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間還“見外”?只因為,不想變成麻煩製造機

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好像總是難得親近,父母一般是板著臉的,子女想親近一點,父母就渾身彆扭不自在。反而子女和隔代親屬或者旁系親屬相處會更自然一些,特指舅舅、姑姑之類的家人。

家人之間還“見外”?只因為,不想變成麻煩製造機

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大學能通過兼職掙點外快,或者參加工作之後,就不好意思開口和家裡要錢了。當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幫助。就算在失業期間,或者碰到其他的窘境,也寧願自己咬咬牙扛過去,不願意讓家人知道。

有些人會把“不和家人分享”定義為“見外”,其實不是的。原因有這兩個方面,第一個:家人的過度關照。有時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和家人長期生活在一起,或者需要家人在某些方面的長期幫助。儘管是出於好心,但家人在詢問近況時會不自覺地用上一些“偏嘲諷”向的語氣和詞句。這對於本來就處於被幫助位置的人來說,是一種懷疑和打擊。得不到家人的理解,那還不如奉行“距離產生美”這一優良傳統。

第二個方面:被幫助時的誠惶誠恐。除了天生反社會主義和極少數性格極端的人,沒有人對家人的幫助不懷感激之心的。家人對我們的愛,可以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比如,一個即將餓死的人,一碗白米飯就能讓他填飽肚子,然而因為你越界的善心,你硬是逼著他吃完了慈禧太后的一桌晚宴。於是,本應餓斃的人反而被撐死了。

家人的奉獻是無私的,被幫助的人有時只需要一個落腳的地方,不想讓自己成為一個麻煩製造機。雖然他們心裡知道家人肯定不會介意,我把這理解為可憐的自尊心。本來就是急需幫助的人了,家人拉了一把已經可以站起來繼續前行,再恬不知恥地要求更多幫助,就有點“阿斗”的意味了。

我始終堅持這麼一個原則,小事上可以“差不多”,各方援手是最不需要的東西,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大事上不要瞞著家人,陷入極端困境的時候,家人永遠是為我們兜底的人,也是絕對可以依靠的人。在外奮鬥時,知道有這麼一群可愛的人會無條件為你“站隊”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