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當時不懂,懂得後已不再年輕

往事和隨想

朗讀:芳宏 | 用戶徵集


過去分為兩種,一種是被記憶刻錄下來的,一種是被遺忘的。

時間吞噬一切,記憶將其還原重組,放入幾分真實,再添加幾分虛構,最終拼湊成一個缺失的過往。想要回憶過去只是徒然,即便用盡我們的全部心力,有時也無濟於事。好比當我們探究童年的時候,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童年的記憶,大多來自於大人們的講述。尤其在逢年過節的酒席上,一杯酒、一道菜、一場意外……便能成為引發他們記憶的觸機。

“想當年啊……”談話常常以這樣一句感嘆開始,接下來,是一番生動而有趣的講述,期間配合著適時的肢體動作。

“你都不知道你那會兒哭得有多大聲,哇啦哇啦,哭了整整一夜,到最後誰都沒睡好覺。那時我們都以為,你以後一定能成為歌唱家!”但有時,大人們的記憶也會有矛盾或不準確的時候。相比之下,一些久經歲月磨鍊的物件要可靠且真實得多,

比如照片、茶杯、櫃子、舊書……

而一旦物件也丟失了,留給我們的便只有氣味和感覺了。在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時間容器裡,一絲光亮、一陣香味、幾種顏色……都是轉動記憶的鑰匙。


不要忘記,我生命中有個反覆出現的動機……比對阿爾貝蒂娜的戀情還要重要的動機,即重溫舊事,這也是獻身藝術者的上好材料……一杯茶、散步場上的樹木、鐘樓等等。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正是靠著不斷的回憶,那些過往的歲月彷彿也從未終結,“而是存在於我們身上,不僅僅是作為記憶或記憶的複合體,而是作為我們內在本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班維爾《時光碎片》)就像莎士比亞說的,“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只是,當我們身處在現時的漩渦裡,看著那個被稱為“時間”的事物漠然走過,也會不禁感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去成為了過去呢?


記憶中承載著的輝煌幻象,一度只是現在,平淡無奇,枯燥乏味,完全不值一提……當我們把經驗送到過去的實驗室,是什麼樣的魔力才將其塑造和打磨出最後所呈現的光輝?

——班維爾

又或者,所謂的時間的流動和變化都只是虛幻,好比那些為“永恆主義”辯護的人,常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像我們這樣相信物理的人都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持久而頑固的幻覺。”

而我們,我們終將只能在這一場“持久而頑固的幻覺”中默默凝望,凝望浩瀚的時間,凝望殘缺的過往,哀嘆生命的無常和哀豔。


撰稿 | 七   點校對 | 西格瑪配樂 | There Was a Time, Kathryn Kay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