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图为李自玺(中)在转炉现场针对炉窑近期生产情况作指导

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却被破格提拔为副厂长。这在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乃至整个集团公司非常罕见。

这名创造奇迹的人叫李自玺,今年 42 岁,是名技校生。他多次荣获集团公司、省级行业比武状元,十多次获得公司“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生产者”以及甘肃省“技术能手”的称号。2011获得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2012获得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2014年获得金昌市 “首席技师”称号。他牵头的技术项目多次在全国有色行业、集团公司获得奖励。2015年,他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2018年当选为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伴随着诸多荣誉,他走过了一段艰辛、自强、奋斗、创新的道路。

不用扬鞭自奋蹄

1998年,年仅19岁的李自玺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铜业公司熔炼分厂熔炼车间当了一名转炉炉后工。当时,走进工作现场,灼热的气流、巨大的噪音、闪烁的火光、滚滚而下的铁流几乎震碎了他作为一个年轻人的理想和抱负。身高1.7米,体格瘦小的他手抓2.1米长的六棱实心钢钎,站在火花飞溅的熔炉前更是成为他工作第一天的梦魇。

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地在他心里打转。捅吧,万一火花扑过来吞噬掉自己咋办?不捅,这是工作,师傅们都在干。但他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有一股犟劲。牙一咬心一狠,他鼓足勇气把手里沉甸甸的钢钎伸进了熔炉。捅到第六个风眼时李自玺胳膊酸疼,身上没有一点气力。站在炉前,浑身发抖的他看到师傅们对着他摇了摇头,投来同情的目光。那一刻,他无法忍受那种目光,“弱者只会让人同情,只有强者才能获得尊重”。

在迷茫与自尊心相互纠结碰撞的过程中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把工作干好,不能让别人小瞧自己,一定要做一个被人认可和尊重的人。从第二天开始,他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仔细观察师傅们的工作窍门,一遍一遍练习;休息时,他留心师傅们的操作方法,操作时又反复琢磨并灵活运用。3个月后,他拿着钢纤就像孙悟空舞动手中的金箍棒一样灵活自如,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试用实习期。工作上得到的认可更加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他抱着砖头一样的专业书籍开始啃起来。之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出徒,还被选拔为炉后组长。接着,他又很快拿下了炉助、指吊、高硫等多个岗位的工作,成为班组里难得的多面手。

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李自玺在工作现场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谈起自己的工作,李自玺说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最大。这个人就是甘肃省劳模,他的启蒙师傅陶广山。

多年来,李自玺发现作业区长陶广山技艺精湛,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对他来说就是小儿科,只要他出面处理,总是手到病除。李自玺主动师从陶广山,一心想成为像陶师傅那样技艺精湛的人。

一日,李自玺刚下夜班,炉窑现场却出现了问题。上了一晚上夜班,又有点感冒的他浑身难受不想动。这个时候他们班完全可以下班了,把问题留给白班人员去处理。陶广山却走过来,指着他说:“李自玺,跟我一块干!”

师命如山,容不得他丝毫推诿。他拖着沉重的脚步,懒洋洋地跟着陶师傅一起干了起来。陶师傅看着他没精打采的样子,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不要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是匹千里马,没有伯乐来赏识发掘;要学着当金子,放到哪里都光彩夺目,展现自己的才华别人自然就会发现。”这句话深深震撼了李自玺。他发现自己当时存在的问题就是想得多、干得少。陶广山的言传身教如醍醐灌顶,彻底改变了李自玺的工作方式。工作从来不是理想和热情、想法和看法,而是办法和做法。

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从那以后,李自玺工作变了个样,现场出现难题、危险活、苦活累活他都冲锋在前,动嘴问,动手干,查找专业理论书籍,观察、思考、分析、论证,再实践。诸多困难和问题在他手中一一破解,实现了从工人到技术骨干的转变。2011年,他以一名工人的身份,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工程 技术人员完成了公司近千万元的项目——“4号、5号转炉残极加料机组”技改的设计、施工、试车以及生产全过程。

