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賈春新讀曹鳳岐自傳有感: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歷史

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歷史

——評曹鳳岐教授自傳《坦蕩人生無悔路》

賈春新

北大教授賈春新讀曹鳳岐自傳有感: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歷史

賈春新教授近照

一本厚重的書《坦蕩人生無悔路》擺在案頭。閱後掩卷,沉思多多。

中國經濟為什麼短短時間能取得震驚世界的奇蹟?如此之近的歷史,我們許多人都是親歷者,但多數人很少思考。有的人現在在做事後的思考,總結。但是,有那麼極少數的人,他們不僅是親歷者,不僅現在在思考,而且在這段歷史中一直在思考,並在歷史中用他們的思考影響改變著現實。曹鳳岐教授就是這樣的人物之一。作為中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的學者之一,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主要法律的制定者之一,曹鳳岐教授不僅一直在思考,而且把他的思考以自傳的形式筆之於書。這本《坦蕩人生無悔路》,不僅僅是一位著名學者的自傳,它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理論史,展示了中國資本市場理論史和發展史,展示了資本市場的法制史。

今天,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那麼,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是中國經濟中固有的嗎?也不是。許多人不知道,就在三十年前,在中國社會中,主流意識形態仍然對資本市場的建立滿腹狐疑,憂心忡忡。發展股份制,建立資本市場,這種思想在許多人眼裡還完全是不可接受的異端。然後,極少數的先驅者,頂住壓力,承受打擊,大力提倡發展股份制與資本市場。曹鳳岐教授就是這些先驅的代表之一。是他們的深入思考和奔走呼號,才換來了今天的空前發展與繁榮。正如書中所寫,曹鳳岐教授1989年出版的《中國企業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是他研究股份制理論與觀點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正是這本有重要貢獻的理論書籍,卻招來了一場批判會,以及隨後的不公平的待遇。

資本市場建立難,發展也難。中國資本市場建立之後,發展歷程曲折蜿蜒,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在社會上,關閉資本市場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如何促使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不斷規範,是一個同樣富於挑戰的課題。本書真實而詳盡地記錄了這段歷史中,1995年和2001年出現的兩次理論上大的、公開的爭論,也記錄了作者在資本市場建立之後,歷年不斷提出的新的理論思想,比如資本市場要“在發展中規範,規範中發展”,提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理論等。

資本市場的規範發展,離不開法制建設。中國資本市場的兩部根本性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作者都是主要起草人之一。本書真實地記錄了這兩部法律出臺的艱難歷程。這兩部法律之所以千呼萬喚始出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要解決的問題,涉及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千頭萬緒。閱讀本書的這些章節,不僅可以理解資本市場發展的法制歷史、立法過程,而且可以對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乃至資本市場的知識體系、運行方式有深入的把握。其中提到的很多問題,依然是今天中國資本市場亟待解決的課題。

從世界各國看,像北京大學這樣,作為一所大學多次深刻影響乃至改變一個國家的歷史,應該是絕無僅有的現象。雖然北大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深刻影響盡人皆知,然而,多數人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比如,1966年,文革中第一張大字報在北大出現,此後兩年,北大一直處在文革的風口浪尖之中。然而,這段歷史的具體發展脈絡,一般人應該和我一樣,知之甚少。本書作者是北大65級學生,親身經歷了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並在自傳中予以詳細描述。工作組,大串聯,武鬥,工宣隊,等等,這真是研究文革歷史的珍貴資料。多年以後的歷史學者,一定會為擁有這樣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而慶幸不已。

北大之影響中國的歷史,並不僅僅通過政治運動。作為思想的搖籃,教育的聖地,北大一直在以自己深入的思考,反哺這廣袤的土地。在經理管理領域,光華管理學院的創立和發展,是北大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本書作者是管理學院的創建者之一。閱讀本書,我們可以感受,正是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把只有一間水房作為辦公地點的工商管理系,一步步建設成為今天擁有兩棟教學樓的世界知名商學院,培養了一屆又一屆業界與學界精英,不斷改變著中國經濟的面貌。

北大教授賈春新讀曹鳳岐自傳有感: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歷史

曹鳳岐教授、賈春新教授同為“金融教學獎“獲獎者頒獎

作為年逾古稀的長者,作者親身經歷了二戰以來的全部歷史。從自傳中,我們也能夠實現70多年的時光穿越。透過作者細膩流暢的文字,我們能夠經歷體驗一個東北孩子的全部人生況味。美麗的自然環境,淳樸多彩的民俗民風,缺衣少食的日常生活,疾病與貧困的風刀霜劍,艱難的求學經歷,慈祥的家長與可愛的老師,被一個個政治符號的歷史大背景串聯起來,共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幾十年前的東北歷史,是中國歷史的縮影,讀來令人心潮澎湃。

七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滄海桑田,今非昔比。以作者為代表的北大人,一直在致力於改變社會。這是北大的傳統,也是北大的驕傲。然而,與改變同樣重要的,是歷史中的不變和堅守。閱讀本書,讀者會一直被作者道德規範,準則傳統,人生信仰的堅守所打動。貧困的生活,複雜的政治環境,都不能改變心中那個永恆的“道”。青少年時代,一方面感受生活的艱辛,一方面也在享受那個時代的傳統價值觀念的薰陶。在北大波詭雲譎的文革風雲中,雖然無數的青年學生難免迷失自我,但作者卻能反求諸心,看穿政治迷霧,從不參與迫害老師乃至抄家活動,靠得就是自幼的家教和內化到血液中的道德感。“德不孤,必有鄰”。書中記載的愛情故事,真可謂一段佳話。當年曹鳳岐教授找女朋友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不能嫌他窮。不嫌窮的人可謂不多,偏偏就有孫立軍教授真的不嫌。二人1972年8月喜結連理,至今已有46年,相濡以沫,患難中勉勵前行。 “幸福就是有人管”,作者的這一總結,既充分反映了夫妻二人伉儷情深,也表明為了丈夫的事業發展,孫立軍教授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自己。

北大教授賈春新讀曹鳳岐自傳有感: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歷史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坦蕩人生無悔路》一書,把一位經濟學家70年的生活、學習、研究、奮鬥的經歷,系統地展現在讀者目前。作者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對年輕的朋友和後來人有所啟發與啟示”。確實,本書不僅是作者坦蕩人生的記錄,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史,是資本市場的發展史,是東北農村的生活史,是北京大學的文革史,是光華管理學院的創建史。作者以一位經濟學家的視角,以他幾十年的思考,研究解讀著70年來中國的歷史。這是一本獨特的書籍。它的出版,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獨具慧眼的體現。無論現在和將來,本書都將為願意思考的所有讀者,提供一道回味無窮的精神大餐!

(作者:賈春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