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和音”--國際--首頁

面對疫情挑戰,人民日報國際部出品“和音”欄目已推出30餘篇“抗擊疫情離不開命運共同體意識”系列評論,篇篇全網置頂,輿論反響熱烈,為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敲響了和平、合作、和諧的“黃鐘大呂”,傳遞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弘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推進抗疫國際合作的中國之音,開創人民日報國際評論新紀元。

“和音”開欄於2019年11月5日,從一個年輕的欄目快速成長為輿論場上新的風向標,讓人不禁想探尋它的成功密碼。

讀懂“和音“,首先要讀懂它誕生的特殊歷史環境。2019年,世界形勢處於百年變局關鍵時期。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不穩定、不確定成為常態,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蔓延。特別是美國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從現有國際秩序的締造者變成破壞者,引發了關於“世界已進入一個‘失序時代’”的擔憂與迷茫。

深處大變局的洪流之中,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一年,中國穩妥應對中美經貿摩擦,成功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和第二屆進博會,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取得突破性進展,堅定維護全球共同開放的大局。首篇“和音”文章“迎五洲客計天下利”在第二屆進博會開幕當天推出,唱響中國與世界發展光明論。面對西方鼓譟“文明優越”“文明衝突”“文明終結”的嘈雜之音,面對“世界失序”的悲觀論調,人們更願意傾聽“和音”裡來自東方、兼容幷蓄、海納百川的“和諧之音”。

讀懂“和音”,就是要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內涵。“和”文化貫穿於中國文化的始終,《尚書》裡有“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精神;《道德經》裡有“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的辯證思維;管子也說,畜養之道,人民和合,國家和諧……“和”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智慧源泉和思想座標。

“和”文化中對於國與國關係的論述尤為精深。“萬國咸寧”“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兼愛非攻”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無不閃爍著東方式的哲學智慧,對於消除戰爭威脅,實現持久和平,促進人類福祉具有指導意義。早在近一個世紀前,英國哲學家羅素就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

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在中國古代,音有十二律,相傳是黃帝根據節氣變化而創,以表現自然規律、天人合一。作為禮樂之邦,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將其中的和諧理念蘊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之中。今天的中國,在闊步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依然遵循著“和”的精神,追尋著“音”的傳承,“和音”向世人傳遞順應自然、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之音”。

讀懂“和音”,還需要讀懂世界發展進步的歷史邏輯。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在這個大時代的大格局中,“和”文化與時偕行,受到尊崇,凸顯了中華文化的持久魅力與智慧光芒。習近平主席說:“中華文化中 ‘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周而不比’的精神態度,和衷共濟、合作共贏的理念更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就是向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交出的中國答卷。

中國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體現了對“和”文化的傳承。伴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零和博弈、國強必霸思想已經過時,合作共贏理念方興未艾。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和平、和睦、和諧理念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也奠定今日中國外交的根基。就像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所說,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令人讚賞的正能量的政治局面,(與零和思維迥然有別的)‘正和政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古至今都是中國與世界相處的範式。以天下為懷,中國致力於為世界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倡議共建“一帶一路”,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以共商共建共享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遠影響著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的發展脈絡,清晰勾勒出中國同世界各國命運相連、休慼與共的格局和胸懷。“和音”與世界分享和衷共濟、包容開放、天下大同的“和合之音”。

病毒沒有國界,世界休慼與共;環球同此涼熱,人間自有真情。作為一檔國際評論欄目,“和音”根植中華文化土壤,聚焦當前國際熱點,闡釋中國外交理念,引領國際輿論潮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哲理性、思辨性、指導性,為這場特殊的抗疫鬥爭貢獻特殊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