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宋最有血性的皇帝,宋孝宗為什麼未能恢復中原?

恢復中原故土是南宋的迫切願望。從趙構南遷起,歷代南宋皇帝,無不以恢復中原為己任,嘗試著北伐收復失地,對抗金國,但都無功而返。最終的結果卻是,不僅中原故土沒有恢復,南宋卻被蒙古所滅。

作為南宋最有血性的皇帝,宋孝宗為什麼未能恢復中原?

南宋疆域

應該說,在宋高宗和宋孝宗兩朝,歷史還是給了南宋君臣一雪前恥不少機會的。為什麼會一直沒有成功呢?

元初學者劉一清曾在其所著《錢塘遺事》一書中記載“(南宋)高宗之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故其出師才少衄,滿朝爭論其非,屈己求和而不能遂。孝宗之志惜哉”!

劉一清的評論頗有道理。在宋高宗時期,一大批將領在激烈的宋金對戰中成長起來,如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皆是當世名將。他們不僅抵抗了金軍的瘋狂進攻,還進行了猛烈的反攻。如岳飛就曾打到開封西南的朱仙鎮。然而,由於秦檜等主和派佔據上風,宋高宗又妥協求和,無心恢復,導致恢復大業不成。這就是所謂的“高宗之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

作為南宋最有血性的皇帝,宋孝宗為什麼未能恢復中原?

宋高宗

宋孝宗一直被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最有血性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創造了史家稱頌的”乾淳之治”。尤為難得的是,他還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可謂“恢復之君”。

然而,宋孝宗還是未能北伐大業,究其原因,乃是無恢復之臣。

作為南宋最有血性的皇帝,宋孝宗為什麼未能恢復中原?

岳家軍

在高宗朝,主和派之魁首秦檜長期專權,殺嶽倒韓,極力迫害、打擊主戰派大臣,致使“一時忠臣良將,誅鋤略盡”。到孝宗朝時,“謀臣猛將”已所剩無幾,導致主張北伐恢復的力量十分薄弱,主戰派勢單力孤,缺乏群眾基礎。

有人說,張浚、虞允文不僅在孝宗朝,即使在整個南宋時期也是難得的名相,他們是堅定的主戰派,且兼具文韜武略,不算“恢復之臣”嗎?

自然不算!何以見得?

作為南宋最有血性的皇帝,宋孝宗為什麼未能恢復中原?

張浚一身豪邁正氣,慷慨有大志。孝宗稱其為朝廷支柱,拜右相,付以軍國大政,命其籌劃恢復事宜。然而很多人對張浚的評價卻是:志大才疏,好高騖遠。

隆興北伐,張浚對李顯忠、邵宏淵兩位主將察之不審、用之不當,致使二將在戰爭中互有矛盾,犯下嚴重失誤。當聽說宋軍潰敗後,張浚便急忙退到揚州,欲派人使金求和,被部將止之,於是“乞致仕(退休),又乞遣使求和”。這哪裡稱得上“恢復之臣”!

作為南宋最有血性的皇帝,宋孝宗為什麼未能恢復中原?

隆興北伐

再看虞允文。虞允文姿貌雄偉,慷慨磊落,挺身而出,出將入相近二十年,以1.8萬兵力與15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挽救了國家危局。連毛主席都稱讚虞允文為“偉哉虞公,千古一人”。然而,虞允文仍算不得“恢復之臣”。

原因就是虞允文的性格缺陷。他固執己見、傲然不群,導致他不能團結廣大有恢復志願的人士並肩奮鬥,非但沒能壯大主戰派,反而引起了主戰派內部的分歧和分化。

作為南宋最有血性的皇帝,宋孝宗為什麼未能恢復中原?

虞允文雕像

舉兩個例子。隆興年間,虞允文反對放棄唐、鄧、海、泗四州給金,他五次上疏力爭,孝宗下了命令,他拒不奉詔。虞允文以近乎“要君”的強硬態度,加深了他與孝宗的隔閡。此外,由於聽慣了歌功頌德的話, 晚年的虞允文聽不得不同意見和批評的聲音,開始黨同伐異,排斥異己,即便對主戰派大臣亦是如此。

頗具雄心的宋孝宗最終未完成北伐大業,不能不說是南宋的一大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