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偉芬

2020年4月12日凌晨,楊帆永遠離開了。她不僅是拱墅區祥符街道吉如社區的黨委副書記,一名服務基層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她也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4月16日下午,小時新聞記者來到了楊帆家,進門左手邊的櫃子裡,擺著幾個獎狀,被擦拭得一塵不染。

明明乾淨整潔的家裡,卻瀰漫著一股散不去的悲傷。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父親楊秀章的電話時不時響起,是親戚和老戰友們聽聞噩耗後打來的。不知道電話那頭說了什麼,這個從部隊出來的退休軍轉幹部,幾乎每次掛完電話,都會捂臉默默流淚,會低喃,“原本我只是不想委屈她,卻害了她,現在說什麼都沒用了……”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楊帆的丈夫彭立丹,看上去有些疲憊。五歲的女兒被舅舅舅媽帶著出門了一趟,回家後抓起茶几上的糖果分給在座的客人,懵懂乖巧,舅舅啜泣著說,“她只知道媽媽去住院了,我們告訴她媽媽瘦下來就會回來。”

然而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楊帆走了,生命定格在了37歲。

因為聽任“不差這兩天”,家裡人很後悔

後悔和懊惱的不僅僅只有楊秀章,彭立丹也一直在說“早知道……”

一直以來,楊帆都有些胖,偶爾也會身體不舒服,她的母親是中醫,會幫她針灸,只是春節以來,母親連著住院兩次,沒法幫著調理。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2019年照片

家人都勸楊帆去醫院檢查一下,楊帆卻老說,“不差這兩天,等兩天再去。崗位上一個蘿蔔一個坑,書記兩口子也一直在一線,家裡有孩子都沒請假,我怎麼好當逃兵。”

有一段時間,彭立丹說妻子吃得比以往要少,卻更胖了,“其實不是胖,是腫。”

3月1日那天,楊帆去醫院做了一次比較全面的檢查,“能查的都查了一遍,怕B超一次沒看清楚,還特意做了兩遍。”當時醫生覺得可能是內分泌失調,但是要是做完整的內分泌失調排查,需要整整48小時,加上前期準備什麼的,一共要住院4天。

楊帆覺得既然身體沒問題,那就再等一段時間。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2019年照片

彭立丹記得當時妻子還蠻高興,各項指標都是正常的,當天下午4點多結束後,他們還去超市買了些東西看望楊帆父母,算拜年。因為這個春節以來,不管是社區工作的楊帆還是拱宸橋市場監管所的彭立丹,一直守在一線,後來能有休息時間了,也老湊不上一塊。

再後來,楊帆的浮腫越發誇張,眼睛都有些睜不開,還嗜睡。4月8日,她終於不再等,告訴丈夫請好假了。彭立丹也趕緊向單位請假,第二天,他們帶著住院需要的一系列東西出發了。

可惜的是當時床位比較緊張,當天沒能住上院,醫院登記了住院預約。

10號、11號,也沒有接到住院通知。這一等再等,有些東西沒能等到。

12日凌晨三點多,彭立丹哄睡半夜醒來的女兒後,發現妻子睡得很沉,叫了兩聲沒反應,意識到可能出事了。叫救護車、做心肺復甦,可惜的是,在急救室搶救兩小時後,楊帆沒能挺過來。

直到這時候,家裡人也沒搞明白楊帆得的是什麼病。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客廳的角落裡,是準備好的幾包成人紙尿褲,彭立丹說,車子後備箱裡,還有很多住院要用的東西沒來得及收拾,滿滿一大箱。

“早知道,那天掛急診就好了,總歸在留觀室的。”不管是楊秀章還是彭立丹,都很後悔。

但是為什麼當初沒有堅持?彭立丹覺得妻子身體不舒服,怎麼忍心再和她吵?父親楊秀章,不想委屈了女兒,“她脾氣很大,我不該依了她。”

