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被殺時為什麼趴在楚悼王屍體上?

切克鬧yao鬧天宮


吳起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他比商鞅變法還要早三十多年。所有法家幾乎都難逃政治清算,吳起也一樣,他的堅強後盾楚悼王剛死,就在楚悼王的靈前,吳起遭到了反對派的刺殺。

危急關頭,吳起急中生智,趴在楚悼王屍體上,但是還沒有逃過劫難。不過這一招,卻給自己留下了復仇之機,參與殺害他的七十多個家族被滅族。

吳起的坎坷人生路

吳起跟商鞅一樣,出生在衛國。吳起是富家大戶,但沒有貴族身份,不得出仕,所以他一直想方設法,遊走於權貴,希望獲得出仕的機會:

“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

結果,花光了千金家資,依然是白丁一枚,看起來古代也不乏遊走於官場的騙子。破了產的吳起成了笑料,吳起一怒之下殺了三十多人,逃出衛國,並對母親發誓,混不出人樣不回來了。

吳起跑到魯國,拜在孔門後輩曾申的門下學儒。後來母親去世了,吳起居然因為之前的誓言,沒有回鄉給母親料理後事。因為這件事,吳起被曾申認為有違儒家孝道,被逐出師門,從此改學兵法。

棄儒學法的吳起,卻由此走上了光明大道,由於學術成就,他逐漸獲得了魯國執政季孫氏的賞識。吳起二十八歲那年,齊國入侵魯國,吳起為了獲得建功立業的機會,殺掉齊國妻子,獲得拜將機會,並打敗齊國,獲得人生的第一次成功。

吳起殺妻求將,因此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隨著聲名大振,吳起也遭到魯國權貴們的詆譭,隨著後臺季孫氏的遇害,吳起被迫逃離魯國,投奔魏國。

魏國是吳起變法的第一塊試驗田,在這裡他獲得了魏文侯的鼎力支持,數次領兵打敗秦國,佔領秦國的河西之地,並創建了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制度。隨著魏文侯的離世,吳起遭受公叔痤的陷害,被迫逃離魏國,投奔楚國。

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吳起將人生的事業推向頂點。他用了七年的時間,推行變法圖強,迅速將日趨衰弱的楚國,打造成春秋戰國之交,最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變法到底變了啥

在魯國,初次領兵就能建功立業,到魏國又創下以一敵十的戰例,留下兵法革新的成果,到了楚國,又能妙手回春,讓沒落的楚國,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都煥發新的生命力。可見吳起變法,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靈丹妙藥,那麼吳起變法到底變了啥?

1.吳起的軍事改革

①建立職業兵種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採用“兵農結合”的模式,類似於府兵制,士兵以服兵役的方式,為國家盡義務,戰時為兵,閒時務農。

吳起主張建立職業兵種,他在魏國建立的“魏武卒”就是一支職業兵。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士兵篩選嚴格,訓練有素,經驗豐富,戰鬥力極強。

②專業化的軍事訓練

由於職業兵種的建立,吳起具備了對士兵系統軍事訓練的條件。史料記載,吳起對士兵的訓練和成果檢驗,制定了非常細的條例。

比如他規定:士兵身穿3層護甲、頭帶鐵盔、腰配劍、肩長矛、操十石弓,攜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糧,半天能行軍百里,為合格。

又比如,他將士兵按身高、特長、兵器種類等,分別編隊,形成不同的兵種,相互協同作戰。

③建立對應的職業法規

在職業化之前,士兵的管理相對鬆散,職業化之後,吳起隨之建立起一套與之對應的賞罰制度。比如對軍令執行的嚴苛,曾有士兵過於興奮,兩軍對壘不等主帥發出指令,一個人衝到敵陣前砍了幾顆人頭跑回來,吳起毫不客氣地以軍令將該士兵斬首示眾。

又比如,吳起將對士兵立功的獎賞,擴大到家屬層面,建立職業軍人的榮譽感。

④強化兵法推廣運用

吳起有一本專著叫《吳子兵法》,裡面系統闡述了他的兵法思想和作戰指導。它不光是吳起戰時智慧的體現,還是全軍軍事指導的靈魂。從平時作戰訓練時,吳起就強調士兵的傳幫帶作用,將他的個人軍事思想,通過對士兵的教育,運用在日常細節中,並廣泛傳播。

