能夠直面這些挑戰,並找出解決之道,他們就會獲得成長。

2、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這大概是現代貢獻非常大的一個理論了。幾乎所有的育兒科普都會講。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確實會符合一定的規律,他把這一規律分為4個不同階段,提出在沒有成人干擾的情況下,孩子其實可以通過內驅力來完成學習。

3、勞倫斯.科爾伯格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

他關注人的需求和動機,而不是具體年齡。但是在他的結論中你會看到,孩子只有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可以處理道德的相關問題。這樣就可以解釋在幼兒園階段(包括幼兒園之前階段),你跟孩子說:“這樣不禮貌”,的這種做法並不明智。

三、利用關鍵期

《讓孩子學會思考》:獨立思考能力,是父母可以教孩子最重要的事

我在原來寫英語啟蒙文章的時候,就多次提到過“關鍵期”的概念。(也有文獻稱之為“敏感期”)

對於養育孩子來說,順應的同時,還要把握好“關鍵期”,利用黃金時期的“高速路”,這樣才是最高效的。

《讓孩子學會思考》一書中主要涉及到的關鍵期,是孩子們的“執行能力”。這關係到大腦的發育,控制這部分的是額葉,同時還與其他區域交互。額葉我們之前也說過,是發育最緩慢的部分,孩子們往往要到青春期甚至大學時期,這部分功能才能發育完成。

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斷面臨執行能力的挑戰,額葉就會不斷得到鍛鍊。青春期是孩子們學習執行能力的最佳時期成人之後幾乎所有的社會技能,都會在青春期遇到相應的訓練機會。

比如自己思考一些策略,做出決策,面對誘惑的處理等等。相比我們那個年代,現在的孩子會面臨更多地挑戰,因為很多電子產品的出現會讓他們喪失一些原來應該有的訓練機會,書中寫了看地圖的例子。

現在不論我們想去哪裡,只要拿出手機,打開導航,機器就會帶你去到目的地。這就是科技進步帶給孩子們的一些影響,我們可能面臨著一些練習機會的喪失——比如,不再需要看地圖。

我在初中的時候,媽媽帶我跟一個阿姨、阿姨家的女兒四個人一起去了世界公園,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學會了看地圖,從此之後,沒有導航我也可以區分東南西北、看懂路標等等。

如果你心裡這時候的問題是:需要方向感做什麼?那麼我想說,這是一種對大腦的構造產生影響的過程,日後對孩子的幾何學習也非常有幫助。

作者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托爾伯格,關於“成功”的學生具有的特質,採訪了來自美國各地的專家。他們公認的特質有:抗壓能力、內在動機、堅持、良好的社交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於承擔責任。

這又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一個更加成功的人,並不是擁有更好學習成績的人,而是擁有優秀品質的人。而獲得這些品質的前提是,孩子是一個有能力獨立思考的人。

希望我們每一位爸爸媽媽在養育自己孩子的過程中,都能通過這本書收穫更多思考,學到更多養育的智慧。

我是糖媽ELsa,用兒童心理學助力孩子成長。關注@愛讀書的糖媽Elsa,一起做智慧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