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喜歡書法的朋友一定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幅價值連城的書法作品,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的《腳氣帖》。曾有網友直言:為何不叫別的名字呢?這名真無語。書法專家解釋說:此帖的核心就在於此,這樣叫非但不尷尬反而滲透著藝術的“香氣”!

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這是一封蔡襄寫給友人的書札,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書信。原文說:僕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意思是:四月以來我的腳氣經常發作、發腫,入秋以後才有所減輕,所以想去北方,我在南方的湖光山色之中都沒有忘記此事。承蒙你三次來信,卻沒有及時回信,真不好意思。本月四日交接工作,十五日便上路,蔡襄再次呈遞。

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蔡襄是興化軍仙遊(今福建莆田仙遊)人,他天資聰穎,19歲便高中進士,先後擔任過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要職,後來又在各地任知州等地方官。蔡襄一生為官正直,頗有政績,他主持研發了武夷茶小龍團,而且編纂了《茶錄》《荔枝譜》等農學著作。

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蔡襄是宋代頂尖的書法大師,為宋四家(蘇黃米蔡)之一,後人有傳說:蘇黃米蔡中的“蔡”原本為“蔡京”只因其品行低劣才換成了蔡襄,實屬謠言。喜歡書法的朋友一定了解,無論從傳統書法的傳承角度還是書法創作的多元化角度來講,蔡襄的書法都略勝一籌。大文豪蘇東坡也曾說過:蔡襄是北宋第一書法家。

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言歸正傳,為什麼我們要說蔡襄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因為該帖具備三個層面的藝術效果:

首先,它是文人藝術與生活的契合。蔡襄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大官、清官,他的生活節奏自然要比一般人忙得多,但他面對朋友的來信,卻絲毫沒有草率。這一點幾乎是很多古代文人的“共識”,所以書法史上才出現了很多以書札、便條為主要內容的藝術精品。正是由於書札、便條是生活中最為普通隨意的書寫方式,因此它才貼近文人生活,最真實、最坦然,也就最容易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

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其次,真正的藝術大都是“隨意之作”而非有意為之。這句話正好對應了李白所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可以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時候我們刻意去做什麼,往往會事與願違,刻意,總是包含了很多的干擾因素,難免會左右人的思維。有時候忘記煩惱,如釋重負才會怡然自得,這就是藝術。“腳氣帖”誠然如此,輕鬆舒緩、抑揚頓挫,或親切自然或熱情奔放,無不像一首熱烈的旋律,歌頌著生活的愜意,儘管“腳氣”很臭,但書法有點香!

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再次,書法的章法之美。除了具備以上兩點以外,腳氣帖之所以能夠深受後人追捧,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它滲透著宋人的“尚意之風”。開篇以規範的行書落筆,而後寫到“不辭北行”卻行筆漸快,透露出作者的殷切心情和身體有所好轉後的喜悅之情。當寫到“未忘耳”三字,作者的情緒達到了巔峰,一氣呵成、激動不已,而後又漸漸回到了現實的生活。從該帖的這種一波三折來看,與後來蘇東坡的《寒食帖》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

所以,我們才說:他是北宋第一書法家,腳氣發作寫了“腳氣帖”專家:真香!不知各位書友對於蔡襄的這幅作品有何見解?這種“香味”是否已經影響到了你的書法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