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贾春新读曹凤岐自传有感: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历史

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历史

——评曹凤岐教授自传《坦荡人生无悔路》

贾春新

北大教授贾春新读曹凤岐自传有感: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历史

贾春新教授近照

一本厚重的书《坦荡人生无悔路》摆在案头。阅后掩卷,沉思多多。

中国经济为什么短短时间能取得震惊世界的奇迹?如此之近的历史,我们许多人都是亲历者,但多数人很少思考。有的人现在在做事后的思考,总结。但是,有那么极少数的人,他们不仅是亲历者,不仅现在在思考,而且在这段历史中一直在思考,并在历史中用他们的思考影响改变着现实。曹凤岐教授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作为中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的学者之一,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主要法律的制定者之一,曹凤岐教授不仅一直在思考,而且把他的思考以自传的形式笔之于书。这本《坦荡人生无悔路》,不仅仅是一位著名学者的自传,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理论史,展示了中国资本市场理论史和发展史,展示了资本市场的法制史。

今天,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那么,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是中国经济中固有的吗?也不是。许多人不知道,就在三十年前,在中国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仍然对资本市场的建立满腹狐疑,忧心忡忡。发展股份制,建立资本市场,这种思想在许多人眼里还完全是不可接受的异端。然后,极少数的先驱者,顶住压力,承受打击,大力提倡发展股份制与资本市场。曹凤岐教授就是这些先驱的代表之一。是他们的深入思考和奔走呼号,才换来了今天的空前发展与繁荣。正如书中所写,曹凤岐教授1989年出版的《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他研究股份制理论与观点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正是这本有重要贡献的理论书籍,却招来了一场批判会,以及随后的不公平的待遇。

资本市场建立难,发展也难。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之后,发展历程曲折蜿蜒,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在社会上,关闭资本市场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如何促使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不断规范,是一个同样富于挑战的课题。本书真实而详尽地记录了这段历史中,1995年和2001年出现的两次理论上大的、公开的争论,也记录了作者在资本市场建立之后,历年不断提出的新的理论思想,比如资本市场要“在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理论等。

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离不开法制建设。中国资本市场的两部根本性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作者都是主要起草人之一。本书真实地记录了这两部法律出台的艰难历程。这两部法律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要解决的问题,涉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千头万绪。阅读本书的这些章节,不仅可以理解资本市场发展的法制历史、立法过程,而且可以对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乃至资本市场的知识体系、运行方式有深入的把握。其中提到的很多问题,依然是今天中国资本市场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世界各国看,像北京大学这样,作为一所大学多次深刻影响乃至改变一个国家的历史,应该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虽然北大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刻影响尽人皆知,然而,多数人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1966年,文革中第一张大字报在北大出现,此后两年,北大一直处在文革的风口浪尖之中。然而,这段历史的具体发展脉络,一般人应该和我一样,知之甚少。本书作者是北大65级学生,亲身经历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并在自传中予以详细描述。工作组,大串联,武斗,工宣队,等等,这真是研究文革历史的珍贵资料。多年以后的历史学者,一定会为拥有这样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庆幸不已。

北大之影响中国的历史,并不仅仅通过政治运动。作为思想的摇篮,教育的圣地,北大一直在以自己深入的思考,反哺这广袤的土地。在经理管理领域,光华管理学院的创立和发展,是北大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作者是管理学院的创建者之一。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感受,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把只有一间水房作为办公地点的工商管理系,一步步建设成为今天拥有两栋教学楼的世界知名商学院,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业界与学界精英,不断改变着中国经济的面貌。

北大教授贾春新读曹凤岐自传有感: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历史

曹凤岐教授、贾春新教授同为“金融教学奖“获奖者颁奖

作为年逾古稀的长者,作者亲身经历了二战以来的全部历史。从自传中,我们也能够实现70多年的时光穿越。透过作者细腻流畅的文字,我们能够经历体验一个东北孩子的全部人生况味。美丽的自然环境,淳朴多彩的民俗民风,缺衣少食的日常生活,疾病与贫困的风刀霜剑,艰难的求学经历,慈祥的家长与可爱的老师,被一个个政治符号的历史大背景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几十年前的东北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七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沧海桑田,今非昔比。以作者为代表的北大人,一直在致力于改变社会。这是北大的传统,也是北大的骄傲。然而,与改变同样重要的,是历史中的不变和坚守。阅读本书,读者会一直被作者道德规范,准则传统,人生信仰的坚守所打动。贫困的生活,复杂的政治环境,都不能改变心中那个永恒的“道”。青少年时代,一方面感受生活的艰辛,一方面也在享受那个时代的传统价值观念的熏陶。在北大波诡云谲的文革风云中,虽然无数的青年学生难免迷失自我,但作者却能反求诸心,看穿政治迷雾,从不参与迫害老师乃至抄家活动,靠得就是自幼的家教和内化到血液中的道德感。“德不孤,必有邻”。书中记载的爱情故事,真可谓一段佳话。当年曹凤岐教授找女朋友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不能嫌他穷。不嫌穷的人可谓不多,偏偏就有孙立军教授真的不嫌。二人1972年8月喜结连理,至今已有46年,相濡以沫,患难中勉励前行。 “幸福就是有人管”,作者的这一总结,既充分反映了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表明为了丈夫的事业发展,孙立军教授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自己。

北大教授贾春新读曹凤岐自传有感:一位经济学家眼中的历史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坦荡人生无悔路》一书,把一位经济学家70年的生活、学习、研究、奋斗的经历,系统地展现在读者目前。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对年轻的朋友和后来人有所启发与启示”。确实,本书不仅是作者坦荡人生的记录,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史,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史,是东北农村的生活史,是北京大学的文革史,是光华管理学院的创建史。作者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以他几十年的思考,研究解读着70年来中国的历史。这是一本独特的书籍。它的出版,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具慧眼的体现。无论现在和将来,本书都将为愿意思考的所有读者,提供一道回味无穷的精神大餐!

(作者:贾春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