這個做法,像極了解放軍的軍隊教育系統。

總之,吳起所建立的軍隊,很有現代特色,他的軍隊戰鬥力強絕非偶然,他不光靠個人的智慧發揮,而是依靠制度性建設,打造了強大的軍隊系統。因而,吳起不光是軍事家,還是軍事改革家。

2.吳起的政治變革

吳起認為,軍事變革不能獨立於政治,所以他更強調政治改革。吳起的政治變革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削、明、開、軍。削,就是削除貴族階級的特權;明,就是明法審令;開,就是開邊實虛;軍,就是強兵。

①削

吳起政治變革的最主要內容,就是剝奪貴族階級的特權。剝奪的方式有三種:損、收、平。損就是罷黜庸碌無能者;收就是沒收世襲的封賞;平就是限制在職高官的收入。

諸侯國沒落的首要標誌,就是特權階級的腐敗無能,吳起變革的第一刀,選擇剝離肌體的腐壞部分,可謂切中時弊。

②明

第二步強調官員系統的有效性,也就是通過法令的申明,杜絕營私舞弊,強化官僚系統的工作有效性,從而保證系統圍繞國家利益運轉。

③開

開邊實虛,一方面將從貴族手中奪回來的土地,分配給平民,另一方面又將被剝奪特權的貴族,發往經濟薄弱的邊地,讓他們開墾荒地,充實國家經濟收入。

吳起變法的成果檢驗

吳起變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魏國期間兵法改革,第二階段,在楚國的政治和軍事改革。

在魏國的兵法變革,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創立魏武卒,時間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在楚國的改革時間很短,起於公元前387年,用了不到七年時間就見到了巨大成效。

1.吳起變法給魏國帶來的變化

吳起創立的“魏武卒”,縱橫戰國百餘年,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魏國也仗著魏武卒的戰鬥力,很長一段時間,縱橫各國。

吳起創立魏武卒不久,就親自率領這支軍隊,取得過一系列輝煌戰績:“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

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陰晉之戰”,吳起率五萬步卒,車百乘,騎三千,打敗了秦國五十萬大軍,創下了以一敵十的傳奇。

2.吳起變法給楚國帶來的變化

由於楚悼王堅定不移的支持,吳起變法在楚國表現出驚人的成效,短短六七年,楚國發生了質的變化。

首先,楚國南方的百越部落,拿他們做試驗田,將楚國的疆界,向南推進到蒼梧郡一帶。接著他們又向西進攻秦國。

公元前383年,圍繞衛國的爭奪戰,形成了魏齊聯盟,合攻趙國的局面。趙國被動之下,向楚國求援。吳起看到了這次戰爭的機會,他力排眾議,主張聯趙抗魏,獲得了楚悼王的支持。

吳起也玩了個“圍魏救趙”,他沒有將楚軍投入雙方交戰的主戰場,而是全軍渡過黃河,直插魏軍背後,截斷魏軍與首都安邑的聯繫。果然,魏軍被迫回軍,趙軍乘機追擊,楚趙兩國對魏軍前後夾擊。

魏軍慘敗回國,趙軍佔領了棘蒲,楚軍佔領了陳、蔡及衛國部分地區,一掃七年前鉅野之戰以來,被三晉打得節節敗退的慘境。

吳起之死

這次戰爭過後,隨著楚趙結盟,三晉聯盟的格局瓦解了。楚悼王好開心,好激動,好興奮,於是心跳加快,於是血脈膨脹,於是駕崩了!

楚悼王一死,吳起的好日子到頭了,就在楚悼王的靈堂上,舊貴族對吳起發動了刺殺行動: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吳起驚慌失措之下,居然聰明的智慧沒有喪失,他趴在楚悼王屍體上,企圖躲過刺殺。但是宗室貴族根本不理會,依然亂箭齊下,把吳起並同楚悼王屍體,一起射成了刺蝟!

1.吳起損害了貴族階級的利益

宗室貴族之所以毅然決然地刺殺吳起,而且那麼迫不及待,冒著大不韙的風險行動,這個仇恨得有多深!

