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2013年,《健康与营养》杂志曾举办过两场“儿童零食优选”沙龙并做了现场零食消费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1%的家长认为零食不是必需品,可吃可不吃。而与此同时,98%的孩子有吃零食的习惯。

零食已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即使父母有心想要阻止孩子吃零食,仍然没有办法抵挡社交环境中零食的存在。所幸,随着父母们对食品安全及儿童成长的重视,部分零食慢慢被接受了,如酸奶、水果、乳制品等等。目前,儿童零食最大的争议在于那些“垃圾”食品。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我有一个故事

关于“垃圾”食品,我这里有个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闺蜜的“八卦”:

闺蜜的一位男同学从小被妈妈禁止吃零食。这位男同胞是听周杰伦的歌长大的——听妈妈的话——真的一次都没吃过零食。直到有一天,这位男同胞找了个吃货女朋友。这位女朋友很爱吃,一个人吃觉得特没劲。于是想着法哄男朋友吃。

“来,吃一口,特香特麻。”

“不要。”

“张嘴……”

“唔……太好吃了,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这段绘声绘色的表演来自我的闺蜜。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零食成了他俩共同的爱好,并因着这个爱好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不幸的是,婚后两夫妻是跟婆婆一起住的。婆婆还是不许吃所谓的“垃圾”食品。于是,这个女朋友,现在是媳妇儿了,经常偷偷采购后用黑色垃圾袋做掩护,一回家就冲进房间把零食藏进衣柜。晚上,两人在房间尽情享受。

从未吃过零食的童年到日日贪食的成年,这位男同学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母亲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零食成了影响儿子终生大事的关键性因素。

当然这个事情比较极端,但是零食问题的确成为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


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的"零食”


首先,让我们我们来看看非健康零食的危害:

  • 有研究表明:经常吃不健康的零食会增加儿童患肥胖及代谢异常的风险,特别是甜饮料、甜点心、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等高能量、低膳食纤维的食品。
  • 为了保证食品能够吸引孩子,许多商家都在零食的味道、颜色、香味上做足了功夫。这也就意味着零食被混杂进了很多添加物,如色素、香精、防腐剂等等,长期服用影响孩子的内分泌,引发机体代谢紊乱。
  • 由于吃零食不分地点和卫生条件,孩子往往容易因此患上肠胃疾病。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事实上,非健康零食确实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家长考虑到零食的危害,采用了一刀切的政策,坚决不让孩子吃零食。那么,不让孩子吃零食是个良策吗?


被忽视的心理健康


对于零食,家长往往很注重身体方面的成长,但是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而相比于身体方面的疾病,心理的疾病往往来得晚、藏得好。一些初期的心理疾病并不能够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网友的现身说法:

有因为不给吃零食,产生匮乏感的: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匮乏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意思是当一个人的欲望一直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就会一直想要得到。就比如上图这位网友,因为小时候不让吃,现在长大了疯狂吃以满足小时候造成的“匮乏感”。


有因为不给吃零食,捡别人掉在地上吃的心酸: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孩子天生是个好奇的探索者。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醉心品尝”,孩子理所当然会想要尝试。零食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一个阶梯。纵使父母怕孩子摔着将阶梯撤掉,孩子依然会想方设法从别处搭建阶梯,用他自己的方法。


有觉得小时候不吃零食“亏了”,童年不幸福的: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黄磊曾在节目中说:没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福的。孩子喜欢吃零食是一种天性,家长们应该害怕零食带来的各种危害,杜绝孩子吃零食。其实这也切断了一个孩子获取幸福体验的渠道。

以上鲜活的例子都告诉我们,零食不只关乎身体健康,其实还有心理健康。实际上,零食是一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博弈。(这一届家长真是太难了)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大部分孩子对零食都有一种渴望,无论是出于好奇心、口腹欲还是幸福感需要,吃零食是一种正常的需求。但是出于各种担心,家长们对零食望而生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孰轻孰重?家长们到底该如何抉择呢?


04零食博弈对策: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


对于这种情况,不二妈妈的建议是沿袭"金玉良言”: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

家长们可以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该指南将零食分为三个等级:

可经常食用,即每天食用:如水煮蛋、无糖、低糖燕麦片、全麦面包、豆浆、香蕉、土豆等;

适当食用,即每周可食用1-2次:如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杏仁露、鲜奶冰淇淋、咖啡等;

限制食用,即每周不可超过一次:如甜度很高的蜜饯和糖果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识别零食的安全性:如读懂食品背后的配料表、动口前先动眼,瞅瞅零食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等,引导孩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才是教育的正道。


零食,一场关于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的博弈


战略上藐视:

虽然专家们给出了各种答案,让孩子们多吃坚果、牛奶等,但是孩子们好像对这个建议并不感冒:2019年,湖北某高校对孝感地区600多名小学生调查发现:小学生最喜欢吃的5种零食分别是:膨化食品、饮料、糖果、奶制品、辣条。现实是那么让人头疼。

但是孩子的成长又何尝只有这一种难题,孩子的成长难道不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吗?除了零食问题,还有爱玩游戏怎么办、爱看电视怎么办、早恋怎么办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家长不妨放松心态,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不断碰撞、融合中,你们的联结会更加紧密,孩子也会更加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