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文化內涵?

三國演義的智慧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首先,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講的是關於學習的問題。在這裡“好”字要念作四聲,意為喜好。

我們今天普遍將它翻譯成“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在《朱子語類》當中,朱熹如是評價:

人之生,便有此理。然被物慾昏蔽,故知此理者已少。好之者是知之已至,分明見得此理可愛 可求,故心誠好之。樂之者是好之已至,而此理已得之於己。凡天地萬物之理皆具足於吾身,則樂莫大焉。知之者,如五穀之可食;好之者,是食而知其味;樂之者,是食而飽。南升。

這段話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意思大概是說人容易被矇蔽,能夠懂得的人已經很少了,而喜愛的人比單純懂得的人要厲害一些,因為他們發現了學習或者其他的有用之處。但是以此為樂的人比單純的喜好者更進一步,因為它是一種不滿足的喜好。然後,在這段文字最後,朱熹還使用了一個一個比喻。

(這也不過是個人理解,你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喔。)

而《論語正義》當中說:

此章言人之學道用心深淺之異也。言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厚也,好之者又不如悅樂之者深也。

這是講述學習用心深淺的一個話題,其實也就是講述了學習的三重境界。

在今天來說的話,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

就好像平常上課學習:

  1. 第一重“知之者”,啊,我知道要好好學習,可是我就是不想學,非要等老師來抽我的時候才想看看。

  2. 第二重“好之者”,我要考試、要上大學、要找工作,學習這些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他們很有用,有用我就要學。

  3. 第三重“樂之者”,我太喜歡學習這些知識了,不管發生什麼,學無止境,我會一直學習下去。

這樣一看,不久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了嗎?也更加容易理解。三重境界當中,第一重不過是一個被動的學習者,第二重為了某些原因而主動,唯有第三重才是對於學習真正的熱愛。

而這,也正是我們當下流行的學習觀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當然,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和我交流哦!

想要了解更多漢語和文學知識,請關注我吧!希望和你一起學習!

雲中歌白鶴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意思也不難理解,大多數人把它當做學習或者教育的名言激勵後學。我認為可以把它看做孔子對世人的分類。

老子在《道德經》裡把人分做上士、中士、下士三類,孔子作為儒家聖人比較厚道,可能怕傷了某些人的玻璃心 ,雖沒有明說,可我們也不能裝傻。

一 知之者——庸人

世界上很多事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道理也都懂,可是真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正應了句俗話: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當學生的都知道學習的重要,可網吧的誘惑更大;當員工的都知道工作的重要,可晚上一有人叫打麻將或喝酒又動搖了。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不知不覺泯然庸人矣。

二 好之者——高手

好之者,興趣在此 ,無需催促,無需勸勉,習慣已養成,一日不可無,精力與時間投入就多 ,學業有成,工作出色,假以時日,在任何領域都會是高手,一不小心就把那些“知之者”甩幾條街,想不成功都難。

三 樂之者——大蝦

如果說“好之者”是有興趣,那麼“樂之者”就是在享受,動力十足,樂在其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把工作或學習當做快樂之源 ,啥也別想擋住我。結果肯定是一招鮮,吃遍天 ,弄潮各行,馳騁天下。就拿網上那些黑客說吧,之所以能成黑客,他們一定都是樂之者 ,不信你隨便找一個問問,錯了管換!

就說到這兒吧,一般人我都不告訴他!呵呵……


秀雲涵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只是一排清晰的字,雖然只是一句話,卻蘊含著濃厚的道理。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懂它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反過來理解,你不以它為樂就不可能喜歡它;你不喜歡它,即使懂了也沒多少用途。我認為學習也是如此。

就好像我們寫寫詩詞對聯一樣,如果不以此為樂,你再懂它寫出來的再合韻合律也不過是沒有感情沒有寄託的空洞之詞。

幹一行愛一行就是這個道理,你首先得對他有興趣,那不管是幹什麼你都是快樂的,心甘情願的。你就能學的好,做的好。

你懂一件事很簡單,可是你喜歡過它,以它為樂過嗎?只要你愛上這件事,你會發現做起它來有多麼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