有多深,那就要看看在吳起變法前後,宗室們的生活狀況就一目瞭然。楚國以屈氏、景氏和昭死為主的宗室貴族,跟其他諸侯國貴族一樣,憑藉“世卿世祿制”,天生富貴命,卿大夫之位,由父及子代代相傳。除了封邑,還有職場上的外快,活得逍遙自在。

結果,吳起一變法,什麼都沒了,慘一點的全族跟罪犯一樣,被流放邊地,甚至不得不扛鋤頭種地。僥倖暫時保下來的貴族們都心驚膽寒,按吳起的法律,不久他們也會跟流放罪犯一樣。

所以,吳起本質上革了所有貴族們的命!跟商鞅變法一樣,結局也完全一樣。

2.急中生智沒救得了命但復了仇

吳起為何趴到楚悼王屍體上?兩個原因:

一是藉助楚悼王的屍體,阻止貴族們放箭。但是吳起身邊應該有衛士,貴族們也近不了身,只能放箭射殺。有楚悼王屍體在,他們必然會顧忌,一旦射到楚悼王屍體上,等同於謀殺國君,那就是滅族死罪。

所以,吳起認為,楚悼王屍體,就是他的護身符。

第二個理由就是,萬一貴族們膽敢繼續射箭,自己即便保不住,兇手們也一定給自己陪葬。不是射箭的一個人,而是整個家族!

事件竟然就是最壞的結局!可見貴族們對吳起有多狠。其實不難理解,變法越成功,就意味著貴族們利益受損越嚴重。吳起變法短短六七年,就翻天覆地,是建立在貴族階級哀嚎聲中的!

3.如果不被射殺,吳起未來會有好結果嗎

事後,楚悼王將參與謀殺吳起的貴族,七十多家全部處死!也就是說,至少有七十多個家族之人,向吳起射了箭。

楚肅王誅殺七十多家貴族真的是為吳起復仇嗎?未必!按照《呂氏春秋》記載,吳起的屍體也被處以車裂之刑。當然,《呂氏春秋》不是歷史,未必真實。不過,它表達的含義未必沒道理:在楚肅王眼中,吳起和貴族們,都是可利用的政治工具。

怎麼講?吳起變法的成果,楚肅王不會不知道,所以他不大可能走回頭路,藉機誅滅舊貴族,正好用以鞏固王權。但是,貴族也不可能一網打盡,為了安撫剩餘的貴族,拿車裂吳起,作為討好他們的禮物,就是不錯的選擇。

所以,假如貴族們不那麼心急,暫時放過吳起,接下來的政治鬥爭中,吳起也必然無路可走,必然會被楚肅王犧牲掉!

這就是古代法家的必然歸宿!


尋根拜祖


吳起臨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屍體,是我見過最成功的復仇,七十多家仇家全部被誅。



吳起的出身極好,家裡面窮的就只剩下錢了,然而吳起並不滿足,富家翁並不是他的目標,做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才是。

為了實現抱負,吳起辭別母親走上行程,第一次外出多年,吳起沒有獲得任何成就,反而消耗了不少錢財,被鄉里人嘲笑。

一怒之下的吳起就把這些人都給殺了,隨後再次離開家鄉,這次他拜了當時的大儒曾參之子曾申為師。



當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後,在外的吳起沒有選擇返回家鄉,老師曾申認為吳起沒有孝心,將他趕出師門,此後吳起棄文從武。

吳起從武后先是來到了魯國,為了消除魯穆公的疑慮,吳起親手殺掉了自己齊國的妻子,吳起也成功為將,大破齊軍。

後來由於魯國內部原因,吳起再次逃亡,這次逃亡的地方是魏國,在魏國吳起也是大展手腳,創建了魏武卒。



吳起建立的魏武卒制讓魏國盛極一時,當時吳起帶領魏武卒直接佔有了秦國的河西地區,一時間吳起名聲大噪。

在魏國遭受冷落的吳起選擇再次離開,這次吳起選擇的地方是楚國,這也是他的最後一站。

可以說吳起在楚國才算是實現了自己的抱負,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



吳起的變法內容主要有:

向百姓公佈法律,讓百姓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凡是已經傳過三代的貴族將取消俸祿,對邊遠地區的貴族減少供給;

淘汰楚國官場上毫無作用的官員,將節省下來的俸祿用作強兵;

大力制止官員內部的貪汙現象,並且排除讒害忠良的風氣,讓楚國上下都一心為國家效力;

……



在吳起一系列的改革下,楚國的國力得到顯著的提升,可以跟當時的霸主魏國一爭高下。

不過天不遂人願,吳起的改革確實很成功,但這切切實實的損害了貴族的利益,但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才相安無事。

在楚悼王去世後,楚國的貴族也終於恢復了本來的樣貌,開始趁機攻打吳起。



這次吳起沒有順利逃脫,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吳起跑到了楚悼王的停屍處,緊接著抱住楚悼王的屍體。

見到吳起走投無路,楚國貴族立刻下令亂箭射殺吳起,吳起被亂箭射死,一同被射中的還有楚悼王的屍體。

為什麼吳起臨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屍體是我見過最成功的報復呢,因為在當時欺辱國君的屍體算是重罪,參與圍剿吳起的七十多家貴族無一避免,全部被滅族,這算不算吳起的最後一步棋?



