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文/叮噹派好習慣

叮噹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乾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你為什麼把牛奶都全部倒掉了,媽媽有沒有說過不能浪費食物!”

“不是我,是......”

“你說說,你小小年紀不學好,還學會撒謊了,倒了就倒了嘛,你承認一下錯誤怎麼了??”

“老婆不好意思啊,剛剛不小心把寶寶的牛奶撞翻了,又在打電話,就沒有及時收拾。”

“對不起寶寶,媽媽誤會你了。你原諒媽媽好不好!"

類似的場景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上演過,發現孩子身上或身邊出了什麼么蛾子,先入為主冤枉、委屈了孩子!

尤其是在我們為人父母比較忙的時候,更是會忽略了孩子的的話語。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圖片來源:搜狐網)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很多父母都習慣性不相信孩子,並且不給孩子任何解釋的機會。

微博上有個很火的段子。

有人問:你見過父母的哪些強盜邏輯?

有人答:

如果我媽出門前我抓著手機,回來後我還抓著手機,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機。

如果她出門前我沒抓手機,回來後我抓著手機了,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開始玩手機了。

網友們看到都笑了,紛紛贊同,表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但笑歸笑,笑過之後仔細思考一下,這樣的“強盜邏輯”本質上不就是不相信孩子嗎?

總覺得喜歡孩子玩手機,所以孩子在父母看不見的時候就一直都在玩手機;總覺得孩子不會被人欺負,所以一旦和其他孩子發生了矛盾,第一時間就覺得是自己家孩子先動手。

《少年說》中,一女孩含淚“控訴”爸爸。

“我的爸爸永遠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如果我在寫作業時,拿起手機查單詞,爸爸不管我怎樣解釋,都會認為我是在玩手機。”

“我還有一個妹妹,她特別喜歡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時候,她都會跑到爸爸那裡告狀,爸爸聽完之後,都會二話不說來教訓我。”

“爸爸,您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父母對孩子長期的不信任,就像一根刺,哽咽在喉嚨裡,扎得孩子疼痛難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關於“對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孩子們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哪怕有時內心真的懷疑孩子,父母也要給他一個解釋的機會。

不是隻有大人才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也是人,也會疼,也會覺得冤枉的滋味太難受。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想想看,有沒有孩子一回家興高采烈地和你說學校裡發生了什麼好玩的事,你敷衍幾句,說知道了知道了,就自顧自地做飯或者做自己的事情。

有沒有孩子天天對大人說同樣的事情——

“媽媽,老師說下個月可以開學了”

“媽媽,老師說開學要每天測體溫”

“媽媽,老師說開學分年段進校”

你就開始不耐煩,慢慢地聽孩子說話也心不在焉了!

叮噹派好習慣曾經看到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小學四年級時,網友參加了學校舉行的作文比賽,沒想到她寫的文章得到評委老師的一致認可,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她想象著爸爸看到獲獎證書時合不攏嘴的樣子,開心極了。

可沒想到回家告訴爸爸這個好消息的時候,爸爸就說了一句“這肯定是你抄的”,便轉身離開了,留下被潑了一頭冷水的她。

作文得獎本來是高興的事情,可是爸爸卻主觀判斷她是抄襲,甚至連溝通交流都沒有。

她呆呆地站在那裡,不知所措,彷彿真成了抄襲者。

爸爸或許以為此事可以這樣翻篇了,殊不知他已將女兒的心擊得粉碎。

從那之後,網友便不知道該怎麼和爸爸相處了,爸爸從此再沒走進她的內心。

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對孩子在物質和學習成績上十分關心,可在真正平等地對待孩子、注意孩子自尊心等方面做得卻很不夠。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孩子學習和生活上有什麼問題,在向父母訴說時,稍不如意,就被打斷。家長不讓孩子把話說完,輕則斥責,重則打罵,對此,孩子只能將話咽回去。據某一項調查,70%以上的父母承認沒有耐心聽孩子說話。

當了爸爸媽媽之後,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以為自己是絕對權威的存在,很容易先入為主地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斷定事情的真相。或者覺得孩子說的內容你都知道了,很無聊,就沒有興趣聽了。

可是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一點點的不耐煩他都可以感受得到,他會覺得爸媽不想聽我說話,那我就不要自找沒趣了,有時候就算有很多想說的話,也會憋在心裡不說。

這時候,許多家長又開始抱怨:“這孩子怎麼有話不和我們家長說?這麼不會溝通?”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圖片來源:網易)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當我們心裡有話的時候,剛剛好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傾聽對象讓我們暢所欲言之後,我們是不是會有一種表達發洩之後的快感與滿足。也會對自己的情緒和發生的事情有個梳理,會感到輕鬆、舒暢,同時也會更加理智地去應對事情。

這其實就是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不很理想。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這個廠請來包括心理學家在內的各種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內找工人談話兩萬餘人次,耐心聽取工人對管理的意見和抱怨,讓他們盡情地宣洩出來。結果,霍桑廠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奇妙的現象就被稱作"霍桑效應"。

這個歷時9年的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於意識到了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從而誕生了管理行為理論。就霍桑試驗本身來看,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試驗的對象,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耐心地去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被關注,被重視的。

所以,為了讓自己是值得這樣的關注和重視他們也會更好地要求自己,讓自己儘量做到不辜負家長的這一份信任和耐心。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每個人都是有表達欲的,渴望表達,也希望能有人願意聽我們說話。

成年人有時候將想說的話硬生生逼回去都會很很難受,更何況是孩子呢?

如果父母們能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耐心,不急於打斷孩子的話,那麼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樂於向父母傾訴,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圖片來源:叮噹派好習慣)

仔細傾聽孩子的訴說,並回答孩子的問題能夠促進親子關係的提升,因為可以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且不僅僅這會讓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也會養成他願意傾聽別人說話的能力。

在一次冬令營中,有個叫福福的女孩,聰明伶俐,討人喜愛。只是她講話很大聲,會無意識地打斷長輩和老師的講話,也會帶領身邊其他小夥伴做一些違背家長和老師意願的事情。。

又一次遊戲結束後,福福講話的聲調高過了其他孩子,並且十分積極地搶答老師的問題,許多孩子以異樣的眼光看著福福,但是老師沒有拒絕福福的搶答,反而單膝跪地,眼神保持和孩子一致的水平線,輕輕撫摸孩子的後背,並安慰道:

“孩子,彆著急,你慢慢說,溫柔地告訴我們答案是什麼,好嗎?我們慢慢等著你。”

福福聽到後,聲調立馬降了下來,露出害羞的表情。

在隨後的幾天裡,福福很少再搶話和大聲喧譁了。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讓孩子“閉嘴”,卻抱怨孩子和大人無法溝通

(圖片來源:叮噹派好習慣)

這個孩子,是否很少被如此溫柔地對待過?

她真正需要的,不過是作為大人的我們真心傾聽和全然接納罷了。

一切,看似複雜,卻又簡單無比。

當我們發現孩子能夠專注地傾聽一段談話、一個故事和一個電視節目的時候,就說明孩子養成了傾聽的習慣。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好好地聽完孩子的話吧,有時候就幾分鐘,你少看一會手機都可以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