2013年,他作为仅有的两名现场技术人员之一,与国内高校教师、高科技企业人员一同被中国有色行业协会聘请为《铜冶炼转炉仿真系统》开发人员,负责主要数学模型的建立。此系统目前已应用于全国高职院校、同行业企业技术比武。该项目获得金川集团公司技术改进奖,全国有色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创新是力量之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李自玺深知创新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努力践行。2009年,转炉平均中修炉寿命只有120~130 炉,每年耐火材料费用多花3000多万元。他和同事研发了3种先进 操作法,8种设备、工艺改造法。至2013年,中修炉寿命提高至230炉,最高超过300炉,年节省耐火材料费2000多万元,铜转炉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炉寿命这个指标的提升过程中对他触动很大。他觉得新时代的技术工人,不光要看干了多少活儿,流了多少汗, 吃了多少苦,更重要的是能为企业做什么,提高了多少效益。

在多次参与项目建设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得到了有机结合,给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此后,他创新的劲头更足,胆子更大,很多好的想法不断在他的大脑中涌现,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2012年,他通过多次试验研究,优化工艺取消了阳极炉渣还原操作。这项技术获得当年该厂安全成果一等奖。

2014年,他研究提交了“铜转炉低冷铜比例工艺安全控制及系统生产组织方案”,保障了转炉工艺大幅改变后的安全运行,节约了大量成本。

2017 年,已经身为转炉工序长的李自玺作为集团公司首批阿米巴巴长,带领团队主动实施降本增效改进项目。在改进中,他发现转炉年产16万吨含铜5%的炉渣,一年有8000吨铜进到选矿,选矿只能回收85%。一年就有1200吨铜永久损失,价值近5000万元。如何才能使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成为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巨石。

他夜以继日地分析研究,从转炉的配料、添加溶剂、渣层厚度、渣二次沉淀等方面全程实施精细化控制。经过一年的摸索,炉渣含铜量下降到1.5%以下,每年减少铜金属损失900多吨,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这项达到国内炼铜行业最先进水平的操作法被命名为“转炉含渣铜五步 先进操作法”,获得甘肃省职工创新一等奖。

2018年8月,他被破格提拔为铜业公司熔炼分厂生产副厂长。

一纸“声讨书”

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李自玺31岁才结婚。婚后,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然而说起家庭,李自玺很惭愧。他说:“因为把大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疏忽了妻子和孩子的需求。”

一个周末的晚上,当李自玺解决完炉窑的生产问题, 夜里十点多推开家门时,在客厅的鱼缸上看到了一张醒目的大纸。那是一纸“声讨书”,详细列举了十几条家里应该由他干而没干的活——餐厅、厨房顶上的压条坏了没有换,客厅射灯坏了没有修,卫生间漏水不处理……看着那张“声讨书”,他陷入深深自责。这些年单位必须干、主动干的活他干了不计其数,家里的小活他却没有时间干。他想起结婚第二天,因为单位开招标会,就撇下蜜月期的妻子跑去开会,一开就是两天;他想起妻子有一次说,你一年出差好几次,却从未带过我,就连金昌你也没带我转过;他想起两个儿子,陪他们的时间太少太少……

第二天,他买来压条、灯泡、水嘴……打算把妻子列举的“罪状”一条条消灭。刚把压条换好,正准备修理射灯时,茶几上的手机叮铃铃响了起来。拿起手机,单位调度告诉他锅炉漏炉,他二话不说直奔单位。

李自玺,在 22 年的职业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提升着自己,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在提升自我,同时为企业创造着不可估量的 经济效益,获得众多荣誉。他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企业搭建的各种平台让我一个技校生有了施展手脚的地方。

文/ 记者 翟雄、通讯员 苏文兰

图/ 记者 翟雄 李玉梅

来源:金昌日报微信公众号

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编辑:焦多谦 滕先亮

责编:张积杰总编:王满玉

李自玺: 铜转炉上显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