當然,吳起臨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屍體有沒有其他想法呢?

吳起還不想死?

在當時侮辱國君的屍體算是重罪,吳起知道這個法律,貴族們也知道這個法律,所以吳起想賭,賭這些人不敢這樣做。

可惜的是吳起賭輸了,這些貴族由於吳起的打壓已經紅眼了,看到如此一個機會自然是不擇手段。

如果當時吳起真的逃過一劫,我想他肯定會有辦法為自己置辦後路,只可惜他低估了這些貴族對他的恨。



表達知遇之恩?

我覺得吳起在楚國才算是最快樂的時光,因為他實現了自己的抱負,而這一切都是楚悼王的支持。

在明知自己必死的情況下,吳起想見見這個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也是有可能的。

你覺得吳起在臨死前抱住楚悼王屍體,是想報復多一些,還是怕死或者是感謝知遇之恩多一些?



感謝閱讀,如果覺得文章不錯,給文青點個關注鼓勵吧~


文青聊史


“就算是死,也要拉人來墊背”,敢豪言壯語的人不少,但有能力付諸實施的沒幾個,絕大部分人其實都是在吹牛皮。

但對吳起而言,這都是小意思:人家通過一個小小的舉動,就把殺害自己的人全部拉來墊背,而且還禍及這些人的祖宗三代、全家老小。一人被殺,拉來70多個貴族家族陪葬,這樣的神作,古往今來也是獨一份。

說到古代威名顯赫、著書立言的兵家,我們首先會想到孫武、孫臏。但筆者認為,在歷史上,有個人比這二位的綜合實力更強大,那就是吳起。

在人才濟濟的戰國時期,如果比較人生的曲折與精彩程度,沒人比得上吳起:

他是衛國人,在魯國一鳴驚人,在魏國揚名立萬,在楚國達到新巔峰;

作為兵家代表人物,吳起最早學的卻是儒家。起先,他拜在儒學大家曾參之子曾申門下,卻因不奔母喪,被視為“不孝”而逐出師門;其後又跟隨河西大儒卜子夏學習,與魏文侯、李悝師出同門;

他兵、法、儒三修,用兵出神入化,擔綱主力攻下秦國河西之地,創立橫行戰國前半期的魏武卒,曾用5萬新兵大破秦國50萬大軍;

他性格複雜,為了學習可以不奔母喪,為了成為魯國將領殺害自己的妻子,李悝評論他:“貪而好色”;但卻因“廉平,盡能得士心”,也就是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獲得將士們的擁戴,而被一代雄主魏文侯委以重任;

吳起不僅僅是一位將領、軍事家,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僅可以“將三軍,使士卒樂死”,還可以“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更可以“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

當然了,他還可以著書立言,寫下了《吳子兵法》,提出了許多創新的理念,比如強調政治、軍事並重,以政治為先;主張"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注重審敵虛實;要求將領文武全才、剛柔兼備;提倡以教戒治軍、注重賞賜有功....

在軍事方面有如此造詣的吳起,卻擁有成為一名頂級政治家、改革家的雄心。他一度有機會接近魏相一職,卻敗給了更能處理魏國複雜政治局面的田文;也正由於他的出色才能與雄心,才招致了公叔痤的忌憚,被對方設計陷害,被迫逃離自己奮鬥了數十年的魏國。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吳起逃到楚國後,反而獲得了自己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職位,也有機會得以把自己改革理想與計劃付諸實踐。

自春秋時期起,楚國就是橫亙在南方的巨無霸,曾飲馬黃河、逐鹿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戰國初期,楚國的硬件仍舊笑傲群雄,就像張儀後來描繪的那樣:“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六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即使變法後的秦國,也沒有這樣的紙面實力。