倔強、要強的她走了,同事們很意外

宋加亮是吉如社區的黨委書記,也是第一個知道楊帆過世消息的同事。

2018年11月份,楊帆來到吉如社區工作,分管宣教文體方面的工作。在宋加亮的眼中,楊帆是個“要強、有擔當、顧大局”的人。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去年底的時候,我發現她午休的時候呼嚕聲有點大,問過她是不是身體不舒服。”那時候楊帆告訴他,女兒還小,晚上要照顧小朋友,可能休息的不太好。

在同事們印象中,楊帆有些胖,有鼻炎,每年體檢都是正常的。

“上週她說要請假幾天,週五的時候我還問她怎麼樣了,說好這周去看她的。”

楊帆還在微信上開玩笑,說“我算個逃兵”,告訴過宋加亮暫時住不進醫院,有可能去別的醫院。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不曾想,還沒來得及去看望,12日上午8點半左右,宋加亮就接到了楊秀章的電話,楊帆出事了。

宋加亮感觸挺大。

雖然不管是區裡還是街道,都有相應的社工關愛舉措,在防控等級下降後,大家都能夠安排到休息。實際上,作為社區書記的他,真正安心居家休息的時候,還真不多。

“不管是我們社工、物業工作人員,還是志願者,一級響應期間,真的是有信念在支撐,大家都沒有想過退縮。”宋加亮說這個集體裡的大家,都很有擔當。

疫情期間,楊帆是新安天苑小區網格長,由於是回遷小區,老年人、租戶都比較多,工作量挺大。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左二為楊帆

同事任祺這段時間一直和楊帆守在新安天苑小區,一起經歷過寒潮、一起服務居家隔離人員、一起宣傳防疫知識。

居家隔離人員的生活垃圾要提前清運,楊帆會一大早過來對接;小區只開一個門,有些居民圖方便,騎著電動車跟著機動車進小區,楊帆看到了就會提醒他們注意下降的道閘;有些居民實在買不到口罩,楊帆會摸出自己備用的送出去;碰見年齡大的,提醒他們“多穿一點”……

一樁樁,一件件彷彿還在任祺眼前,“不敢相信,多希望這是一個同名同姓的人。”自從12日中午知道這個消息後,任祺說太意外了,“3月底的時候她有些浮腫,勸過她看醫生,應該強制她去的。”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楊帆上班提的袋子

內心柔軟的她,對自己苛刻,對他人大方

“她聲音很好聽,唱歌不錯。”說起來,即便沒有工作上的交集,很多人還是對楊帆有印象。而除了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楊帆是一個顧家的母親,因為女兒小,平時有時間就回家陪孩子,甚少參加搓一頓的聚餐。

孔淑芳和楊帆共事過很長一段時間,也略微年長一些,眼看著楊帆結婚、生子、買房等人生大事。聽聞其過世的消息後,很震驚,“最近大家都挺忙,我好久沒見過她了。”

孔淑芳依舊能記得很早之前的事情,她記得楊帆剛工作的時候嘴很甜,管自己叫“小孔姐”,明明小了自己5歲,卻像大姐姐一樣什麼都搶在前頭幹。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看著像女漢子,內心卻又很敏感柔軟。孔淑芳說,碰見拾荒老人,只要對方真的這麼可憐,楊帆會出錢去幫忙。“有一次中午回家的時候,遇見一隻受傷的小狗,帶去寵物醫院,花了八百多塊。”

其實楊帆是一個很節儉的人,對自己近乎“苛刻”,“她從來不和我們逛街,也不太買衣服,冬天就不要說了,夏天也就那麼幾身衣服。”說起來,孔淑芳記得好久之前,在家門口巷子裡吃一碗二三十塊錢的麻辣燙,都能讓楊帆覺得幸福。但就是這樣一個姑娘,卻攢錢給老爸買過一輛SUV汽車。

在楊帆家裡,還有一個筋膜槍肌肉按摩器,那是出事前自己買來消腫用的,369塊。

她的生命定格在37歲,家人給女兒編織了一個“謊言”:媽媽住院了,瘦下來就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