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各國供應鏈會不會起變化,會不會各自完善自己供應鏈?

蟹老闆AAA


可以肯定的說,疫情過後,供應鏈肯定會起變化!

這次疫情讓西方十分被動,因為被他們視為低端的口罩、呼吸機等產品在疫情到來時,供給嚴重出現了問題,本國不能生產,進口還需排隊。這將促使他們思考,如果下次有類似事情發生,我們該如何應對?

所以,疫情過後,這些關係生命健康的產品,無論是否低端,各國都會力促自己產生,從而影響到各國的產業佈局。

過去,企業高管在制定供應商價值鏈戰略時,將成本,質量和交付視為他們的關鍵指標。但是,正如最近的危機所表明的那樣,由COVID-19等流行病引起的重大全球性事件,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都可能嚴重破壞零件或產品的可靠供應。

供應價值鏈不能一蹴而就。要使潛在的供應商在製造質量,產能,交付,成本以及他們對工程或需求變化的響應能力方面合格,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因此,供應鏈是為長期需求而設計的。建立它們之後,可能很難快速更改它們以適應不可預測的中斷。

COVID-19大流行提醒企業決策者,有必要在其未來的供應鏈設計中制定新的業務策略。未來供應價值鏈設計中要考慮的KPI可能包含傳統指標(例如成本,質量和交付)以及新的性能指標(包括彈性,響應能力和可配置性)(也稱為3R)。

受災地區是許多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由於缺乏明確的信息,加之對枯竭(或空轉)庫存的擔憂日益增加,似乎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許多行業的許多公司。。

從疫情爆發中吸取教訓,供應鏈運營的競爭前沿可能會朝著更全面的主動建模邁進。很多公司會思考,更廣泛地瞭解其供應鏈。

COVID-19疫情很可能導致供應鏈的持久重組,以增強抵禦能力。隨著一些公司為應對不斷變化的貿易政策而使亞洲運營模式多樣化,這種做法已經在進行中。事實上,已經有美國、日本等國開始這樣做了。


出國勞務幫幫幫


相信疫情過後各國會各自完善自己的供應鏈,但是由於全球企業在有些領域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程度很高,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大規模供應鏈轉移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企業轉移供應鏈成本是昂貴的。如果部分企業在未來投資中選擇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將承受更高昂的成本,這會讓其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大規模的供應鏈轉移“不太可能發生”。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個別國家的個別人就發表言論,認為疫情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影響,會帶來製造業轉移出中國,就大肆誇大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意圖很明顯,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用唱衰中國經濟的方式,人為地製造恐慌,恐嚇在華投資企業撤離中國。殊不知,今天的全球供應鏈格局決不是哪個國家、哪個企業單方面造就的,也不是哪個國家、哪個企業能夠隨意改變的。全球化是全球合作與發展的成果,是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企業精心培育的結果。個別人想以此來打亂全球供應鏈格局、破壞全球供應鏈帶給世界各國和企業的福利,是不可能做到的。

實際上,真正需要做的是在全球化共識下,不斷地完善供應鏈,提高供應鏈的運轉效率和效果,使供應鏈更好地為全球各個國家和企業服務。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歷了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尤其是主動融入全球經濟大格局後,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就好比如說中國生產大量的汽車零部件,歐洲、北美、日韓等都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中間產品,這一領域的供應鏈沒辦法很快被“替代”。在此領域,全球企業對中國供應鏈依賴程度很高,根本不存在供應鏈轉移。需要注意的是,汽車只是一個方面,其他領域也都存在類似格局,都或多或少地與中國有著密切關係。如果輕易放棄中國這條供應鏈,就意味著放棄自身的利益、放棄企業的競爭力。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但是隨著疫情得到逐步控制,中國已經做出了積極安排。特別是與全球供應鏈高度關聯的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地,早就進行了復工復產的各項準備工作,企業復工率很高,復產步伐也很快。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高度重視輕重緩急,對重點物資生產企業、供應鏈上游企業、最終產品生產企業、生活必須品生產企業以及重點外資企業,都在復工復產中給予了重點關注和幫助。尤其是地方政府,把各種服務上升到最高水平,包括用專機幫助企業接送員工等。

如此一來,擔心疫情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很大影響的人,也就不必太過操心了。指望疫情會讓製造企業大量撤離中國的人,更是要大失所望了。相信中國不會從全球供應鏈中撤離,也不會出現全球供應鏈大規模轉移的情況。相反,中國在抗擊疫情方面的努力和經驗,以及在復工復產方面的服務與效率,會讓更多外國投資者和企業信任,從而有更多高質量、高技術、高水平企業到中國投資的。

相信疫情過後的中國經濟,一定會變得更好,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與地位,也會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