不過,硬件是成為強國的基礎,但只是有硬件並不意味著就是強國。三家分晉前後,魏國在魏文侯魏斯的領導下強勢崛起,攜帶者韓、趙倆兄弟橫行無忌;而此時的楚國,則仍在傳統貴族政治的泥潭中掙扎,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萎靡,成了三晉欺負的對象,如《史記》中記載的那樣,“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楚厚賂秦,與之平。”

也就是說,自從楚悼王繼位後,不斷遭到魏、趙、韓聯手進攻,也不斷的喪失土地、倍受屈辱。為了躲過危機,楚悼王甚至不得不收買秦國,在求得對方的幫助下才暫時擺脫了三晉的魔爪。

而楚悼王並非庸君,他做夢也想使楚國強大,只是苦於沒有門路。因此,到了公元前387年,當得知吳起前來投靠時,早就聽說其威名的楚悼王如同久旱逢甘霖,立即對其委以重任,甚至毫不猶豫的提供了吳起心心念的職位:“楚悼王素聞其賢,至則任之為相”。

接下來,吳起就大刀闊斧的開展了一系列變法,將自己多年來的治國思路付諸實踐。作為李悝的同僚,以及魏國變法經驗的親歷者,吳起的變法措施,不僅汲取了魏國經驗的精髓,還契合了當時楚國政壇上下的弊端,極具針對性:

“明法審令”,制定法律、廣而告之,使官民等所有人都知曉,這也是所有法家變革的最基本措施;

“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裁減無關緊要的冗官,關係逐漸疏遠的貴族,則取消爵位、特殊待遇;

“以撫養戰鬥之士,要在強兵”,淘汰官員、廢除貴族省下來的錢,都用在了強化、訓練軍隊等方面,一切目的為了強軍。

“破遊說之言從橫者”,杜絕靠嘴皮子謀取榮華富貴的投機行為,所有富貴的取得,都要靠實實在在的功勞換取。

由上文可見,從吳起的變法措施中,能看到很多後來商鞅變法的影子。實際上,李悝、吳起、商鞅,這三位在魏國官場中成長起來的法家代表人物,其治國思路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有所傳承的,所不同的,只是根據所在國家實際情況做出了具體細化與改變。

而在變法結果上,這三位出奇的給力:短期內就可以富國強兵。吳起變法實行數年後,楚國立即改頭換面:“南平百越,北卻三晉,西伐秦,諸侯皆患楚之強”,曾經被三晉肆意欺負的楚國,如今三面出擊,打的各國毫無脾氣。

只可惜,對楚國有利的,對某些利益團體而言卻是另一回事:“而楚之貴戚大臣多怨吳起者。”畢竟從吳起變法措施來看,他對原有貴族利益的削弱不是一星半點,而是活生生的奪人財路,那結果也很明顯:如同殺人父母。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作為外來戶,吳起的最大靠山沒了,而那些被他剝奪了原有利益的貴族們迫不及待的對吳起群起而攻之。面對蜂擁而來、意圖將自己生吞活剝的暴徒們,吳起作為孤家寡人,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應對辦法。身為一名頂級兵法家、軍事家,他稍加冷靜思索,立即跑向楚悼王的停屍房。

吳起這是打的什麼算盤?

刑罰,向來是統治者的暴力工具。早在春秋時期,楚國就設立了專職掌管刑獄的官員;楚國還形成了系統的法律條文:國典。形形色色的法令中,對楚王利益、權威的保護無所不在,甚至連已故楚王的屍體也被視為至高無上、不可褻瀆的對象,“加兵於王屍者罪”,敢以兵器傷害楚王屍體的,殺無赦,而且還要誅連三族。

作為法家大師,吳起對上述制度瞭然於胸。他跑到靈堂後,整個人趴在楚悼王的屍體上;隨後趕來的貴族們在激憤之下,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他們手中的刀、劍、箭全部向吳起身上招呼過來,當然也免不了傷害到楚悼王的屍體。

就這樣,一代奇才吳起慘死於亂劍\\箭之下,但這些兇手們卻也落入了他設下的圈套。太子即位後,把那些追殺吳起過程中傷害過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此被牽連滅族的勳貴共有七十多家。

死人也能殺人,這樣的案例史上並非罕見,但在極度危險的情況下稍加思索後,就能陷自己的仇人們於萬劫不復之地的,除了吳起,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軍事奇才,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