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隨筆丨危險的“流量至上”

前幾天,家裡老人轉來一篇微信文,一看標題就很生猛:《美國突傳凶訊!戰爭一觸即發!》。她憂心忡忡:好可怕。

打開一看,文章已經閱讀10萬+。其觀點依據,是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4月3日發佈的一則公告,呼籲海外美國人儘快返回美國。文章對美國在國內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選擇全球撤僑難以理解,認為此舉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封國,二是開戰。封國是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而開戰是在國內發生社會危機時轉嫁矛盾的重要手段。

上網一查,此類文章竟然比比皆是,而且篇篇閱讀數驚人,看起來很有市場。其實,理性思考的人都明白,美國撤僑原因很簡單,因為隨著疫情發展,國際航班會越來越少,也不可能有那麼多包機撤僑,這既是美國政府的安民措施,也可以避免陷入輿論指責的麻煩。

這些年,互聯網“流量經濟”盛行。每臨大事,都會有人想方設法蹭熱度、蹭流量。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是全人類的災難,這些人依然不放過任何機會,嗜血蠅蟲般從中賺取“眼球經濟”。他們的文章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並不簡單地編造謊言,而是將一些似是而非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得出驚人結論,煽動民族情緒,斬獲天文數字的流量。

比如,這兩天一些自媒體還在傳另一個“大新聞”:美國要求企業撤離在華工廠,政府承擔100%的搬遷費用。這同樣是一種誤讀。正確的翻譯是政府僅在企業回遷當年少收點稅,根本不是替企業全部報銷。

真的是吃了英語不好的虧嗎?其實沒那麼簡單,很多文章是故意誤讀,揣著明白裝糊塗,危言聳聽,故布疑雲,進而販賣焦慮。互聯網時代,不能否認流量很重要,相關數據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內容產品的傳播效益,為內容產業提供重要的評價標尺。但“流量至上”卻很危險。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說過,人們更傾向於直覺式的“快思考”,這意味著簡單易懂的內容受歡迎。正是因為這種“人性的弱點”,內容生產才更要強調健康正面的引導。無論是什麼渠道,無論是什麼形態,對優秀內容的追求,都應該大於對於“流量”的渴求。這不僅是媒體人的責任,更應該成為自媒體人的自律。

潘高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